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最熱門的網播大劇除了《陳情令》就是另一部由知名IP改編的電競題材青春勵志劇《全職高手》,截止前幾天,主演楊洋在藝人新媒體指數榜已連續十幾天獲得TOP1,《全職高手》網劇播放量破億,位居第一!
但是,數據好看但劇的熱度卻一直起不來,眼看著40集的電視劇已經播到36集了,看來爆是肯定不會爆了,口碑也一直下滑,最後收官估計成績也只能算及格了。
《全職高手》是蝴蝶藍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網遊小說,原著本身是非常成功的,據不完全統計有三千多萬人看過這本小說,由此也誕生了大電影和改編的電視劇,商業價值不可估量。
但是熱門IP改編的作品卻不一定能很好地延續原著的輝煌,看看隔壁的《九州縹緲錄》就知道了,而電競題材更是不好拍,爆的作品很少,楊洋的另一部《微微一笑很傾城》算是有電競元素,但是和《親愛的熱愛的》一樣,只是披著電子競技的外殼,實則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寵溺愛情劇罷了。
而《全職高手》就不一樣,這部小說基本沒有感情線,主題、劇情都是以青春、勵志和夢想為主,反映了主角、配角們對於夢想的執著,面對困難的勇氣,基調是熱血和勵志,因此電視劇在改編的時候也是以這些為核心,畢竟玩遊戲在現在大多數家長看來還是有點「不務正業」,所以改就得改得更加正能量了。
作為一個沒看過原著但喜歡玩電競的小編,今天想先說說為什麼《全職高手》電視劇不火,以及電競題材要怎麼不以「戀愛」為主線卻能把它拍好,簡單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電視劇為什麼不火。
一、編劇水平不夠,主次沒拎清。
原著一共500多萬字,但是電視劇只有40集,這就非常考驗編劇的水平了,原著500多萬字所講無非就是「收集隊友——隊友磨合——回歸榮耀巔峰」,然後中間也介紹了葉修的一些回憶啊,其它戰隊,一些戰術打法啊。
但是我們看看電視劇,在30集之前還在收集隊友,當然也包括隊友的一些情況介紹,到了34集左右因為葉修被調查,不能參加比賽,團隊出現問題然後解散,35集隊友開始分散,到了36集又集合到一起參加比賽。
所以這部電視劇的主線其實只講了一件事:「收集隊友」,而隊友的磨合與改變情節很少,差不多就兩三集,後面還未放出的幾集大概就是大家團結一致贏下了一場重要的比賽罷了,可能進決賽以及和嘉世團隊的PK都看不到。
而基於這部電視劇三分之一的畫面都是遊戲CG,再加上隊友、老闆六七個,其實不僅每個人物都刻畫得有點單薄,連主角葉修本人也不夠豐滿,起碼作為觀眾小編沒有感受到他選擇這個隊員的原因,也沒有看到他是怎麼改變隊員,特別是協調團隊的。小編覺得編劇應該以電影的手法來講「收集隊友」這段,畢竟本來集數就不多,重點放在磨合和回歸榮耀巔峰上。像前面幾集,葉修回歸打了個「龍抬頭」那兩集就特別好看,之後就越來越不行了。
二、人物改編不討喜。
小編看了很多評價,可能一開始書粉對改編的電視劇,特別是自己喜歡的人物有了真實的樣子很不接受,但是電視劇的人物也改觀了一些人的看法。比如藍雨隊長喻文州,還有霸圖的韓文清、垃圾話達人黃少天,就連反派孫翔也有人喜歡,但是這幾個人加起來出現的劇情時間不到兩集你相信嗎?這些其它戰隊的老大們可比興欣的隊員有看點多了,因為隊員們改編的不討喜啊。
「不能接受失敗的」唐煙柔,「斷網作弊」的伍晨,「一點就炸」的安文逸,改編把他們的短板改得更誇張沒關係,但是對他們如何把短板去掉沒怎麼說啊,合著觀眾看了三十幾集就看著這幾個人是缺點是多麼突出,洗白是多麼一筆帶過,然後其它戰隊的隊長們想看又看不到,反正小編是好幾次想棄劇了,看了快十集才熬到斯文帥哥喻文州出場,講了不到十句話。
三、正能量太強了,口號太響了。
主旋律是要得,就像《親愛的熱愛的》喊著為國爭光,畢竟要過審啊,而且確實這也是國家扶持電競相關的意義。《全職高手》雖然只上升到個人與夢想這個層面,但是太浮於表面了。葉修還好一點,他帶著曾經摯友的夢想,堅持在競技路上,希望能打到退休,給其它玩家作榜樣。而其它戰隊的隊長隊員們,也多少在自己的回憶裡有提及堅持打電競的初衷,還有為了新人,老玩家做出的努力。但是興欣隊員們為什麼打電競,為什麼選擇葉修,作為隊長和電視劇的靈魂人物並沒有給觀眾和他們一個解釋啊,當然小編不知道原著是怎麼寫的,電視劇裡除了申一帆、老將魏深,其它人都莫名其妙地來了,就連老闆也不知道是因為真喜歡「榮耀」還是為了支持葉修才去做老闆的。
這就和主題曲很違背了,也和葉修一直的想法沒辦法統一,他應該做的難道不是在別人質疑他的時候解釋,同時也挖掘「榮耀」對每個隊員真正的意義嗎?
所以這三點是小編覺得這部劇的不足之處,其實電競題材不難拍,作為一個LOL玩家是很容易被這樣的題材吸引,同時受到共鳴,想想每年的LOL全球總決賽獲得了多少關注度就知道了,如果編劇和導演也是電競玩家只需要有這兩點,作品一定會受到歡迎:
第一,了解電競的「燃點」。
電競,是電子競技,每個玩家在心中都有自己的競技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去年中國戰隊IG奪得LOL全球總決賽冠軍的興奮,更是看著那些被質疑、被說不可能的選手們實現了自己夢想的共鳴。從IG的AD水哥在直播時被說「不去為國爭光,窩在這裡當個小直播」到他第一次參加全球比賽就獲得冠軍,這就是電競的「燃」,雖然觀眾們回不到17歲,但是我們看著的毛頭小子做到了,這就是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的地方。
第二,電競不一定要「贏」。
年輕時候我們喜歡電競,是因為和舍友、朋友們一起開黑的日子很美好,後來我們不玩了,是因為當年那些人都各自成家,大家偶爾能湊到一起還會來一把,雖然手速不行了,雖然被小學生嘲笑大叔叔,但是我們找到了那些回憶。電競不一定要贏,電競也不可能一直都贏,比起比賽的結果,我們更享受開黑時互相調侃、互相甩鍋的快樂。所以不一定要把重回巔峰當成唯一目標,即使成績達不到當年的巔峰,但是朋友還在身邊,感情還是那麼真摯,這才是「回歸」。
也許只有真正經歷過電競青春的人才懂得電競粉絲們想要看什麼樣的電競作品,這其中需要編劇、導演、演員都付出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如果只是以電競為外殼,那麼誠然稱不上是電競作品。中國的電競發展越來越壯大,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像《全職高手》這樣的優秀原著出現,也會有更好的影視題材,希望到時創作者能夠抓住電競粉們的真實需求,拍出大家都想看的,都能有共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