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音樂越來越受到大家青睞,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扒一扒唐朝音樂,那個古代的流行風和現在的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對現代流行音樂有什麼影響呢?
眾所周知,唐代胡樂入華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外來音樂的傳入在唐代達到了頂峰。胡樂入華這一事件的形成,是以當時地理交通以及地區文化交流為前提開展的。其中,絲綢之路堪稱打開胡樂東傳的鑰匙,也為中原地區和西域文化的互鑑創造了有利條件。
節奏鮮明,風格熱烈風格
胡樂在傳入中原後,受到了宮廷和民間的廣泛喜愛。胡樂的音色、旋律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通過歌姬的輕歌曼舞,給人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這樣記載:「族君遞奏,金鼓迭起,洞心駭耳。」從而得知打擊樂器對聽者內心感受有著很深的影響。
很多西域胡樂的樂種都會對打擊樂器中的翹楚「羯鼓」進行應用,此鼓本屬於戎羯之樂,聲音焦殺,聲調急促,音色、音質上呈現出極強的個性特色。另外,在天竺等很多國家,打擊樂器中出現了銅鈸,此樂器為金屬所造,聲音十分高亢,穿透力強。
唐代的禮樂制是胡樂的入華源流
唐代禮樂的重新制定是胡樂入華的主要因素之一。唐代建國初,高祖就下令恢復傳統的禮樂制度,唐初的禮樂事實上仿照了隋代樂制。隋代以前,禮失樂佚,制定樂制者必然會向民間尋求幫助。
唐朝的禮樂制度,除了用於祭祀之外,也用於宮廷的宴會歌舞,故禮樂對中國傳統音樂影響極深。另外,胡樂的傳入,也源於隋唐時期人們對鼓吹樂使用範圍的擴大,除了吉禮之外,軍禮、賓禮和兇禮等均會有鼓吹樂參與其中。鼓吹樂來源於民間,具備漢胡相雜特性,這也成為胡樂進入到禮樂的重要途徑。
唐代對胡樂器的改良
(一)材料和工藝的改良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的一件保存完好的花瓷細腰鼓,便來源於唐代。這種鼓本是胡鼓,大多數用瓦製成,只有少數用木材製作,但唐代細腰鼓的製作材料主要為陶瓷,這也是唐時樂工對其進行改良的重要體現。另外,這種瓷是燒制的,外觀十分唯美雅致。這種製作工藝只在唐代出現過,唐以後便失傳了。
除了用料改造之外,樂器製作中漆料的選用同樣十分重要。可以說,胡樂器進入中原之後,人們便對其材質和工藝進行了深入研究,但這些改良的來源多建立在先進工藝的使用上。
(二)演奏方式的改良
唐太宗讓羅黑黑演奏胡琵琶的故事聞名於世,胡琵琶和改良後的漢琵琶有很大區別。從形制的變化可知,唐朝使用的琵琶已經經過了改良,弦變得更細。一直以來,琵琶盛行於北方,彈奏時以木撥彈奏為主。由此可知,唐朝開始對胡琵琶的改良,在音色、彈撥方式上都有所涉及。
可以說,胡樂器進入到中原之後,流傳速度很快,漸漸被中原吸收和利用,並且和自身音樂融合在一起,無論是在宮廷和民間,都很受廣大民眾的喜歡,最終演變成華夏樂器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胡樂對華夏音樂的影響
(一)胡樂對宮廷樂的影響
所謂「胡樂」,主要指的是西域地區的音樂,這其中包括樂曲和歌舞等等。胡樂在很早之前便已經在我國出現,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到了唐朝,胡樂得到了當時各個階級人群的喜愛,並逐漸演化成一種時尚潮流。
唐代官方規定的三種音樂——雅樂、清樂和燕樂,其地位並不平等。其中,雅樂和清樂雖然名號十分尊貴,卻已經趨於「陽春白雪」,十分式微。雅樂和清樂雖然居於廟堂之上,卻並不受當時民眾的歡迎,而與胡樂相融合的燕樂才是當時真正的「流行音樂」。
另外在宣宗時期,宴請群臣之前必須準備好充足的音樂節目。帝制新曲,教女伶數十人,衣珠翠緹繡,聯袂而歌。將中原之曲目和胡舞放在一起進行同臺演繹,體現了唐朝對各種音樂文化的兼容並包。
(二)胡樂對中原調式的影響
宮調理論在我國古代很早便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建立起很多不同的調式體系。從周代開始,我國音樂中的音階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雅樂音階和清樂音階。到了隋唐時期,很多少數民族和異國音樂開始在宮廷之中出現,進而演化成了燕樂音階。
尤其是在「五音七調」傳入到中原之後,新音樂樂律的統治形勢已經基本形成,該種音樂律呂由龜茲人傳入。在公元五六世紀左右,龜茲人寄居在絲綢之路的重要地帶,成為了西域文化交流的中心所在,這也為當地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
(三)西域樂器的廣泛應用
唐代的器樂種類很多,形制、音色、表現力都各不相同。擅長樂器的樂工之中也隱藏著很多民間的高手。他們將漢族固有的傳統樂器和西域樂器匯集在一起,使得唐代樂器豐富到四五十種之多,如琵琶、五弦、箜篌、古琴、古箏等。
優秀的演奏人員也是數不勝數。琵琶是唐代最為流行的樂器之一,出名的演奏者在唐詩中俯拾即是,如曹妙達、雷海青、米和等等。他們的演奏動人心魄,將琵琶樂器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詩人劉禹錫在聽了曹綱演奏的《薄媚》之後,寫下了「人生不合出京城」的感慨,白居易等也對琵琶樂的感染力進行了深入的描繪,以至今日人們還津津樂道於「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另外,敦煌壁畫中也可見一些琵琶樂器,而很多的傳世名畫也為人們提供了唐代演奏者右手握撥琵琶這一彈奏方式的記載。可以想見這種來源於南北朝的樂器在唐朝盛行的程度,也可見胡樂對華夏音樂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唐時人們對音樂藝術十分熱愛,他們以包容的態度和敏銳的藝術審美對外來文化進行汲取和消化,讓音樂成為了傳播民族文化、推動民族融合的重要工具。
胡樂的廣泛傳播,使華夏音樂在文明的碰撞中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為後世唐宋詞樂、南北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胡樂入華」在我國整個音樂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