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琴藝術方面,在明朝這一時期內古琴音樂開始形成眾多的流派,大量的琴譜出現並刊印,著名的有《神奇秘譜》等。同時期隨著數學水平的提高,促使了朱載堉創造出「新法密率」,也對十二平均律的產生起到了奠定作用。明代也出現了許多有關反應音樂思想方面的藝術論著。明清時期宮廷音樂的下移現象唐朝時期,唐宮廷音樂發展最為鼎盛的階段是在唐玄宗所統治下的開元天寶年間。
在這一時期內,宮廷的樂官機構得以迅速的發展壯大,對內外教坊制度進行著不斷地完善,同時還設置了一系列樂官機構,如梨園等。在樂官的數量上,宮廷樂官大量增加,樂官隊伍得到了不斷的擴充,可以進行大型規模的演出。天寶末年,爆發了安史之亂,自此之後大量宮廷優伶開始流落向民間,使得宮廷的音樂技藝與音樂形式開始向民間流傳,開始了音樂重心由宮廷向民間的轉移。唐末時期,爆發了朱溫叛亂,再一次引發了唐代宮廷音樂產生的巨大動蕩,唐宮廷樂官的命運又一次受到重創。經歷了此次叛亂後,大量宮廷樂官流落民間,宮廷音樂又一次產生了向民間的巨大轉向。
據《北夢瑣言》記載:「唐昭宗劫遷,百官蕩析,名娟妓兒,皆為強諸侯有之」。在經歷了中唐時期的安史之亂與唐末時期的朱溫叛亂兩次巨大變革後,盛唐時期宮廷音樂繁榮發展的景象便開始逐漸衰落直至消亡後不復存在了,唐朝之後,隨著市井的繁榮,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民階層的逐漸擴大,唐代流落至民間的宮廷樂人開始將宮廷音樂逐漸轉移到民間來。這一時期民間音樂的廣泛傳播與民間藝人的世代傳承與延續,對我國現今豐富的傳統音樂遺產的保存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自宮廷流向民間的傳統音樂成為我國藝術寶庫的重要財富,這一時期空前繁榮的藝術成果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直延續至自20世紀開始的專業音樂創作時期。我國民間音樂高速發展與延續所經歷的關鍵時期就是明清時期,例如京劇在這一發展中便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音樂之一,京劇是由清代初期在江南地區廣泛流傳的徽班演化而來的,徽班以唱吹腔、二黃、高撥子等唱腔為主,流動性很強,在與其他各類劇種進行接觸的時候,在聲腔上產生了交融與滲透,因此,徽班在發展演進過程中也曾扮演過許多崑腔戲,同時又吸收了各類雜曲的元素。京劇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音樂代表符號之一,是在「地方戲時代」所產生的最為重要的傳統劇種。是在我國文化大環境下雅文化的逐漸衰落中產生的,是時代變革下的文化產物。
京劇相較於崑曲而言,崑曲是超出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藝術,而京劇是在特定地域文化下產生的藝術;崑曲代表了眾多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而京劇更加接近於民間與底層人民的審美趣味,另外,京劇在曲目上更加豐富系統,更能充分體現出其獨有的民間性特徵。明清時期琵琶音樂轉型發展第一節明清琵琶音樂走向民間化琵琶藝術,興起於秦、漢時期,而繁盛於唐朝與明清兩個主要時期。自秦漢時期以來,琵琶開始逐步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合到中原地區的音樂當中,經歷了各個朝代的發展變革,並不同程度地在發展中促進著民間音樂藝術的進步。
唐朝時期是我國琵琶藝術繁榮的第一個高峰期,唐代音樂以宮廷音樂為主體,包含了歌舞大曲等形式,唐代琵琶藝術的發展也同樣以在宮廷音樂中存在為主,在民間流行為輔的狀態。統治階級為了加強交流,將琵琶作為重要的音樂交流工具,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因此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期統治階級對琵琶這一樂器有著較高的重視程度。步入明清時期後,琵琶這一樂器開始走入了琵琶藝術發展史中的又一高峰時期。唐朝時期,琵琶音樂與琵琶演奏大多在宮廷或上層人士所處的環境中進行,而到了明清時期,琵琶藝術開始轉變為以流行於民間為主。這一轉變使得琵琶藝術得以在更加廣泛的社會環境下進行流傳。
使得廣大民眾能夠欣賞到琵琶,琵琶藝術受到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喜愛。民間的琵琶學習者也隨之廣泛增長,尤其是較為富庶的江浙一代,在該時期湧現出大量的琵琶名家與琵琶世家,形成了琵琶藝術百家爭豔的繁榮景象,因此可以說該時期是隋唐後琵琶發展的又一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