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做閱讀中詞語的理解這類型題時,總是詞不達意,看看接下來的解答中能否觸動你呢?
詞語知識的主要考點:
理解詞語意思;詞語的替換與刪除;加點詞的使用好處;詞語的表達作用等。
一、詞語的理解方法
(一)難字突破法
把這個詞中最難的一個字找出來加以反覆推敲琢磨,我們可用漢字的特點來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心急如焚」:這個詞中最難的是「焚」字,看看「焚」字的特點:上面是「林」,林裡面是木,下面是「火」。「木」的下面有「火」,結果會怎樣?當然是燃燒了。
再把詞中簡單的三個字解釋出來:「心」就是心裡,「急」就是著急,「如」就是好像,結合這個稍難的「焚」字,按一定的順序和連接,詞語就理解到了:心裡急得就像火在燒一樣。形容很著急。
(二)串字成句法
把每個字的意思解釋出來然後連接起來。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例如:「爭先恐後」中「爭」是爭搶;「先」是前面、第一;「恐」是害怕;「後」是落後。然後連接每個字的意思:指爭搶第一,害怕落後。
(三)引申理解法
一般源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或典故的成語、俗語、熟語,是不能按詞語字面意思理解的,這樣的詞語往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闡明一個道理。
例如:「掩耳盜鈴」不能解釋為捂著耳朵偷鈴鐺,而是原指捂著耳朵偷鈴,現常比喻自欺欺人,明明不能掩蓋的事實還要去掩蓋。
(四)語境聯繫法
指聯繫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來解釋詞義。
例如:「地下」一詞人們都知道它的含義,但在「地下革命黨」中,「地下則指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不被敵人發覺。
(五)近義替換法
這是對於不認識的詞語的另一種有效理解方法,就是根據文中語言環境的意思尋找一個用在此處恰當的詞語,理解替換詞語的意思也就基本理解到了原詞的意思。
例如:招徠——招來或招攬或招呼。
(六)詞性理解法
「詞」按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詞性理解就是從詞性的褒貶人手。
例如:「驕做」,在不同的語言環境或是褒義或是貶義。「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做」,這裡的「驕做」是褒義詞,指自豪的意思;「他一進步就驕做」,這裡的「驕傲」是貶義詞,指自滿的意思。
(七)分合組詞法
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註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思。
例如:湖中的水草真柔美。說說「柔美」的意思。先拆開:柔——柔軟;美——美麗。因此,「柔美」的詞義可解釋為「柔軟、美麗」。
(八)定義法
即用簡明的語言,對該詞所反映概念的本質特徵做確切的解釋。
例如:視野——視力所及的範圍;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九)反義否定法
即用反義詞「不」或「沒有」的否定形式來解釋詞義。
例如:模糊——不清楚;討厭——不喜歡。
二、詞語理解的答題格式示例
(一)一般性詞語的答題格式
「一般性的詞語」只需說出詞本身意思即可。一些同學卻把解釋當作詞語造句一樣,說一些多餘的話。例如:「迫不及待」一詞,有同學會作答:指一個人很想去做什麼事,不想再等了。這就畫蛇添足了,只需說出詞本意就好。應規範解答為:急迫的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基本答題格式:……形容(指、表示)……
(二)來自寓言或歷史故事的成語答題格式
成語故事的詞語一般來自寓言和歷史故事,這樣的詞語往往用來說明什麼道理之類的,一般要說明詞語原來的來歷,再說明現在比喻什麼。
例如:畫蛇添足:原指畫蛇時給蛇添上腳。現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基本答題格式:原指……現比喻……
(三)解釋詞語在文中意思的答題格式
這種題意除了解釋詞語本身意思外,還要說出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在文中指的什麼。
例如:解釋色彩斑斕,並說出在文中意思。(選自《自由與生命》)色彩斑斕:指色彩多而鮮豔美麗,文中指蝴蝶的顏色很漂亮。
基本答題格式:原指……文中指……
註:對於難度大的詞語,如果文章中心是表揚之類的褒義內容,一般往「好」的方面理解;如果文章中心是批評之類的貶義內容,一般往「不好」的方面理解。
三、詞語的替換與刪除常用答題格式
凡是提問詞語是否可被替換與刪除時,一般答「不可以」,因為這樣就不能與前文的某個詞語或某個內容照應(呼應)或替換與刪除詞後,與原文比較,通過比較,體會適當與否,分析原因,做出判定。
基本答題格式:不可以,因為這樣就不能……
四、詞語在表達上的好處或作用常用答題格式
一般說來,只有「動詞」與「形容詞」起到「作用」與「好處」。
基本答題格式動詞:準確生動(深刻)的描寫了做某事的過程或者行為表現,表現了人物某種情感等。
基本答題格式形容詞:生動描寫了某物的狀態,體現某種心理、情感等。
看看有沒有收穫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