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的洋流環境賦予了南麂島極豐富的漁業資源 曼寧
浙江省外的東海海面上的小島,
何以聚集了近千種的海洋生物?
洋流之下的複雜生態,
在人為開發的利斧之下是否仍安然無恙?
延綿的中國東海岸,浙閩沿岸流冒著寒氣,一路向南。它不知道的是,氣勢洶洶的臺灣暖流正迎面而來。北緯28°附近,它們相遇了。南與北的交匯、冰與火的交融,碰撞出著名的舟山漁場,也碰撞出一座充滿魅力的「貝藻王國」——南麂島。
方澤的家住在南麂島上已經有十餘年了,同島上其他居民一樣,一家人生計依靠大海。不過,除了出海打漁,小方在島上還是個身懷絕技的採貝人。海邊的礁石溼滑,又密布著尖利的藤壺,在上面行走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要想採集到珍貴的貝類,這段險途卻是必經之路。多年的經驗,讓方澤對這裡的地形了如指掌,只見他利落地攀上了一塊巖石,把右腳跨在峭壁上保持平衡,然後迅速地將石縫裡的嫁鏟下裝進袋中。小方稱靠採集貝類,他每天最高可以有上千元的收入。在許多人看來,他的這項技能仿佛是為南麂島量身打造的,因為全中國可能也再難找到貝類資源這般豐富的地方了。
▲
中國沿海仍然有大量的採貝人在靠著高超的採貝技藝維生 徐文輝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部的南麂列島由52個島嶼組成,南麂島是其間主島,也是島群中最大的島嶼。這片總面積 200 平方公裡的海域,生長著百餘種藻類、四百餘種貝類,貝藻的種類數佔全國20%以上,居各海域之首,被譽為「貝藻王國」。國務院批建南麂列島為中國首批海洋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也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貝藻類海洋自然保護區。
眾多頭銜看得人眼花繚亂,但只用一條,便足以讓人明白它的貝類資源有多豐富——連這裡的沙灘,都是貝殼做的。南麂島上寬800米、長600米的大沙岙海灘,是國內十分罕見的貝殼砂質海灘。
▲
南麂島上的大沙岙海灘上的貝殼沙也需經過長年海水施以的物理化學作用 Sohu
貝殼砂是貝殼受外力研磨粉碎形成的顆粒物,海中的貝殼顆粒在潮汐或水流的作用下,會被推到特定位置的沙灘沉積下來。貝類越豐富的海域,貝殼砂的含量一般也越高。除此之外,每天海潮還會把一些小貝類衝上大沙岙海灘,它們就此「埋伏」在沙灘裡。看似荒漠一片的沙灘,其實在沙粒表層的間隙分布著相當豐富的硅藻和微小型藻類,可以為貝類生長提供充足餌料,為貝類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
各種貝類埋棲的深度各不相同,如等邊淺蛤、巧楔形蛤離沙表只有十幾釐米,大竹蟶埋棲深度可達一米,而伶鼬榧螺頂著烈日卻在沙面上活動......這些貝類死後留下殘骸,漸漸化為沙粒,日久天長便形成這片沙灘。更可貴的是,據評測,大沙岙的水質、沙質皆屬上乘。「貝藻王國」的美譽,看來並非浪得虛名。
▲
不同的貝殼根據它們不同習性也擁有不同的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
除了豐富的貝藻資源,南麂海域還分布著397種魚類、180種蝦蟹類生物和數百種陸域動物。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這片海洋生物的資源寶庫?一切要從看似平靜,實則湧動的洋流說起。
挾裹著冷水的「浙閩沿岸流」,起源於長江口和杭州灣一帶,自北向南流動,主要分布於長江口以南的浙、閩沿岸。「臺灣暖流」,自黑潮(又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的暖流)主幹在臺灣東北海域分出後,便沿著東海大陸架底坡一路北上,浩浩湯湯。終於,在浙閩近海,低溫低鹽的寒流與高溫高鹽的暖流相遇,冰與火在交替消長之間引發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
南麂島洋流環境示意圖 蘇顥雲
寒暖流交匯的海域,由於密度差異,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得海水發生垂直攪動,在海洋深處的營養鹽類被水流帶到上層。得到充足養料的浮遊生物滋長,又能為以浮遊生物為食的貝類、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錯綜複雜的生物鏈便由此展開。
此外,浙江沿岸發達的「上升流」也功不可沒。顧名思義,上升流指是海洋內部自下而上垂直流動的海流常發生在沿岸地 區,它可以更為直接地將海洋下層的營養帶到上層甚至表層。再加上長江水源源不斷供給的大量養分,南麂島海域就像一個天然的聚寶盆,大量營養物質匯聚於此,滋養著多樣的生物。
▲
同樣有冷熱海水交匯的上升流也能為魚群帶來豐富養分 NOAA
另外,特殊的洋流特徵還使得來往的魚群被「攔截」了下來——寒暖流交匯處通常會出現「水障作用」,隨寒流而來的冷水 性魚類與隨暖流而來的暖水性魚類,往往會對迎面而來的洋流性質感到不適應,不敢繼續前進,茫然無措的魚群只得聚集於此。要知道,著名的世界四大漁場,除了秘魯漁場的成因是上升流以外,其餘三個都是在寒暖流交匯的影響下形成的,洋流的力量可想而知。( 南麂列島地處亞熱帶海區,一年中又將近有半年時間受臺灣暖流控制,因而在貝類區系中有較多典型的熱帶種類,冷水性魚類也佔比較小。)
因此,完美的洋流環境、適宜的氣候、東海大陸架廣闊的光照區域、眾多島礁提供的多樣棲息環境也共同打造了南麂島這一海洋生物資源寶庫。
初到南麂島,你會發覺它似乎比印象中的「度假海島」更為 「凌冽」一些。因為這裡更多的不是常規景區的陽光沙灘,而是海浪拍擊下的陡崖峭壁。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蝕和衝擊,南麂島基巖裸露,巖壁聳秀,怪石竦峙。島上的主體巖石是早白堊世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和鉀長花崗巖,以花崗巖為主。這種高硬度的火成巖,給整個海島塗上了一層野性的底色。
▲
南麂島上遍布高硬度的火成巖決定了島民難以以耕作為生 Sohu
由於海島的土壤貧瘠,大多樹種無法在此生長,因此島上以臺灣相思林等人工造林居多。在海風肆虐之下,南麂島也並不適合種植蔬菜水果,當地的蔬果幾乎需要仰仗大陸的運輸。而海鮮無疑是島上最主要的飲食。
島上的海鮮餐館數不勝數,可老張始終認為,他的妻子是島上最會做海鮮的人。幾年前,夫妻倆還是島上普通的漁民,隨著近年來南麂島旅遊業的發展,他們感受到了新的氣息,決定改變生活方式,辦起了民宿。正因為基礎設施的不斷齊備,每年暑期都有數萬人到此旅遊觀光。而人類的來訪對這片島嶼的影響不僅是一幢幢興起的高樓,還有許多難以察覺的東西。
南麂島如今為了減少旅遊業對生態的損耗,已經開始限制上島人數 曼寧
當生態學家在評估某地的生態情況時,常會使用這樣一個名詞:物種多樣性指數。簡單來說,就是「該地區物種的豐富程度」。 要想一探旅遊對南麂島影響的究竟,我們也不妨從南麂島的原住民——貝類說起。
正常情況下,受氣溫與洋流影響,南麂島上貝類的多樣性應該保持「春>夏>秋>冬」的趨勢。這是因為,春季溫度上升,光照變強,上個冬季以來積累的大量營養使貝類得以迅速繁殖發育。到了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上升流在夏季西南風影響下加強,把富含營養物質的底層水源源不斷地輸向上層,繼續為南麂海域貝類的生長和繁殖提供餌料,因此夏季的物種豐富度一般也不低。秋季氣溫漸低,致使許多貝類(尤其是亞熱帶種)開始減少。而冬季受到較強的東海沿岸流的影響,水溫、鹽度進一步降低,多樣性則進一步減少。
可近三十年來,這樣的趨勢被改變了:南麂島夏季的物種多樣性指數比冬季還要更低。生態學家表示,這是夏季的「人為擾動」引起的。夏季是南麂島的旅遊旺季,當海鮮供應量難以滿足逐年增多的上島遊客需求時,捕捉島上潮間帶貝類就成為補充海鮮的重要手段。據現場了解,旅遊旺季時大沙岙北斷面開放區一側常有人在沙灘上採挖貝類,每人每天可約採挖到20-30kg貝類,其中連個體較小的紫藤斧蛤也難以逃脫。
對貝類來說,夏季比冬季更加難以生存。不禁讓人感嘆,南麂島上的夏季多了一分人氣,少了一分生機。探討某個地理區域的物種多樣性議題看似陳舊,但在如今科技與蓬勃的人類活動的衝撞之下仍然有著非凡意義,當變量愈來愈多之時,由自然構築的完美「貝藻寶庫」是否還擁有當年的可持續性。山海的力量塑造了南麂列島,但面對洶湧的人潮,礁石與沙灘下的生物鏈卻依然脆弱。
南麂島東南部的三盤尾是遊客前來遊玩的重要打卡地 曼寧
大沙岙、火炬岙、馬祖岙、國姓岙,四大海灣分置於兩個方向,以致南麂島形似一隻頭朝西北、尾朝東南的野麂,從而得名。這匹南方之麂,在東海奔騰了數萬年,貝殼是它的毛髮,懸崖是它的犄角,柔和與野性在它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
▲
南麂島上仍保有海島生活的淳樸模樣 曼寧
順著洋流,你是否看到了它流動的毛髮。逆著海風,你有無緊拽著它冰冷的犄角,馴服或是共存,這是在南麂島被人銘記之後的下一個議題。
撰文 / 曾文萃
攝影 / 曼寧
編輯 / 魏寧均
製圖 / 蘇顥雲
排版 / Charlize
四月專題 · 列島志
無論漂泊或疏離,
終是大陸的血脈。
專題中的八座島嶼將
作為我們的窺鏡,
以飛鳥、山河甚至是建
築作為線索尋找陸地與島嶼,
人與自然的精妙聯結。
點擊文章標題跳轉
澳門葡人,落地生根Between Macau and Macanese
澎湖石滬The Heritage of Island Culture
沙中拾翠The Jade In Shamian
私人海島,路在何方Challenge of The Private Islands
Copyright 2019 NYTimes Travel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