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湖北出土的戰國晚期「鴛鴦火鍋」文物足以說明,吃火鍋在那個時代也不是新鮮事。
三國時期,五熟釜這種鍋分成幾個格子,可以分煮不同的食物,和現在重慶火鍋裡的「九宮格」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就已經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在元代,火鍋流傳到了蒙古一帶,據說還是忽必烈的最愛。到了明清時期,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在宮廷中也非常盛行,只不過用料更講究些。
火鍋作為當今餐飲的第一品類,從業者和消費者都是最多的。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每個地方的火鍋不光吃法不同,叫法也不同。四川重慶人習慣叫「火鍋」,廣東一帶叫做「打邊爐」,寧夏直接稱作「鍋子」,而江浙地區叫為「暖鍋」,北京則稱為「涮鍋」,日韓更是又壽喜鍋和部隊鍋。因此不能把火鍋歸類到具體的某一個地方菜系去,它不屬於某一個菜系,它屬於我們的傳統美食之一。
當前最火的、受眾最廣的重慶火鍋能歸類到地方菜系去嗎?重慶火鍋是川菜嗎?
弄清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可以要看看川菜是怎麼定義的。一直以來對川菜的劃分和定義都存在著很多爭議, 王大煜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川菜史略》中介紹:「川菜大致上可以分為成都幫、重慶幫、大河幫、小河幫、自內幫, 每個流派都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和代表的菜品。」四川旅遊學院杜莉教授在《中國烹飪概論》一書中認為現代的四川風味菜主要由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地方風味組成。
本土川菜可劃分為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在這已有定論的基礎上,規範化完整表述為: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蓉派川菜;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下河幫川菜即以達州菜、重慶菜、萬州菜為代表的江湖菜。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
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有著豐富的菜品和輝煌的歷史成就,對中國的餐飲美食也有突出的貢獻,這些都離不開川菜各派別的努力和奉獻,同時川菜也賦予了當今川渝地區獨特的餐飲文化,以及蓬勃的餐飲市場。
可以明確重慶地區的渝菜歸於川菜菜系,雖然2012年重慶市商委出臺了《渝菜標準體系》、《渝菜術語和定義》,但是這兩個標準體系更多是為了規範和保護傳統菜品的製作流程和工藝,渝菜依然屬於川菜這一大菜系,川菜也不是四川或成都所獨有的菜系。在這裡無意挑起地域之爭,巴渝地區作為中國最有潛力的城市經濟體,成都和重慶在各個方面都有各自特色,而同氣連枝的成渝對巴渝以外的地區來說,在餐飲上是絕對的傲視群雄。
外地遊客來到山城重慶恐怕沒有不去試一下重慶火鍋的吧?重慶火鍋具有非常明顯的重慶地域特色和標籤,作為目前最受追捧的重慶餐飲類別,重慶火鍋屬於渝菜,這點毋庸置疑。而從重慶火鍋的味道和鍋底製作技法上來講,重慶火鍋重油重料,符合小河幫川菜「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我們可以講,雖然火鍋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但重慶火鍋從菜系類別來說屬於川菜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