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宮秩序嚴明,尊卑等級制度森嚴,嫡庶分明。皇后身為皇上的正妻,理應統治後宮,母儀天下,她享受著滔天的富貴,就註定要擔起旁人不能承受的責任。嬪妃可以按照制度要多少有多少,全憑皇帝心意,她們有些人年輕受寵,身居高位,享受著不盡的榮華富貴,卻也有些女子不得寵愛。
處處受到排擠冷落,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保證。她們在深宮之中苟延殘喘尋求生機,甚至和宮人擠在一間屋子裡睡覺,房間冬冷夏熱,破爛不堪,受盡了苦楚。
相信看過《如懿傳》的小夥伴們都對青櫻和弘曆年少相識的情意十分感懷,兩人雖識於年少,卻因猜忌、誤會心生隔閡,最終走上一條無法回頭的不歸路。
那麼現實中,古代的青櫻到底是誰?她叫什麼出自哪裡?與乾隆的關係又如何?她是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得到過乾隆的寵愛嗎?
青櫻的原型,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留下名字,只稱她的姓氏「輝發那拉」,她也並不受乾隆寵愛,史書中並未留下關於她的隻字片語,無處求證。
據說她死後連該有的禮制都沒有,完全像是被皇上棄絕了,與皇帝生不同衾,死不同穴,這到底是真的嗎?
她並不是乾隆最寵愛的女人
輝發那拉氏是有雍正做主賜婚給當時的四阿哥弘曆的,並非因二人年少有情主動求娶的。而且乾隆最愛的女子其實是他的第一任皇后:滿洲鑲黃旗富察氏的女兒。
他們才是有青梅竹馬的感情在,而且富察氏溫柔大方,是最為善解人意的女子,兩人伉儷情深,皇帝也一心要他們的兒子繼承大統。
可惜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富察氏的兩個兒子先後夭折對她的打擊太大,竟一病不起了,乾隆痛失愛子,也心痛富察氏的遭遇。
他便帶著富察氏南巡散心,誰知這次南巡就直接要了富察氏的性命,她在回宮路上驟然病逝了。
這對皇帝的打擊非常大,痛失兩子有失去愛妻,乾隆作詩無數以悼念亡故的富察皇后,抒發自己的思妻之情。
可見,乾隆對富察氏用情至深,輝發那拉氏如何能比得了呢?她與皇帝無年少情意,更無子女在側承歡膝下,難免皇上對她不上心了。
她為皇后非皇帝所願
富察皇后病故後,因不能無人照料宮中事宜,在太后的要求下,乾隆冊立輝發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
至此,皇帝並沒有以她為後的心思,因為他們二人無一子半女,況且皇帝沒有從失去孝賢皇后的傷痛中走出來,又怎捨得立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為皇后呢?
當時宮中除了皇貴妃就是有生養的純妃,但因純妃出身漢軍旗,沒有立為皇后的規矩,太后便要求皇帝冊立輝發那拉氏為皇后,統治後宮,為皇帝分憂。
皇帝雖不情願,但母命難違,輝發那拉氏成為皇后之後喜從天降,為皇帝生育了前後共三個孩子,但這並沒讓皇帝對她多寵愛半分。
或許是因為皇帝忘不了已故的孝賢皇后,不忍與他人恩愛白頭;或許是宮中其他妃嬪更得皇上喜歡;
或許因為太后的緣故,皇帝心有不甘卻不敢表達,只能忍氣吞聲對太后的強勢不滿,順帶著不待見輝發那拉氏。
史書為何無她記載
輝發那拉氏成為皇后之後也算盡心輔佐皇上,治理後宮井井有條,可為什麼輝發那拉氏或作出剪髮之舉呢?
要知道,剪髮在清朝是大不敬,除非有國喪否則絕不允許斷髮。史書記載,輝發那拉氏「忤上旨,後剪髮......令先還京師。」
由此可見她一定是做了什麼不可原諒的事情,觸怒了皇帝,有人猜測她對已故孝賢皇后不敬遭到皇上痛斥後斷髮。
還有人說皇帝在南巡途中飲酒作樂夜夜笙歌,所到之處人人議論,皇帝聲名不保,所以輝發那拉氏出此下策,以斷髮逼迫皇上顧及皇家顏面,不要做出過分之舉。
可斷髮之事一出,皇帝與她便再也不能回頭了,皇帝怒其不敬之心,將她送回宮中,老死不相往來,
結語:輝發那拉氏的一生坎坷無依,不受皇帝重視寵愛,即使做了皇后死後也無任何榮光,她孤苦漂泊在寂寞深宮中,嘗盡冷暖。
就連她死後也並未按照皇后禮制治喪,只按皇貴妃儀制草草了事,史書中也不允許有她的記載,好像她從未存在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