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2018年江蘇卷:「解讀語言傳遞」)
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是人們和諧相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語言是人們溝通和信任的紐帶。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大疫之時,從鄉間百姓富有生活氣息的標語到日本人對傳統中國詩文的運用,語言為我們架起了最無形而有形的心靈通道;語言為無數與「疫」同行、與「疫' 抗爭的逆行者們,傳遞著無國界無地域的人間溫情。語言更是人類生命的花朵,為我們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那麼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又該如何傳承、創造和運用語言呢?
我們要用語言續寫中華文化,用細節傳承中華文化。那麼語言到底是什麼呢?村上春樹曾在《且聽風吟》中給出了答案:「文明是傳達,語言是生命。需要表達、表達之事,-旦失去文明即壽終正寢。」生活中處處是語言,失去了語言。人類的一切都將黯淡失色。所以語言需要表達,文化更需要傳承。
我們可以從《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熱門節目中,學習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獨特見解和獨特的表現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國文化。而傳承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崑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所以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做起,學習與了解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化。說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用語言表達和傳遞中國文化,用行動證明我們是有文化之民族,而非對以往歷史無所了解的「無知者」。
我們更應該與時俱進,創造語言文化的新形式、新途徑。自古至今廣為流傳的《詩經》等作品成為一段歷史的佳話。,而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進步,現當代人們所流行和創造語言的一種新形式--網絡語言,是我們傳承和創造語言的好形式嗎?
答案眾說紛紜。但我認為網絡語言既成為了一種現在流行的語言形式,那我們何不利用這種方式,通過網絡的便捷性創造和傳承語言呢?在創造語言的過程中,我們要運用正確恰當的方式表現和創造語言,為人們普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用語言創新文化。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一樣的,和有的人交流是在於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相交。和這樣的人交流,能使我們進步,使我們反思。這是和良師益友的交流。和父母的交流,在於促進感情,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我們很少和父母在一起,小時,因為上學,大時,因為工作,在大點,則是結婚生子。與父母的相處可謂是少之又少,這時,和他們交流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平常可以發個信息,問問他們的日常生活,聊聊自己最近發生的事,這也是交流。
和朋友的交流,在於我們日常。我不開心時,遭遇不順利的事時,我不能去向父母交流, 他們不僅解決不了,還會徒添煩心事。這個時候,我只會去找朋友交流,聊我的煩心事,聊我的不快樂。
與他人交流讓我們學會運用語言,與自己的心靈溝通讓我們學會創造有深度的文學。「我們在與他人的爭辯中創造修辭,卻在與自己的爭辯中創造詩。」因此與他人的交流是我們運用語言、創作文學的前提,而與自己的交流又是讓語言運用爐火純青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