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幕府是為了天皇?倒幕四藩:只不過是隱忍了250年的復仇罷了

2020-12-17 雨田觀史海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更是一舉邁入了強國之列,當然維新派的成功,更多的自然離不開明治時期的倒幕四蕃——土佐、肥前、長洲和薩摩藩,特別是後兩者他們都是反對當時幕府的主要的力量。而有關倒幕運動,到現在的主流說法是以薩摩、長州為主體的改革派逐漸認識到自己國家的危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組成了倒幕四強藩,推翻了的幕府的統治。

不過為何當時日本的蕃這麼多的,卻單獨只有這四強藩能作為推到幕府的主力呢?

幕府時代的日本武士圖

日本戰國亂象

拋開當時獨立於蕃主之外的維新派,單單從歷史發展和地理的角度上來,倒幕四強藩實際上是地域鬥爭或者說是日本戰國延續的一種產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蓄謀了250年之久的一場復仇。

近代日本武士(看旗幟應為薩摩島津家)

日本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國家在除了在隋唐時代迎來奈良王朝的統一之外,實際上整個國家就一直處在分裂狀態。

無論是鎌倉幕府、足利幕府,或者是後來豐臣秀吉的安土桃山時代和德川幕府,實際上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時候的將軍們是諸侯之長,也就是將軍只不過是勢力強大一點的大名。正如三國時期一樣,曹操雖然勢力最大,但實際上他和劉備、孫權、馬騰、張魯和劉表等人皆為漢臣。和曹操代表北方河洛和潁上豪族統治其他地方的勢力一樣,日本的的將軍統治實際也是代表一種地方勢力。

如果從這一點上,日本的政治更像是一種地方和地方的鬥爭。

戰國時期日本各大亂鬥

從尾張的起家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從本意上就是的代表著近畿地區和中國地區,在豐臣秀吉起家之後,他接手了日本的近畿地方,同時利用的姻親和利益同盟,將本州西南、中國地方和九州島都划進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組成了日本的「關西-西本州」勢力,與掌握關東,並聯合東北的德川家康組建的「關東-東北」勢力進行對峙。

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德川家康雖贏,但是真正的實力根本拼不過接受了織田信長政治遺產的豐臣秀吉。所以在以豐臣秀吉掌握的關西實力也是水漲船高,典型的例子是,在去朝鮮摘柿子(進攻朝鮮)的作戰中,派出的都是的關西軍。而德川等關東諸軍只能作為預備隊在看戲。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豐臣家代表的是關西勢力。

(羽柴)豐臣秀吉勢力分布在關西

不過隨著豐臣秀吉的去世,情勢急轉急下,羽翼豐滿的關東眾人紛紛開始搞動作,最終形成了的兩大集團的火拼,以石田三成代表的是關西和豐臣家直系勢力,而以德川家為首的則是關東一眾想要翻身的關東軍閥和騎牆派大名(福島正則,加藤正清等人)。

於是雙方就在1600年,開展了決定日本歷史的關原決戰。

在這場戰役中以中國地區、九州、關西和四國大名組成聯軍敗給了關東聯合軍。而這一仗之後,關東勢力也開始接管了日本,以關東的德川家康為首的關東大名們,開始擴大領地,控制天皇,並在江戶組建了德川幕府時代,直到維新人士們的「倒幕運動」才推翻了關東幫的統治。

關東勢力的代表,德川家康

那麼,關東控制幕府又和四強藩有什麼關係呢?

西軍的主力中,毛利輝元在的作為西軍的總指揮,雖然有一系列明哲保身的操作,出賣西軍謀求自保,但領地直接從130萬石變成30石,國家也從十國變成了的周防和長門,而且還降為了「長州藩」的初代蕃主。

而和長州藩隔海相望的島津義弘和小西行長等人的也是西軍部隊的主力,其中小西行長更是和西軍大佬石田三成是拜把子關係(兩人在關原合戰後兵敗後都被處死),島津義弘也在作戰中率領1000人加入西軍,大戰之後借著德川部將的求情才被免罪,但領地少了一大截,而當時小西行長和島津義弘的領地,正好是後來的「薩摩藩」。

長州藩主毛利輝元劇照

來自四國的長宗我部家族,始終是的豐臣秀吉的好打手,當豐臣秀吉徵服四國後,就一直對豐臣家效忠,在關原合戰乃至大阪之戰中,都是與豐臣家共進退,甚至於德川家康得勢後,長宗我部家族也被降為浪人,並將其領地設為「土佐藩」

所以所四強藩和當時的德川幕府在250年前的關原之戰,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西軍後裔的蟄伏

可以說這四個藩,實際上都是250年前那一場關原合戰失敗的者。

當德川將政治和經濟中心往江戶和關東轉移的時候,實際上的以前一直作為日本發源地的關係和中國地區就已經開始落寞,曾經的繁華的關西和近畿地區也逐漸被關東所趕上,也讓的兩個地方之間開始敵對。(時至今日,京都、奈良等地方都一直鄙視關東的東京人)。

在江戶時代,很多薩摩人在遭遇到不幸的事情時候,口中都會念叨「關原、關原」,默默忍受。在長州藩也是有這樣的習俗,藩主家的家臣們向藩主拜賀時都會說:「關原合戰之仇報了嗎?」藩公則回答:「大仇未報。」

通過這些語言來提醒自己,關原合戰的恥辱。

關原合戰島津家對抗東軍圖

所以從高層的百姓和的武士階層來說,關原之戰是他們一生都要背負恥辱,而到了近代,這批時刻想要復仇推翻幕府的武士們則發展成了維新志士,比如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長州藩的木戶孝允和山縣有朋,四國的坂本龍馬。當然他們的這些舉動實際上也是獲得當時藩主們的暗地支持,畢竟祖上本來很闊的關西藩主們,也想恢復自家往日的榮耀,因此並不反感維新人士的舉動,反正以後獲得好處是自己的,失敗了就是維新人士的鍋。

長州藩的代表人物,山縣有朋

雨田君說

如果是歷史和地域的角度來講,倒幕運動更像是德川家康代表的關東勢力在為自己250年前的關原合戰進行還債,同時也是的關西眾人的復仇之戰。而在的倒幕運動之後,作為當年關原之戰的兩大藩,毛利家的長州藩眾人,也掌握了日本陸軍,九州的薩摩藩則是掌握了海軍,就這樣關原合戰失敗一方的西軍眾人,又重新登上了日本的政治舞臺。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他是推翻幕府的大功臣,事後卻起兵討伐明治天皇,兵敗後切腹自盡
    19世紀中期,仍處在德川幕府封建統治下的日本有識之士,為了日本的命運,開展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沉重打擊德川幕府統治。1867年孝明天皇離奇死亡,由皇太子睦仁繼承皇位,即明治天皇。次年,倒幕派以明治天皇的名義,向德川幕府發動最後的決戰,史稱「戊辰戰爭」。
  • 倒幕運動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讓日本走上現代工業化道路
    倒幕運動是日本近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明治維新前,日本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改革派,集中在西南部經濟較發達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他們認識到國家的落後民族危機,提出「尊王攘夷」口號,實質是推翻幕府統治。
  • 日本風雲:從幕府統治到明治維新,倒幕運動是如何影響了日本的?
    當時的日本國民對西方列強充滿了敵視,對軟弱的幕府統治極為不滿,而在黑船叩關時,幕府為了拖延時間找藉口說要請示天皇,這一說法雖然僅僅拖延了一年時間就以日本開國作罷,但是這被日本其他階層認為是幾千年來幕府的獨斷統治將要歸政於天皇,這在日本人心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 古代日本最厲害的天皇,滅了幕府將軍,還開創盛世,不是明治天皇
    不過鎌倉幕府建立初期,日本天皇絕對不是心甘情願做傀儡的,很多日本天皇都勇敢地跟幕府將軍作抗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就是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是菊花王朝第91代後宇多天皇的次子,第95代花園天皇的堂兄,公元1318年花園天皇退位當太上天皇,他繼承堂弟花園天皇的皇位,成為菊花王朝第96代天皇。
  • 日本的鎖國開國與倒幕運動
    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實權掌握在世襲的將軍手中,當時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將軍統治著。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他們殘酷剝削、壓迫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農民反對封建壓迫剝削,貧民反對飢餓、反對投機商高抬米價的鬥爭此伏彼起。
  •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265年,明治天皇登基後,德川家族又怎樣了
    織田信長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他推翻了管治日本200多年的室町幕府,並從應仁之亂 豐臣秀吉是侍奉信長而崛起的武將,信長死後,豐臣秀吉就召集部下,推翻了明智光秀,統一了全日本,信長的次子聯合德川家康抗擊豐臣秀吉,但因織田信雄選擇投降,德川家康也跟秀吉講和。
  • 日本最牛幕府:先後2次流放天皇,將3名上皇、1名天皇流放
    摘要:日本最牛幕府:先後2次流放天皇,將3名上皇、1名天皇流放在日本歷史上,只出現過三個幕府,分別是鎌倉、室町、江戶,但就是這三個幕府讓天皇家的統治衰弱到了極點。源賴朝時期,天皇家就已經丟失了權力,加之源賴朝太猛,掌握實權的後白河天皇能力不足,又試圖控制二條天皇,造成天皇家統治根基進一步崩塌。事實上,這位後白河天皇根本沒有經歷過正統的帝王教育,因此造成鎌倉幕府成立。
  • 日本最忠君愛國的武將,誓死追隨天皇討伐幕府,年僅42歲自殺殉國
    平安時代及其之前的奈良時代、飛鳥時代,甚至更早的日本歷史時期,日本天皇是有實權的,跟中國皇帝一樣,對國家有絕對專制權力。但12世紀初開始,因為武士勢力的崛起,先後建立了鎌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剝奪了天皇的權力,天皇淪為了沒有實權的傀儡君主,時間跨度長達600多年。
  • 266年的德川幕府為何倒臺?明治天皇為何變法?日本近代化不簡單
    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德川家族本身就是日本豪族,在經歷了一場政變以後,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又被稱為江戶幕府。
  • 倘若日本幕府早幾年開國,倒幕運動或許不會成功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薩摩和長州的正面形象也是基於他們在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中的貢獻。因此,半藤一利提出了「反薩長史觀」。他認為,明治維新不過是一場暴力革命,只不過後人根據自身的立場給它貼了正義的標籤。在「反薩長史觀」中,是如何看待倒幕運動的?半藤一利對「薩長同盟」的看法又是怎麼樣的?半藤一利認為,幕府若早幾年開國,歷史沒準會有不同的結果。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結局如何?說出來很難信
    「幕府」,出自於古代漢語,指的是「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後來傳到了日本,在日語裡指的是「將領的軍帳」,然而隨著將軍權力的提升,幕府演變成了一種特有的政治體制,「日本幕府」即古代日本凌駕於天皇權力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
  • 德川幕府的最大危機:日本史上「倒幕運動」與「明治政府」的建立
    西方資本主義浪潮和世界殖民體系的衝擊,統治日本200餘年的德川幕府迎來了最大的危機。「倒幕運動」的到來加速了幕府的垮臺,倒幕派與守舊派不可避免地將在全日本為了最高權力展開死鬥。鳥羽伏見到上野戰爭慶應四年(1868年,同年改明治元年)正月,駐大阪城的德川慶喜炮製「討薩表」,將舊幕府軍隊派往京都。
  • 偉人都在引用他的詩詞,他幫助天皇完成倒幕運動,晚年卻要自殺
    在明治維新期間,他在好友幫助之下進入了軍隊,當時好友太久保利通主政,他主軍,在兩人的配合之下,幫助天皇進行了各種改革,在此期間,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倒幕運動的思想,之後他所有的榮耀和悲劇也都是來自於他的夢想。
  • 幕府式微與倒幕運動興起
    實際上江戶時代末期類似的倒幕(攘夷)活躍組織很多,比如幕末四大人斬等。4、幕府甚至不得不把開國等重大問題,拿出來與朝廷(天皇)、各藩一起商議,這在之前是沒有的。5、1862年幕府進行文久改革,將參勤的時間改為3年一次,一次100天。
  • 花之豹五郎原型,真實的大劍豪,龍馬也打不贏他,倒幕運動的元老
    其主線,自然就是倒幕戰爭了。這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有了倒幕運動,日本推翻了封建幕府統治,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的明治維新。而日本也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而在倒幕運動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是德川家的死對頭——西南四藩:長州藩、薩摩藩、肥前藩和土佐藩,通常合稱為薩長土肥四強藩。而實際上領導倒幕運動的,卻是這些強藩的有志之士們。
  • 歷史上的今天,1868年5月3日,日本幕府統治正式結束
    江戶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從創始者德川家康從(圖)1603年受封徵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在江戶幕府時期,徵夷大將軍是實際上政權的控制者、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號稱日本國大君,天皇朝廷不過是被幕府架空甚至被監控的象徵性元首。
  • 日本天皇傳了126代,期間從未中斷,為何始終沒人推翻他?
    只要能站得起來,那就要出門賺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天皇制度的牛X之處,真的是世界上其他皇族包括老朱家、愛新覺羅家都比不上。不僅讓天皇繼續享受特權,而且還能千秋萬代。這是秦始皇做夢都想實現的目標,一個不過數十人的小團隊,憑什麼能讓日本人這樣心甘情願為自己奮鬥一生?讓其傳至126代,在此期間始終沒有人推翻他。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結局如何?答案來了
    德川家族主動交權,避免了一場血戰。他就跟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樣,先臣服於豐臣家,隨後搶了人家的江山,建立了幕府政權。 日本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據說他們的天皇延續了一千多年都沒有中斷過。不管是誰出來執政,天皇的權威都是不容侵犯的。 因此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時候,天皇依舊還是日本的最高領導人。當然了,這僅限於一種象徵,真正的權力,還是在德川幕府手裡。
  • 日本武士也算半個貴族,為什麼他們還要不遺餘力地推翻德川幕府?
    ①嚴格的身份等級劃分,斬斷了下級武士上升的階梯,他們成為武裝倒幕的主力軍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年僅6歲的小兒子豐臣秀賴即位,作為五大老首席的德川家康代理國政。1603年,德川家康率兵打贏了關原合戰,他的政敵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被處死,自此德川家獨霸日本政壇,德川家康本人被封為徵夷大將軍。同年,他創立了江戶幕府,開始了日本長達260餘年的德川幕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