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音樂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其音樂繁盛原因是什麼

2020-12-11 小嚴懂奇聞

眾所周知,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強大和空前繁盛的一個朝代,其文化影響遍及東南亞乃至歐洲,它的服飾、妝容、音樂、舞蹈都曾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出色的文化。

唐代是我國音樂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中國古典音樂在經歷了長久的歷史積澱後終於在大唐盛世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噴薄而出。

一、唐代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促進音樂繁盛

在我國唐朝與突厥、吐蕃、回紇等民族地區進行深度交流,隋唐兩代的厚積薄發,終於隨著唐朝政權的統一,迎來了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的大唐盛世。

在唐代期間統治者多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在交換的同時接收其他民族優異的文化,再加上魏晉以來已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的融會作為基礎,所以才能在大唐盛世之時迸發了以歌舞音樂為首要標記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巔峰。

大唐盛世

因為唐代的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那時的我國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名譽。隨著絲綢之路的進一步開拓,使我國與亞、歐、非國家之間的往來空前密切,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唐代的宮廷音樂被稱作「燕樂」,隋朝的七步樂、九部樂就屬於燕樂。

在唐代,設立了十部樂,分別為:《燕樂》、《清 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燕樂》

這十部樂集眾家音樂之所長,除燕樂與清樂外,其餘八部皆是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音樂藝術,特別是天竺樂,包含了佛家的音樂文化特點。

此中,代表華夏傳統樂舞的《清樂》,內容非常豐碩,武周時代尚存六十多曲。另外的九部,總共 22 曲。這些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大多在南北朝時期已傳入華夏,具備光鮮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

《清樂》

講到唐代音樂,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風靡一時的大型歌舞 ——《霓裳羽衣曲》,它是「燕樂」中的集大成者,也是唐代音樂鼎盛的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兼具著相和大曲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髓,形成為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布局情勢。

《霓裳羽衣曲》是酷愛歌舞的皇帝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一經演出便廣為傳,為世人所稱道。在歌舞鼎盛的大唐王朝,流傳甚廣的《霓裳羽衣曲》一出世便驚豔了世人,成為了唐代音樂繁盛時期的典型代表。

《霓裳羽衣曲》

在曲譜理論上,我國唐代是因為吸收了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呈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曲譜理論。由曹柔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近代,被視為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唐音樂文化的繁盛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原因,即音樂教育機構的設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正如白居易的詩所云:「名數教坊第一部」

梨園別教園

由於這些機構的創立和發展,為唐朝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音樂藝術家,為唐朝的音樂界的繁盛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奠基和推進作用。

二、唐代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音樂繁盛

中國文學史上絢麗璀璨的唐詩在那時是可以入樂謳歌的。那時歌伎曾以能歌唱文人墨客的詩為時尚,墨客也以本身的詩作入樂後傳播之廣來權衡本身的寫作水平。

唐詩一直都是中華文化中最為絢麗多彩的篇章,其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傑作之多簡直數不勝數。在國力空前強盛的大唐,文學藝術與音樂藝術如一朵並蒂奇葩,盛開在大唐的疆土之上。

唐詩

從文學角度看,詩詞、散文、藝術、宗教各個領域在唐代都有著創新和發展,這不僅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來極大的貢獻,更為大唐的音樂發展帶來了契機。音樂和文學作品歷來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係,更何況唐詩還有著為音樂的歌詞創作的問題,就如我們現代歌曲的詞、曲創作一樣,是緊密相連的。

從音樂的角度上看,唐詩與唐代音樂是彼此促進、彼此推動的。詩和曲的「強強聯合」,為我國唐創立了一個非凡的文化局面,開闊的思維,瑰麗的辭藻,優美的意境都讓人對那個時代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和憧憬。

唐代音樂

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產生了民風淳樸、感人肺腑的《詩經》三百首,漢朝時設立樂府,收編《樂府詩》集,將詩與歌聯繫在一起,經過歷朝歷代的收編和文化積澱,到了盛唐時期,終於呈現了厚積薄發的局面,無論是詩歌還是音樂,都在大唐達到了巔峰。

《樂府詩》

那些表現作者情感的唐詩,大多都非常講究韻律,並且富有良好的樂感,這使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更為緊密,唐詩已經不是單純的表情達意的辭藻,而是以韻律之美賦予詩更多的音樂感。並且藉助音樂,唐詩的傳播程度才更加廣泛,更加膾炙人口。

音樂是唐朝詩歌中不可或缺的題材,幾近全部的唐朝著名文人墨客都曾寫有過詠樂詩。在唐詩中可以看到唐朝音樂的成長和繁盛,如白居易的著名詩《琵琶行》中寫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琵琶聲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樣如詩般美妙的琵琶聲引人遐思,而後又突然出現了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樣急轉直下的音樂,更給人一種驚喜和突出的樂感,讓人身臨其境,即使是讀詩也仿佛如身臨其境一般,聽著「人間哪得幾回聞」的琵琶聲,更是將詩歌的感情升華,做到了作品上的情景交融。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如許的音樂美以文學的體例來表達,更顯其精深和美好。這無疑比抽象的辭藻論述樂曲若何悅耳,會更加打動人心、傳神動人。「以詩為樂」或者說「以樂為詩」,早已讓聽者觀眾分不清楚了,而這正是音樂和文學所帶給我們的魅力。

三、唐代繁榮的經濟和穩定的政治,促進音樂繁盛

從政治角度看,唐朝由於前期一次次戰爭的勝利為身處中原的大唐贏來了相對長久的穩定時期,在此時,唐朝內部相對清平,再加上帝王的勵精圖治,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和平穩定、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具有長久眼光、實施開明政策的統治者,唐朝很快就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四海臣歸,八方朝拜。而唐朝也從交流中汲取了各民族與其他各國音樂文化上的精華,並為我所用。

四海臣歸,八方朝拜。

所以說,清平穩定的政治格局會給文化發展帶來了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作用。唐朝是我國封建時期最強大和統治時期最長的王朝之一,其邊境之大,統轄民族之眾,都是前無古人的。

那麼根據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穩定的政治是發展經濟文化的必要前提,而繁榮的經濟和發達的文化則是國家強大的必要保證。所以也可以憑此可見唐文化之繁盛,音樂之多彩。

唐文化之繁盛,音樂之多彩。

唐宮的「十部樂」正是唐代音樂繁盛的有力證明。而 「十部樂」設立的背後,政治因素也一定成為了主要部分。八方朝拜之時,豈能無絲竹管弦之樂?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只有軟實力與硬實力一樣強大,一樣能夠傳播廣泛、威服四海時,這個國家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大。

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讓音樂文化在多種文明的碰撞下交匯在一處,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盛,而酷愛歌舞的唐朝人將音樂藝術和其本身的創造力相結合,譜寫出了一部部流傳至今的優秀音樂作品。

我們從其音樂繁盛的背後,看到的不僅是歌舞昇平的大唐,更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大唐盛世。

參考資料:《琵琶行》

作者簡介:本文系小嚴懂奇聞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唐朝時期,音樂達到了高峰,具體表現有什麼呢?
    在經歷了中唐時期的安史之亂與唐末時期的朱溫叛亂兩次巨大變革後,盛唐時期宮廷音樂繁榮發展的景象便開始逐漸衰落直至消亡後不復存在了,唐朝之後,隨著市井的繁榮,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民階層的逐漸擴大,唐代流落至民間的宮廷樂人開始將宮廷音樂逐漸轉移到民間來。
  • 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和宮廷樂舞的影響有哪些?
    引言:樂與政通一直是根基於中國固有的意識中,成為一種政治文化觀念,被歷代統治者視為政治工具,政治是對當時的音樂文化的「禮樂教學」。唐代樂舞才得以空前繁榮,形成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形成雍容華貴、大氣蓬勃的氣勢,形成其獨有的具有政教功能的樂舞特點。
  • 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的重要音樂機構
    中國歷代音樂機構的建立,是為上層統治階級、為帝王權貴服務的,都是以雅樂、燕樂、祭祀郊廟、儀仗鼓吹等音樂為其內容,也是我國古代實行音樂教育活動的主要機構和場所。在先秦時期,音樂教育已獲得了它的重要地位,如《周禮》中就把音樂作為教育內容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西周王朝的建立後,制定了十分完備的「禮、樂」制度。周初時建立的宮廷音樂機構「春官」,可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和第一所音樂學校。
  • 唐代的宮廷音樂機構叫什麼?
    說到填詞,不禁讓人想起了關於柳永的一個故事,以白衣卿相自封的他在《鶴沖天》中寫道:「對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這本是對科場失意的詩意表達,沒想到卻惹怒了皇帝,於是皇帝下旨:「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這真可謂是因言得禍。
  • 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產生與特點
    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個由巴洛克藝術風格過渡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鋼琴這件樂器的誕生了。鋼琴的誕生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從歷史年代來看,鋼琴的產生過程與主調音樂逐步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非常一致的。
  • 【必看】西方音樂史-巴洛克時期音樂
    如要更好的掌握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內容,考生首先要對巴洛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在對歷史背景了解的條件下記憶知識點,思路邏輯會更加清晰,音樂發展的因果關係也會更加容易理解。西方音樂史上通常將1600—1750年這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稱為巴洛克時期,即從第一部歌劇誕生開始到巴赫去世為止。巴洛克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也指華麗、裝飾、壯觀等含義。
  • 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創作
    音樂上的浪漫主義運動稍晚於文學上的浪漫主義運動,大約從19世紀20年代起貫穿整個19世紀並延續到20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與發生在文學、詩歌領域的浪漫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關係,浪漫主義藝術的風格特點為音樂創作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環境。
  •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孩子音樂啟蒙,該選什麼樂器最佳?
    作為一個民樂人,我覺得學習民族樂器不僅是看中技術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的創造力,它每一個音都是一個生命。我覺得音樂不只是育人,更是愈人,它是潤物細無聲的階段,這個很重要。只有我們精神上有了寄託和愉悅,認知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傳統音樂的價值的體現,我們才能在找到自身價值的同時,更好地、更健康地推動這個領域,朝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我們傳承的力量。」
  • 古風音樂深受眾人喜愛,殊不知唐朝胡樂才是華夏音樂的基礎!
    古風音樂越來越受到大家青睞,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扒一扒唐朝音樂,那個古代的流行風和現在的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對現代流行音樂有什麼影響呢?眾所周知,唐代胡樂入華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外來音樂的傳入在唐代達到了頂峰。胡樂入華這一事件的形成,是以當時地理交通以及地區文化交流為前提開展的。
  • 唐代音樂「學院」有哪些?培養大批人才的背後,離不開雄厚的國力
    唐代大曲的結構因此演變得越來越複雜,有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等眾多分類,許多名曲如《涼州》、《龜茲樂》《伊州》也湧現,極大豐富唐朝的音樂文化。到了後來,梨園甚至成了古代人民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見一斑。
  • 什麼是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太高深了,我能聽懂嗎?」 對的,當然聽不懂!這個世界上也根本沒人聽懂!我們欣賞音樂,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聽懂它,而是為了享受在音樂的世界裡漫遊探索的過程。有些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不要放棄和探索,欣賞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的過程也是如此。那麼,出了陶冶情操,欣賞古典音樂還有其他益處嗎?這個話題,改天單獨開一個話題聊聊。
  • 來看看世界名曲之巴洛克時期的經典音樂
    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致為17世紀。其最早的表現,在義大利為16世紀後期,而在某些地區,主要是德國和南美殖民地,則直到18世紀才在某些方面達到極盛。巴洛克時期在18世紀隨著它的獨特風格轉變為洛可可(Rococo)式風格而告結束。
  • 音樂在二十世紀發生了什麼(三),會有「現代音樂史」嗎?
    誠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1913)和勳伯格的單人歌劇《期待》(1909)都是音樂史上的異數,是孤品。這些作品既不像莫扎特那樣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瓜熟蒂落的結果,也不是蒙特威爾第、貝多芬那般好似一條飽含傳承精神的涓涓細流;它們似乎在瞬間如核彈爆炸,閃現萬丈光芒,是音樂史上僅能出現一次的試驗之作。那個時代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在創作方式上也極為相似。
  • 圖像裡的音樂符號——論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中音樂符號的視覺性...
    就繪畫藝術而言,文藝復興時期是繪畫藝術史上的黃金時期,該時期的藝術家們如: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喬爾喬內(Giorgione)、拉斐爾(Raphael)、提香(Titian)、安古索拉(Anguissola)、卡拉瓦喬(Caravaggio)等相繼創作了許多有關音樂情境的畫作,如:形態逼真的樂器、表情豐富的奏樂者、深情吟詠的歌者、縱情歡樂的舞者……一個個絢麗多姿的音樂圖像顯現「古典秩序的象徵性意味和相關性的音樂的情感表現力量相互交織
  • 韓國流行音樂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影響的思考
    筆者將旨在通過對韓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與特點的梳理,闡述其在我國國內的流行原因與傳播現狀,並試圖分析其在我國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從中提取有益於我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借鑑意義。韓國的本土音樂與西洋元素真正地結合,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徐太志,他創新形式,將黑人音樂與韓國本土音樂融合[1],從徐太志開始,韓國音樂人逐漸將韓國流行音樂推向一個擁有自我特色的方向;第三階段,90年代末,誕生時期。
  • 淺析隋唐音樂對日本的影響
    2001年03月13日09:43:24 中新社    我國和日本在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展開音樂文化的交流,而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尤其是日本的聖德太子(574--622)攝政時期開始,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日本曾先後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國來,其中每個使團都設有音樂長、音樂生,
  • 中國中古音樂——音樂機構(公元前255年至公元960年)
    從秦至五代十國的滅亡,歷史1000餘年,中國由奴隸社會急速向封建專制社會過渡,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大動蕩,大融合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變化時期,也是自先秦以來在哲學解放、思想活躍、收穫甚為豐碩的時期。大部分的學者都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方,卻又很難用語言和概念把古代中國南北音樂文化的特點說清楚。
  • 隋代識音人萬寶常,憑藉創新精神創下音樂史上一座座裡程碑
    隋代識音人萬寶常,憑藉創新精神創下音樂史上一座座裡程碑萬寶常,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大音樂家。但是這位離我們現在大約近一千三百多年的傑出藝術人才,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卻長期被埋沒,一直到20世紀中期,我國一代文豪郭沫若寫出一篇《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這位歷史上沉寂多年的傑出藝術家才又重見天日,為人們所重視。我國的眾多音樂史著作,才重新有他的一席之地,文學藝術界、歷史界逐漸肯定他對我國文化的巨大貢獻紛紛以傑出的「識音人」來讚頌他了。
  • 中日兩國古箏音樂的異同
    箏起源於我國的秦朝,而後在唐朝時期由日本的唐使者傳入日本境內。箏在日本逐漸由宮廷貴族流傳到民間,並且繼續發展著。兩國的古箏音樂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相互聯繫著,但是也因歷史、文化、地理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箏的弦制在歷史上變化很大,有五弦至十六弦不等。
  •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一)_音樂小知識_煙臺大眾網
    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大致包括1820——1910年近一個世紀。    浪漫主義反對崇拜理性,歌頌本能和情感。與古典主義客觀地對待藝術生活相反,浪漫主義以主觀的角度感受事物。盧梭說:「我和我見過的所有人都不同……」與詩歌裡人稱代詞「我」大量出現一樣,作曲家們也努力地發掘著自我。他們往往與作品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