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 00000+人關注我們)
3月6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就發布關於明仁天皇和皇后退位後的待遇問題達成決議,並將就此發布行政令。這一消息引起世界輿論關注。
報導說,日本政府在今天上午的內閣會議中,決定了有關舉行明仁天皇退位之際的儀式「退位之禮」的政令。退位之禮在日本《皇室典範》中並沒有作出規定,因此此項政令也成為了天皇退位儀式的法律依據。內容包含天皇、皇后退位後作為「上皇」「上皇后」的生活費用及其警衛規制等。政令將於2019年4月20日與去年6月所通過的天皇退位特例法一同施行。
報導說,日本《皇室典範》規定,天皇即位行即位之禮,天皇賓天行大喪之禮。然而其中並未對天皇退位之禮作出規定。因此,日本政府在內閣的建議與允許下將退位之禮定為國家行為,並將政令作為法律依據。
特例法規定:上皇與上皇后的警衛仍由皇宮警察負責;上皇、上皇后與天皇和其他皇族一樣,使用政府專機;上皇、上皇后仍與天皇一同生活在內廷之中,其生活費用從內廷費用(每年3億2400萬日元)中支出;新天皇如有生病等時,上皇后可與其他成年皇族一樣行臨時代政之權。
政府的儀式籌備委員會(官房長官菅義偉任委員長)將於本月中旬總結安排退位之禮和即位之禮的基本方針。
日本歷史上共有59位上皇,明仁天皇將成為日本第60位上皇。但是,即將成為日本第60位上皇的明仁,和以往的上皇顯然不同。按照1947年5月3日實施的《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明仁天皇在位時就「不理國政」,遑論退位以後。但天皇退位絕對是件大事。
須知日本的國歌、國旗、軍旗、國慶節,均與天皇有關。天皇在日本極具象徵意義。
日本國歌《君之代》歌詞取自《古今和歌集》的「我之君」,歌詞大意是,「吾皇盛世兮,千秋萬代;砂礫成巖兮,遍生青苔」。
1945年戰敗後,日本國內曾掀起重新創作「符合民主主義的國歌」的運動,但未有結果。
那麼,天皇旗是怎麼變成作為日本國象徵的「日之丸」的呢?16世紀末、17世紀初,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派往國外做貿易的船也曾掛過「天皇旗」。1854年,幕府將「天皇旗」定為日本商船的標誌,1859年將「日之丸」定為日本「御國總標」,即象徵日本的總的標誌。「丸」在日語中可表示船,「日之丸」意為「日本之船」。1870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商船規則》,明確規定日本商船懸掛「日之丸」,並規定了旗幟規格。「日之丸」遂成為「日本的象徵」。
二戰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第九條「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規定,日本軍隊解體,帝國陸軍旗和海軍旗也被廢止。1972年,根據防衛廳訓令第3號,日本陸上自衛隊隊旗也獲得採用。陸上自衛隊隊旗的圖案是太陽有八道光芒,周圍有金邊,而海上自衛隊通身份採用了與舊帝國海軍相同的軍旗圖案。
日本的「國慶節」即「建國紀念日」2月11日,也和天皇有關。因為,日本人認為,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在公元前660年的這一天登基的,以前叫「紀元節」,戰後改稱「建國紀念日」。
日本天皇傳承至今共125代,號稱「萬世一系」,從未經歷「改朝換代」。經常有人會問:武家時代,日本幕府將軍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取代天皇?其實,原因很簡單: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天皇始終被視為「神」。「人」怎麼可以、怎麼可能取代「神」?
1945年12月15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發出了以「神道和國家分離」為宗旨的所謂「神道指令」,讓天皇自行否定「神格」。 1946年元旦,天皇裕仁發表了《振興國運之詔書》。由於這份詔書核心內容是天皇否定自己是神,通常被稱為《人間宣言》。
現在,日本人對天皇和天皇制怎麼看?昭和天皇去世後,《朝日新聞》1989年1月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認為「應該強化天皇的權威」的佔4%;認為「天皇當依然是一種象徵」的佔83%;認為「應廢除天皇制」佔10%。作其他回答和不回答的佔3%。如今,明仁天皇宣布退位,認為「應尊重天皇的決定」的日本國民,佔了絕大多數,顯示了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尊崇和愛戴。
不難認為,天皇在日本依然是「至尊的存在」。但是,毋庸贅言,作為「至尊的存在」, 1945年前後,「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的內涵是不同的。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授權作家或網絡,網絡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若看到自己作品後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親,介紹兩個不錯的微信公眾號給您
↓↓ 點擊下方綠色字體加關注 ↓↓
最前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點讚分享到朋友圈!
· 別樣日本 ·
微信:bieyangriben 新浪微博:別樣日本
日本代購✔ 日本民宿✔ 品牌推廣✔
別樣日本官方微店歡迎大家光臨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