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最牛幕府:先後2次流放天皇,將3名上皇、1名天皇流放
在日本歷史上,只出現過三個幕府,分別是鎌倉、室町、江戶,但就是這三個幕府讓天皇家的統治衰弱到了極點。但其中一個幕府牛到在建立初期和末期2次流放天皇,先後將3位上皇、1位天皇流放,還出現了一個新詞彙來解釋自己的正義之舉——主上御謀反。
鎌倉幕府是由源賴朝一手創建,也就是在源賴朝時期有了武家棟梁就是徵夷大將軍的先例,之後七百多年時間裡,除了個別時候外,徵夷大將軍一直是武家的實際領袖。不過在源賴朝死後,源氏的親家北條氏掌握了實權。
源賴朝時期,天皇家就已經丟失了權力,加之源賴朝太猛,掌握實權的後白河天皇能力不足,又試圖控制二條天皇,造成天皇家統治根基進一步崩塌。事實上,這位後白河天皇根本沒有經歷過正統的帝王教育,因此造成鎌倉幕府成立。
因此天皇家對於源賴朝毫無辦法,但對於掌握鎌倉幕府的北條氏則極為不滿。源賴朝名義上是天皇的家臣,而北條氏則是家臣的陪臣。現在區區一個北條氏居然把我的家臣當作傀儡,當我不存在嗎?
更不用說,武士集團內部對於北條氏同樣反感,原本大家說好了要當一輩子的朋友,結果現在你想要當我老大,就因為你北條氏的女兒是源賴朝的老婆,所以想要當老大?反正我們是不服的。就在這個武士集團內部動蕩的關頭,天皇家瞅準機會,準備來一波反殺,奪回失去的權力。
說白了,掌握權力的北條氏,面對將軍寶座空缺,希望天皇家的近親皇族成為新任幕府將軍。但明白的說,這就是一個空頭將軍,北條氏只是需要一個帶有皇族血脈的人,坐在將軍寶座上,獲得大義名分而已。
面對武士集團內部開始反對北條氏的機會,當時的天皇家實際統治者是後鳥羽上皇,從鎌倉幕府成立至今,不過十來年,天下並未歸心於幕府,因此後鳥羽上皇在提出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後,刻意讓幕府與朝廷的談判破裂,並發動了對於鎌倉幕府的討伐令,日本歷史稱其為「承久之亂」。
如果沒有討伐令,雙方也就這麼吵吵嚷嚷地過下去。但討伐令一出,情況頓時發生變化,武士集團必須要做出選擇,是站在天皇家一邊還是幕府一邊。武士成為日本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但已經享受到權力的好處,天皇家想要重新掌權就必須剝奪武士的統治權,也就是讓幕府消失。武士們的選擇已經一目了然。
最終,幕府以主上御謀反之名集結了19萬大軍,而天皇家的軍隊不過萬餘人。但幕府大軍仍心虛不已,擔任軍隊統帥的北條泰時甚至拋下大軍,單騎返回鎌倉,詢問自己的父親北條義時:如果天皇御駕親徵要怎麼辦?北條義時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他告訴兒子義時,遇到這種情況那還怎麼打,立即認輸等待懲罰得了。
結果,後鳥羽上皇面對幕府大軍,心虛不已直接跑路,這場戰鬥就這麼虎頭蛇尾的結束了。作為主上御謀反的懲罰,北條氏一口氣流放了三位上皇,外加沒收財產的懲罰,原本就窮得叮噹響的天皇家頓時雪上加霜。但這也為後世天皇家再度出現主上御謀反時,立下了處理的規範。
第二次的主上御謀反則發生在鎌倉幕府末期。由於當時的元朝入侵日本,武士集團經過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鎌倉幕府為了加強對於元朝的防備,命令武士守衛九州沿海,同時額外徵收賦稅,使得武士陷入極為窮困的狀態。幕府的御家人原本就對北條氏的統治心有不滿,藉此機會將幕府扔在一邊,幕府的統治已然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的天皇家同樣陷入危機,他們處於誰來擔任治天之君的爭奪中。最終採取了幕府提出的兩統迭立方式,也就是由兩個不同的天皇系統輪流繼承皇位,這個看似兒戲的決定,還被天皇家同意了。不過身為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對此深感不滿,因此決定要把權力從幕府手中奪回來。
於是作為倒幕第一人的後醍醐天皇名垂青史,當然並不是說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倒幕的計劃極為兒戲。後醍醐天皇手中並沒有兵權,也沒有能夠響應他的軍隊,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竟然毫不猶豫地開始了武裝倒幕。
由於幾乎沒能獲得武士的支持,加上計劃提前洩露,面對幕府的責問,直接坐蠟的後醍醐天皇只好發誓,倒幕是不可能的。3年後的公元1331年,倉皇出逃的後醍醐天皇再度發起倒幕運動,這次好不容易有點人響應了,但在幕府大軍的攻擊下,再度失敗。作為懲罰,鎌倉幕府將後醍醐天皇流放,皇位自然是沒了。而這同樣被時人稱為主上御謀反。
自此以後,天皇家徹底失去了對於日本的統治權,成為精神領袖而存在。直到德川幕府滅亡後,才重新獲得權力。而鎌倉幕府也成為日本歷史上唯一一個,兩度流放天皇的最牛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