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為何改用敲字,便成千古名句?

2021-02-23 原創通歷史

語言的精煉與形象,是古代詩歌的基本特點。為使詩歌所用的語言,能夠獲得精煉與形象的表達效果,詩人常常會在用字遣詞時,進行精心的挑選和創造性的搭配。這種對字詞進行藝術性加工的方法,便是所謂的鍊字。如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就是鍊字的典範。據說初作「到」,又改為「過」、「入」、「滿」等十餘字,最後才定為「綠」。

除此之外,唐代詩人賈島還有一個關於鍊字的典故,即「推敲」。據五代十國後蜀學者何光遠《鑑戒錄·賈忤旨》記載,賈島初次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一天在驢背上想到了自己的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便一直苦於是用「推」字好,還是「敲」字好。由於很難取捨,賈島便在驢背上反覆琢磨,甚至用手來回做著推和敲的動作。

而當時擔任京城地方長官的韓愈,正帶著車馬出巡,恰巧看到了賈島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感到很驚訝,便詢問他是在做什麼?於是賈島便將自己苦於是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一事告知了韓愈。韓愈思考了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就這樣有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推敲」典故。如今,「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儼然成了千古名句。

那麼「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用「敲」字好不好,又好在哪裡呢?一般來說,要知道詩中的某個字詞好不好,以及好在哪裡?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即先看這個字詞是否精煉,以及能否形象地表達出原句的含義。再展開想像,看這個字詞是否符合原句、原詩的情景描述。最後還要看這個字詞在意境上和情感上、及表現手法上的獨到之處。

《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首先,「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出自賈島的一首五言律詩《題李凝幽居》。其內容,主要是記述了詩人走訪友人李凝未遇一事。整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說,好友李凝的幽居之處,我很少看到有鄰居,只有一條草徑伸進了荒園。夜晚的池塘邊,小鳥正安靜地棲息在樹上,我這個老僧在月光下,敲響了好友的門。歸去的時候路過一小橋,看到了被分開的山野景色。晚風輕拂,雲腳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我雖然暫時離開此地,但不久就會歸來,赴共同歸隱之約。

根據原句的含義,賈島此行是去拜訪幽居的好友李凝,所以從字詞的精煉和形象來看,用「推」字和「敲」字都可以。但是當我們展開想像,代入原句、原詩的情景,就會發現不同之處了。我們說賈島到達好友李凝的居住之處的時候,已經是夜晚了,這個時候很有可能對方已經歇息了,就算沒有歇息,推門也顯得不禮貌,反而敲門要禮貌的多,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其次,夜晚棲息在池邊樹上的鳥,一般來說,是不容易用肉眼看到的。但符合「明月別枝驚鵲」的情景時,就可以做到了。也就是說,當明月皎潔,萬籟俱寂的時候,詩人發出了輕微的敲門聲,驚醒了宿鳥,所以才有了合乎情景的「鳥宿池邊樹」。另外,如果要刻畫環境的幽靜,響中寓靜是很獨到的表現手法。而這些都需要用「敲」字才能做到,反而用「推」字,就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

綜上所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用「敲」字主要好在兩點。其一,用「敲」字顯得有禮貌。其二,用「敲」字比「推」字更響亮,更能襯託出環境的幽靜,以達到響中寓靜的藝術效果。也正是因為詩人如此反覆琢磨,反覆斟酌,將「推」字改用為「敲」字,才有了現在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果是你,你覺得用「敲」字好不好?又好在哪裡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字用得如何,為何比「推」更好
    話說賈島「鍊字」走火入魔,不但自己得了一個外號叫「詩奴」,還因為「僧敲月下門」替漢語創造了一個詞彙——「推敲」。最後大家一致公認,還是「敲」字用得更好,美學家朱光潛卻說,還是「推」字更美。下面,讓我們先來看一看賈島的詩作原文。
  •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名句家喻戶曉,全詩你會背嗎?
    傳賈島作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後覺不妥,想把「推」字改為「敲」。但又覺得二字各有千秋,猶豫不決。此時賈島正騎著毛驢行走在返回長安的路上。不知不覺,衝進了長安權貴、大文豪韓愈的儀仗隊中。韓愈出行那叫一個氣派,什麼「金瓜鉞斧朝天蹬,黃羅傘蓋杏黃旗」……不對,這是皇上。
  •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四首詩,見證賈島和韓愈的友誼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賈島作詩是最認真刻苦的,他曾經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他是苦吟詩人,上面這首詩是寫去拜訪朋友李凝的,但寫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其中一個字不知道是用推字好還是敲字好。
  • 從我的角度聊「僧敲月下門」之推、敲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僧即賈島,賈島少年貧寒,曾落髮為僧。一天,賈島騎在驢上,吟詩至「僧敲月下門」一句時,不知是「推」好還是「敲」好,在驢背上苦苦思索,兩手做「推敲」狀,走神走大發了,一頭撞進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衛兵把賈島押到韓愈跟前,賈島跟韓愈說了這個讓他頭疼的事。韓愈想了會,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 於是賈島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 《題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門 | 詩話傳奇
    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愈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韓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 經典名作中的秘密:僧敲月下門
    有一次他來到長安,順路拜訪朋友李凝,卻剛好沒遇上,於是便自個兒騎著毛驢,邊走邊吟起詩來。詩才作完,就又開始覺得不滿意了,因為其中兩句:〝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似乎不大對勁。為何看見轎子到了還不讓開!〞賈島據實回答,沒想到轎中人不但不怒,反倒哈哈笑了。原來轎裡正是當時在吏部任官的知名古文家及詩人韓愈呀!韓愈讓賈島把整首詩說一遍,乾脆下轎與他一塊兒〝推敲〞起來。最後,韓愈說出了結論:〝還是『敲』字好!〞畢竟逕自推門而入太不禮貌了,而且夜半敲門的聲音,劃破寂靜,反而更凸顯出萬物的沉寂,〝以動襯靜〞,增添詩意呀。
  • 僧敲月下門,其實是僧尼私通風流韻事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唐 賈島《題李凝幽居》據《苕溪漁隱叢話》,賈島寫好此詩後,對其中「僧推月下門」一句感到不滿意,欲將「推」易為「敲」——「僧敲月下門」。賈島騎驢行路時仍在想著,一邊念叨,一邊比劃,到底是「僧推月下門」形象,還是「僧敲月下門」有感覺?
  • 古代最笨的詩人,一句詩想了一晚上也沒想出,最後卻成了千古名句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詩人有點特別,我們很多人都對他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詩中的一個字,卻成為經典,什麼字呢?那就是「推」,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字,那就是「敲」。說到這裡,大概你已經能猜出此人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而這裡說的「推」和「敲」正是他的《題李凝幽居》中的「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其中這個「敲」和「推」經過了他反覆的研究,琢磨,並最終改成了「推」。
  • 史上最幸運的詩人,一首詩靠一個字名揚千古,人人皆知
    在中國古代,唐詩宋詞那是非常出名的,就拿唐代詩人的詩來說,有些詩人寫詩那是費勁了腦汁,常常因為一首詩中的一個字,就不吃不喝,苦思冥想,煞費苦心,可是呢,有些詩人就開口成詩,叫人羨慕,這些大詩人不管是如何作詩的,他們的詩篇早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華麗的篇章,他們就是如此的偉大,像大詩人李白
  • 賈島經典唐詩七首,每一首都推敲出千古名句
    劍客 / 述劍唐代:賈島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花發新移樹,心知故國春。誰能平此恨,豈是北宗人。宿山寺唐代:賈島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 寫詩一個字拿不定主意,衝撞韓愈馬隊被抓,卻成就著名文學典故
    後代人雖然推崇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個字改了幾十遍,認為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這樣的評價有其自然的道理,但是也並不能否認文思泉湧般的靈感湧現出的經典詩句。不過在盛唐之後,這種豪情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然已經不復存在。哪怕是在李白去世後不到100年,盛唐詩歌的發展就完全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 賈島經典古詩七首,一生苦吟多名句
    賈島(779—843年),字閬(làng)仙,唐代詩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人稱「詩囚」又稱「詩奴」。
  •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一個字,和尚叩頭感謝他
    其實他不明白,咱們一首20個字的五絕,28字的七絕,56字的七律,寫起來的難度很多時候是遠超數萬行的外國詩歌的,而其包含的意義也遠非幾十個字那麼簡單。當年,年少的賈島為了寫詩傷透了腦筋。僅僅是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到底是用推還是用敲,他就苦思良久,最後還是大詩人韓愈和他一起定了這個「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