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紈的老梅花喻出自第六十三回掣花籤,《紅樓夢》作者為李紈安排一枝老梅,是很有意思的。金陵十二釵正冊十二人有梅花之喻的只有兩人,一個是自居「檻外人」的妙玉,一個是自稱「稻香老農」的李紈;一個是時時刻刻為清規戒律所拘束的帶發女尼,一個是心心念念要守程朱理學規矩的年輕寡婦。這二人的梅喻也極有意思,一個是鮮豔非凡的紅梅,一個卻是遲暮孤獨的老梅。李紈與妙玉都有著令人欽佩的品格,妙玉傲世權貴,李紈守節自甘,故而都用清品之梅來形容。但二者又有不同,妙玉之紅梅是她看似超脫塵世卻又無法超脫的欲望表達,而李紈之老梅是她守節自甘下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生活的真實顯露。
李紈其名出自李白詩中「閨人理紈素」一句,其號「宮裁」出自唐人鄭畋的《杪秋直夜》「蕊宮裁詔與宵分」句,李紈所居之處稻香村就是李紈花籤那一句「竹籬茅舍自甘心」。已經有學者指出「『竹籬茅舍自甘心』一句固然已能明示其幽居若素的情態,但還必須配合原詩首句的『不受塵埃半點侵』,才更能表現她那心如止水,波瀾不興的徹底沉寂。」那麼以此對應的,李紈所居的稻香村更有著曹雪芹的深意。稻香村是「人力穿鑿扭捏而成」,不合古人「天然圖畫」四字,是「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這恰是李紈扭曲性格,超脫與悲哀的真實寫照。李紈老梅之喻的超脫,稻香村的甘心是將一生禁錮在悲哀、孤棲編就的籬障裡,用一生的代價換來的。
李紈生於宋明理學最甚囂塵上的歷史時期,女子已難做人,其父是篤信理學的腐儒,婆家是沒落的貴族,婚後不久丈夫又死了,人生處境十分險惡。作為一個在封建正統思想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少婦,一個負有寡婦原罪的年輕女子,李紈唯一的任務就是服侍公婆,撫養幼子,滅絕人世間的一切欲望。解盦居士在《石頭記臆說》中云:「李紈者,守禮完人也。」身為「金陵十二正釵」之一的李紈,她有著傳統的道學理學觀念,奉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理,可是李紈真的無才嗎?不盡然,李紈作詩平淡無奇,但其評詩,詩社眾人都心服,這說明李紈作詩其才泛泛,但評詩之才卻十分出眾,其背後體現的是其審美水平之高與學識之廣博。
李紈在大觀園裡,給我們的感受是,她熱衷於姐妹們的集社等一切活動,踴躍參與,並願意成為其中的主力。成立海棠詩社,原是探春的主意,但李紈十分興奮,並把此事攬過來,力排眾議,讓自己做上了社長的位置。詩社的集社需要金錢的支持,於是李紈馬不停蹄,立馬找大管家王熙鳳論說此事,要將王熙鳳拉進去,做她們詩社的投資人。而這一回,我們看到是也是李紈唯一一次與人的爭執,與她平日裡溫和的形象完全不同,她也能如此具有活力。
可惜,這樣的活力與熱忱,在李紈的生命中永遠只是過眼雲煙,虛幻一場。大觀園的一切終會消散,而在大觀園的生活裡,李紈還拼命捨棄這些活力與趣味,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具行屍走肉,好適應這個社會,這個環境。所以掣花籤時她認同自己掣到的「霜曉寒姿」的老梅,並為籤上所題「竹籬茅舍自甘心」的詩句,感到真有趣。並接著說了一段幾為「一概無見無聞」之翻版的話語:「你們擲去吧。我只自吃一杯,不問你們的廢與興。」
她把人生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的全部抹去,把人生所有的希望寄託於唯一的子嗣賈蘭身上,這一選擇是符合當時的價值觀的,是賈府的領導階層,賈母、王夫人、賈政等都希望她做到,於是她盡力做到循規蹈矩,並不斷催眠自己,用侍養親兒,盼著賈蘭出人頭地這一件事,寄託她生命所有的價值、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樂趣,獲得了「幽閒貞靜,和雍肅穆」的美名。而這樣的美名,正如胡文彬所言,是「『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的一面而已。」
可惜,又是一次命運的無常。有學者提出,賈蘭高中之後,卻突然暴斃,李紈失去的是人生中所有的東西,唯有孤老一生,無兒送終。也有學者指出,賈蘭高中,光宗耀祖,但李紈卻突然暴斃,用一生的孤苦沉默換來了終年年夭亡,樂極生悲的結局。還有人說,李紈寄希望於賈蘭考科舉,光耀門楣,成為忠臣孝子,但是賈蘭其後卻有可能成為了逆反強盜。許多說法,都有根據。
然而,對李紈來說,無論是少時喪夫,晚年早逝還是少時喪夫,晚年喪子,李紈的一生都是開在枯枝上的老梅,寂靜開落,辜負年華,她這一具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努力符合封建價值觀的行屍走肉,成為《紅樓夢》這曲振聾發聵的悲劇樂章裡一個走調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