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是《金瓶梅》中的重要人物,她既是潘金蓮和西門慶之間的聯絡人與策劃者,也是毒殺武大郎,釀造最終慘劇的關鍵人物。如果說潘、西二人是自取其禍,那麼,王婆絕對是這件禍事中的總策劃者。
西門慶與潘金蓮初次見面,充滿了戲劇性與偶然性。一陣不正經的風,吹落了一根不正經的叉竿,恰好打在一個不正經人的頭上,自此勾住了兩個不正經的人。這一竿子,直接打掉了西門慶的三魂七魄,倒不是的竿子打得有多重,關鍵是竿子的主人,妖豔可人,媚態叢生,勾人魂魄。而這一幕,又恰好被深諳世事的王婆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王婆在潘金蓮家對面經營著一家茶坊,是一個集多種職業技能於一身的老闆娘。這間茶坊,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鬼打更」,說白了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是給外人看的門面。在與西門慶的交談中,王婆也曾說:「自三年前開了一張,至今還沒有生意。」她賴以生存的職業多種多樣,抬得上門面的媒婆、接生婆做,搬不上檯面的販賣人口,幫助有錢人偷奸養漢等這些勾當,也幹。
西門慶想把潘金蓮弄到手,於是就想到了王婆,順勢走進了茶坊。與其說西門慶主動找的王婆,倒不如說,他是聽聲辨位,一開始就著了王婆的道。
從西門慶進入茶坊那一刻,王婆對他的心思就一清二楚。之所以裝傻充愣,直到西門慶多次登門才開口點破,其用意不言自明:抬高身價,多要銀錢。這既是王婆的生存之道,也是她的精明之處。尤其是她向西門慶傳授的「挨光」五字訣:「潘驢鄧小閒」。以及後期策劃的「挨光十計」,有理論、有策略、有步驟,環環相扣,滴水不漏。而在這洋洋灑灑的千餘字背後,則顯露了王婆的貪婪本性。
她不僅向西門慶要了許多物件,更是張口直言,事成之後要十兩銀子的酬勞。
有人可能覺得,才十兩銀子,不算多呀!別忘了,潘金蓮十多歲時,賣給張大戶也才三十兩銀子而已。王婆要的酬勞加上物件,足夠買半個當時的潘金蓮了。更何況潘金蓮已經花敗兩家,再加上她本就不是深居閨房的良家主婦,哪能值得了那麼多錢。這也是王婆欲擒故縱、步步引誘、故作高深的原因所在。
這倒是引發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沒有王婆在中間攪和,西門慶和潘金蓮能不能走到一塊兒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小說的開篇中,已經給出了一些線索。
張大戶為了自己方便,把潘金蓮倒貼給了武大郎,之後便經常入宅私會,直至敗壞了身體,命喪黃泉。主家婆知道了其中的詳情後,對武大郎兩口子是連打帶罵,趕出了租住的房屋。他們最後舉家搬到了紫石街。
在這裡,武大郎繼續挑著擔子,早出晚歸的沿街兜售炊餅。潘金蓮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打發武大郎出門後,門戶大開,在帘子後面嗑瓜子,並把一雙精緻的小腳故意露在外面,招引過往的浮誇浪子。時間一長,就引出了各種流言蜚語,更有甚者直面吼叫:「好端端的一塊兒羊肉,怎麼就落到狗嘴裡了?」
武大郎在這些言語中受盡了欺辱,卻也毫無辦法。後來,還是在潘金蓮的幫助下,才湊了幾兩銀子,重新搬了地方。
此外,潘金蓮除了勾引武松之外,初次見到西門慶時,也有一些暗示。
根據書中的描述,潘金蓮砸到西門慶後慌忙陪笑,看其生得十分浮浪,又有張生的臉龐和潘安的容貌,真是個可意的人,隨即「風風流流從帘子下丟與個眼色兒」。
從這其中的種種跡象可以看出,就算是沒有王婆的參與,西門慶與潘金蓮也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個時間問題。說不定,還不會發生最後的慘劇。
參考書籍:《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