上善若水,和光同塵丨道有不爭之德!

2020-12-13 戴仙昇

四大文明古國,曾經輝煌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早已消亡在歷史的塵埃中。惟有中華文明,沒有斷流,依然充滿青春活力。而中華文明的根底全在道教。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中國文明能夠經久不衰的源頭,就是堅忍不拔、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內核所致。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上下五千年,大到國家、地區層面,小到宗教、家庭和個人範圍,我們可以發現,繁榮富強的背後,都是文化的大繁榮。道教不僅是中國自產的宗教,而且是在中國文化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千百年來,道教與中國文化一起交融,相互借鑑,才形成了清靜、自然、無為、不爭的思想教義。道教的「無為」並不是常人理解的,什麼事都不做,更不是消極避世。

老子《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說明,道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與時俱進的、更是不妄為的,正是因為不胡作非為,所以沒有任何事情是它不能做到的。道教是以「道」為核心信仰的宗教,要想經久不衰,就需要秉持這種正確態度和原則。就要對以下幾點有清晰的認識。

一.道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老子《道德經》第8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從自然學的角度而言,水,是萬物的生命線,是人類農業的乳汁、是溫度的調控劑,水維持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滋潤和養育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並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明如水,潤物無聲,道氣長存。

老子《道德經》第66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海,是浩瀚的水中之冠,是「百穀王」,這「百穀王」的地位正是因為它善於居下。海納百川,虛懷若谷,千百年來,正是道教的開放性兼容性,與三教九流共同繁榮,才有今天的中華文化。

【樓觀臺志】中記載:隋唐期間的樓觀臺道士岐暉,在看到隋煬帝不僅淫亂無度,貪戀酒色,而且重用奸佞,殘害忠良,奴役百姓。所以岐暉預知「天道將改」,告訴弟子說「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後數年,果然天下狼煙四起。李淵起兵於晉陽,直指關中,其女平陽公主屯兵宜壽宮,岐暉以觀中糧草相濟;後李淵兵至蒲津關,岐暉說:「此真君來也,必平定四方」並指揮觀中所有道士前來迎接,李淵高興地封岐暉為「紫金光祿大夫」,然後派人到樓觀臺設醮祈福,次日攻破長安。李淵因岐暉輿論宣傳和實際幫助而得了天下,非常高興的將道祖老子為李姓始祖,奉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並在臨潼驪山上建朝元閣以為祭祀。期間,又多次敕令修建、擴大樓觀臺規模,親至樓觀臺、驪山朝元閣,朝拜老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高道岐暉和唐·高祖李淵的成功,一個是把水的謙下——「統戰」精神落實到了實處和細處,一個是將水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應用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德經》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什麼東西可以做到這樣呢?水,水雖然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卻能縱橫自如在最堅硬的東西之內。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強硬的帝王,可還是被長春真人丘處機所折服。據《長春真人西遊記》載:丘處機曾爬雪山過草地,遠赴西域「一言止殺」而聞名。乾隆皇帝曾讚美丘處機: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長春真人丘處機是全真第五任掌教,期間全真最鼎盛時期。當時,南方有宋,東北有金,西部有夏,西北有成吉思汗這四股勢力相互追追逐,這四股勢力都來邀請過他,但他為什麼只答應了成吉思汗呢?丘祖認為:成吉思汗雖然在文韜武略上比當時的金朝、南宋都優秀,但成吉思汗殺伐太重。據統計,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軍隊,在歐亞大陸總共屠近億人,據說,他每攻下一個城池,都有屠殺。許多民族被他徹底屠殺乾淨,人類的有些文明在蒙古大軍橫掃的時候也被破壞殆盡。但歷代帝王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就是想要長生不死,成吉思汗也有此心願。

而道教有諸多長生久視的法門,正好能夠滿足他的欲望追求,丘祖要利用這次機會拯救蒼生,保護中華文明。於是,就答應了成吉思汗的邀請。事實證明,效果非常理想,在丘祖「衛生之道」思想的正確指導下,有效控制了,因蒙古人殺人不埋葬、屍體腐爛之後,由細菌導致的瘟疫傳播,在丘祖「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思想引導下,成吉思汗從此減少了殺戮行為。這不僅保護了中華文明,還拯救了天下蒼生。

二.道是和光同塵的

老子《道德經》第56章說:「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是說,有「道」的人,具有和光同塵,海納百川的胸襟,不管親疏、利害、貴賤,只要有益於國家、民族和人心的就敞開胸懷,予以接收,兼容並濟。

和光同塵意味著,對待自己本民族文化,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對待外來文化保持包容和冷靜的態度,包容的前提是,認可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需要有「和光同塵」的胸懷,面對當今的多元文化,在大力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並非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要做到與時俱進、開放包容。唯有此,才能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全真祖師王重陽道長,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重的神仙。

祖師王重陽真人,是北宋陝西鹹陽人。家庭富裕,文武全才,於金熙宗年間通過考試,得中文、武雙舉人。由於當時的南宋政權怯懦無能,苟且偷生,置人民於水深火熱而不顧,王重陽祖師憤然辭官,悟道出家。在戶縣得遇神仙傳授妙決,自建「活死人墓」於內潛心修持,功成丹圓之後,創建了全真道教,成為一代宗師。

道儒釋三教,他沒有分別心,他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徒必修的經典。以養生(修煉內丹)和「功德」成神思想為證道成仙方法。主張修道須出家,除情慾,重清靜的「性命」雙修之法。堅持「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的「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的宗旨。全真者,保全天性、修繕我性、齊物格致,舍妄歸真也。 即是全精、全氣、全神也。也即全其先天性命也。

他先後在山東掖縣、蓬萊、寧海、文登等地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前後收馬丹陽、孫不二、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七人為徒(世稱全真七子),由於其徒弟丘處機「一言止殺,挽救蒼生於危難」的偉大貢獻,被元世祖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並在陝西戶縣修建重陽萬壽宮以為紀念。這正是死而不亡者壽的體現。

三.道是善良誠信的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指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尊敬他。如果要我們友善對待善良、誠信之人,我們一般都很容易做到,而如果要我們友善對待品性惡劣、虛偽之人就有難度了。所以《老子》教導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道教「普渡眾生」包容思想的要旨所在,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他們都得到善良的關懷而改惡向善。對於不誠信的人,我信任他;對於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他們受到感化而言而有信。導人向善。

最近幾年,很多宮觀寺廟有商業化的傾向,甚至出現庸俗或惡俗的承包現象,有個別商人通過朋友間接或直接向我傳遞某人有承包老母殿的意願,並許諾給我豐厚的回報。我回答說「宗教是純粹神聖的信仰,不可以商業化。如果承包給你,不僅你我違犯政策法規,而且你我都會受到神靈的懲罰而不得好報,甚至還會殃及你的子孫兒女。」對方聽了很是贊同。所以,作為道教人士,一定要把價值觀轉化到與「道」同步上,以善良誠信為本,率先垂範,就會感召和引領信教群眾尊道貴德,進而為他們的家庭,為社會的和諧作出貢獻。如果人人都能誠實有信,世界會是多麼美好。

四.道是慈悲善良的

老子《道德經》第67章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慈」就是仁愛心。有了慈愛之心,才能勇敢。實話說來,天下宮觀之所以能夠香火旺盛、存活下去,就是因為它得到了千千萬萬個信眾忠誠不二的信賴和支持,也吸引了成千上萬個遊客地有力支持;假如失去他們的支持與贊助,無論哪個宮觀必然成為無源之水,難以為繼,更別遑論寺觀的發展與輝煌了。所以,每個道觀的方丈、住持,必須成為道行高深、目光遠大的人。這樣的人必然心繫天下,胸懷寬廣,會把道觀和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不是每天計較個人的蠅頭小利!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為此,在服務和服從於國家戰略目標的同時,儘可能地多做社會公益事業。每年都做一點,永遠堅持下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成績斐然,眾人稱讚;利人利他,證道成仙。道教是天尊對眾生最慈悲的叮嚀。

五.道是蔽而新成的

老子《道德經》第15章中說:「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有修養的人,一定不會驕傲自滿,正因為虛心學習才會不斷進步。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發展力量的源泉,都是透過古文明的再發現和新認識而達至的。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也證明,每一次的進步和發展,都是文化的創新,才造就了中國文明的可持續性。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這是說,中國文化是一顆參天大樹,而道教文化就是這顆樹上的枝葉,兩者十指連心,血濃於水。道教文明這片枝葉要想在輝煌中保持活力,也應該「不忘初心」與「文化自信」一起繼續前進。道教經典《道德經》產生於春秋戰國,《陰符經》孕育於軒轅黃帝時期,《早晚功課》形成於宋、明、清時期,同時期的同宗經典文化是同時代的產物,是因同時期人文社會所需。就道教基本經典《道德經》而言,不同時代對老子思想的闡述都不一樣,每個時代的人對老子的解讀都是千人千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教哲學思想最高範疇。人取法的是大地上生產的動植物,以及天給予的風雨雷電,陽光空氣等。這些是誰給予的呢?道。道又怎麼樣呢?道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接地氣,與萬物一體。

【古今賢文】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道祖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只有敞開胸襟、無私無為;才能容納天下眾生,只有與道同行、與道合真才能經得住時間空間的檢驗。

轉自青城山道教公眾號

文:整理於網絡

編輯:李娜

審核:謝至開、三道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這種東西呀,無色無味,無形無狀,簡單潔淨,賤之一文不值,貴之須臾不可離,故云:水乃萬物之源,生命之本。講個故事吧!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為什麼君子逢大水必觀?孔夫子說,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 恭敬有禮仁義有德上善若水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而安。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以德服人,說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的德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如水人生,隨緣而安。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切都是因為它柔美、滋潤。老子說:「上善若水。
  • 澄清「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們結合老子的價值取,歷史背景及全文文本來理解這句話,這裡主要強掉三個點: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處惡,也是就處下遊。
  • 子曰|清泉,溪流,大海…一則短片詮釋何為「上善若水」
    齊魯網10月16日訊(記者 李寧 綜合報導)上善若水,典出:《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
  • 《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如何理解?為何說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如何理解?上善:高尚的善。高尚的善像水一樣。意思是水具有高尚的善的品德。人的最好的狀態和水是相似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何理解?利:幫助。處:停留。幾:接近。水善於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了。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下一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至今很多人都記得,並且也常用水講道,倡導人類多去學習水的精神。而這句,可以說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
  • 幹部當修煉「上善若水」之道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其至潤,可滋養萬物;至博,可海納百川;至公,可仁民愛物;至澄,可赤心相待;至正,可守法奉公;至能,可遊刃有餘;至活,可見機行事。幹部亦當修煉「上善若水」之道,方可使復興攻堅之力綿延賡續,使中華偉業之基蒂固根深。
  •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究竟是啥意思?真正含義少有人知
    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去分析,可以得知「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級的善意、善念、善心,就像水一樣既無形又廣博。如果從其深意去詮釋,恐怕就只有細讀《老子》了。大家都知道《老子》,是一部道家學派經典史籍。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老子》又可以稱為《道德經》、《五千言》。相傳這是一部由道家創始人老子,創作的一部蘊含道家哲學思想的書籍。可以根據思想內容劃分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略談孔子學院的出路與方向
    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之所以將水稱為上善,是因為水具有如下四個特徵:首先,水處眾人之所惡。水都是處於最低處,與空氣融為一體,與土壤融為一體,與各國基層民眾融為一體,悄無聲息,不會惹人關注,也因此不會被人牴觸。而孔子學院就是太招搖了,又是國家推動,又是想與各國的名校合作,才被人給盯上了。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這句話,被奉為中國處世哲學的經典,上善,也就是指最高的道德、最高的德行就是水的德行,水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物質,水滋養生命、恩澤萬物,但是永遠不去與萬物爭奪、爭搶,水也不會與萬物發生爭執、矛盾,人喜歡往高處走,去爭奪名與利,但是水卻是向低處流,人喜歡待在安靜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水永遠不和利益去爭,反而為萬物奉獻自己或為萬物。很多人不喜歡的地方,它也願意去,不嫌棄。例如:馬桶中它也願意待著,也沒有怨言。它接近宇宙的規律,但也完全不是宇宙的道。
  • 2020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模擬:上善若水
    【面試題目】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政道公考參考答案】「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就應該領悟水的智慧,懂得利人,更要懂得謙遜。「上善若水」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溫溪:「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說: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很多人把「上善若水」當成是自己的座右銘,可自己真的能做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嗎?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