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浙江溫州南麂列島風光旖旎,景色宜人,被譽為「碧海仙山」和「東海明珠」。圖為南麂島上的天然草坪。經濟日報記者張 玫攝
右圖南麂島上拳頭大小的角蠑螺隨處可見。通訊員錦 天攝
初秋,陽光明媚。隨著天氣轉涼,去海邊戲水的遊客漸少。然而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每天往返於鰲江和南麂列島的客船依然「一票難求」。登岸遠眺,一望無際的海水蔚藍清澈,風過時掀起粼粼漣漪。環島而遊,金沙碧海、奇峰異石、天然草坪處處是景,美不勝收。
寶島天生麗質
南麂列島位於平陽縣東部海域,距鰲江港30海裡,陸域面積11.3平方公裡,擁有大小島嶼52個。這裡分大沙岙、三盤尾、竹嶼百嶼三大景區,擁有景點75處。去南麂列島的客船每天只有2班。《經濟日報》記者到達時已是下午,為了馬上能看到「貝藻」,上得岸來就坐車直奔海邊的大沙岙海灘了。
入秋的海水開始有涼意,可在這個寬800米、長600米的海濱大浴場上,上百名遊客聚集在一起,大人小孩追逐嬉戲,好不熱鬧。遠處,海浪一波波撞擊著礁石,發出陣陣歡快聲,好像在歡迎遠客的到來。身旁,浪花不時地湧來,把一層一層細沙衝上來又卷回去。脫掉鞋子走在沙灘上,感覺軟綿細滑,好像踩著溼潤的棉花。當地人說,南麂島盛產等邊線蛤,這種貝類經海水不斷衝洗研磨之後,就變成了極細極軟的沙子,顏色潔白純淨。一些人正從沙裡往外挖東西,村民老何把一雙大手深深地插入沙中,變魔術一樣地撈上來兩隻扇子一樣的蛤蜊。老何說,這就是等邊線蛤,當地叫「沙蛤」。記者學樣在沙灘上挖了好多次,除摸到一粒紐扣大的「沙蛤」外一無所獲。老何哈哈大笑說,挖「沙蛤」要有經驗的。他拎起身旁的一隻塑膠袋說:「今天2個小時大概挖了3斤。現在保護不讓挖了,以前一隻手下去就可以撈上十幾隻呢。」
同行的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小林告訴記者:南麂島海域處於臺灣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匯處,流系複雜,鋒面發達,終年海水清澈,獨特而多樣的生態環境為海洋生物繁衍、生長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據調查,已發現各種門類的海洋生物1876種,其中大型底棲藻類178種、微小型藻類459種、貝類427種、甲殼類257種、魚類397種和其他海洋生物158種。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貝類、藻類資源特別豐富,兩者分別約佔全國海洋貝藻類種數的15%和25%,約佔浙江省海洋貝藻類種數的80%,大約30%的種類以南麂海域為我國沿海分布的北界和南界,有36種貝類目前在中國沿岸僅見於南麂海域。黑葉馬尾藻、頭狀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是在南麂列島發現的世界新品種,還有22種藻類被列為稀有品種。因此,南麂列島被譽為海洋貝藻基因庫和天然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貝藻王國」。
南麂列島是國務院批准建立的我國首批5個海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是中國最早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網絡的海島,聯合國環境開發署生物多樣化示範保護區。因其在國際、國內海洋保護領域的重要地位,2002年被列為「GEF/UNDP/SOA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項目」4個示範區之一。
依法守護寶島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視察南麂列島時指出:「南麂是一個寶島,南麂自然保護區是浙江省惟一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這裡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生態價值,一定要高度重視這裡的生態環境,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好。」
10年來,溫州人把保護寶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在實踐中將「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化為生動的現實。「保護的基礎上開發,開發中更好地保護」,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周勝榮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這是他們絕不動搖的原則。
在大沙岙海灘上,記者看到一條很粗的繩子將沙灘一隔兩半。中國海監南麂保護區支隊三大隊中隊長周雄說,目前,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其中核心區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與珍稀特有物種為主要目的,保持其生態系統和物種不受人為幹擾,在自然狀態下演變和繁衍;緩衝區通過緩解外界壓力、防止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影響,對核心區維持生態平衡發揮重要作用;實驗區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可適當開展資源利用、生態旅遊、科普教育和設施建設等活動。為保護生態,南麂列島的執法隊伍就有3支:海監支隊、邊防派出所和旅遊管理監督隊。一年四季24小時巡邏執勤。旅遊旺季時,嚴格限制進島人數,遊客每天不超過1500人。
正說著話,又有遊客拉高繩子鑽入禁區了。正在執勤的海監支隊工作人員吹著哨子跑過去阻攔。周雄說,南麂有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以前村民們夜裡偷挖「沙蛤」,一麻袋一麻袋地去賣。經過這幾年的執法,村裡都建了村規民約,很多漁民還自發當起了義務監督員。現在雷達覆蓋全島,核心保護區裡每平方米內沙蛤達到200隻。
為做好海洋生物的保護,這幾年南麂進一步加大了執法力度,每年開展「海盾」「碧海」「護島」三大專項執法行動。積極做好東海休漁期執法,組織開展禁止使用地籠網(長蛇籠)漁具和沙灘等邊線蛤禁採執法大檢查,沒收地籠網(長蛇籠)漁具,嚴厲打擊各類偷盜採捕等破壞生態行為,有力地保護了海洋環境。
與此同時,海島生態修復和生態監測紮實推進,並開展了野生紫菜資源保護恢復和龍鬚菜筏養,為大型海藻場建設提供優質藻種。近年來,南麂積極參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合作與發展」研討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第三屆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等學術交流。同時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引進美國海洋生物研究所核心研究員唐劍武博士,就保護區生態修復、生態監測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探索生態開發
南麂列島風光旖旎,景色宜人,山秀、石奇、灘美、草綠。尤以金沙碧海、奇峰異石、神工奇畫、天然草坪和野生水仙花等著稱,被譽為「碧海仙山」和「東海明珠」。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小馬說,近年來,南麂加大了海島設施建設投入,項目總投資達到7億元以上。立足自然風光、科普基地和歷史人文三大地方特色,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旅遊產業由原來單一的觀光型向多元化轉變,逐步形成了一條以生態促旅遊、以旅遊助生態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旅遊業已經成為島上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年平均遊客量達9萬多人。
媽祖岙村離大沙岙海灘最近。全村86戶210人,家家開漁家樂。村長楊志選告訴記者,以前漁民下海捕撈很辛苦,每戶一年賺不到10萬元。現在全村上岸搞漁家樂,把家裡的老房子整整,少的七八張床,多的二十幾張床,平均床位價格150元。每年就夏天忙幾十天,每天進帳6000多元,一年賺個四五十萬元不成問題。老楊家的漁家樂有15張床位,今年接待遊客400多人,「村裡客房天天爆滿。村民都在對岸的鰲江買了房子,天涼大家就到鎮裡享福了」,老楊笑得很甜。
如今,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科普基地,每年接待參觀考察人數均在萬人以上。這裡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科普宣教活動,是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1955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把島上1996名南麂人全部帶到了臺灣屏東縣高樹鄉,南麂島成了臺胞返鄉尋根之島。近年來,南麂加快涉臺旅遊景點開發,建設了臺灣相思園、浙江省全境解放紀念碑等景點。
根據《南麂國際海洋生態示範島建設實施方案》,南麂島狠抓海洋生態資源管護、島上生態環境修復和科研監測三大核心任務。在全國率先開展大型生態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南麂島保護和整治修復項目、雷達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儀器設備採購及實驗室建設。堅持對區內定點斷面的潮間帶進行常規調查,對大型底棲藻類、貝類、大檑島野生水仙花、下馬鞍等地棲息的夏候鳥等進行長期監測。
今年,南麂在建的高端項目不少:海洋牧場、海洋博物館、旅遊集散中心……南麂島是全國唯一一個集國家級保護區、領海基點和軍事設施為一體的特殊海島,自然生態系統極具代表性,擁有高度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同時,南麂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6.7攝氏度。「我們要將南麂島這個集科研考察、旅遊觀光、避暑度假於一體的海上樂園,打造成國際海洋生態示範島」,周勝榮說。(經濟日報記者張 玫)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