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盞茶暗示西門慶的四種心理變化,王婆點茶的藝術,有趣又有味

2020-12-19 讀書分享與推薦

四大名著中寫茶文化,向來以《紅樓夢》居首,但其實《水滸傳》中也寫了一些有趣的茶文化,而且被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讓我們對宋朝時的閒暇茶話生活,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水滸傳》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茶」話描寫,主要發生在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中,其中「茶話」的主角,是西門慶與王婆。

西門慶因被潘金蓮無意中打到腦袋,於是神魂顛倒,在王婆茶坊周邊來迴轉悠,並吃了王婆四盞特別的茶:

第一盞,是梅湯。西門慶因不知潘金蓮是誰家的媳婦,於是來到王婆店裡旁敲側擊,當王婆告訴他是武大家的,西門慶豔羨無比,王婆看出來了這種垂涎,便向他推薦梅湯。西門慶讓多加點酸,也足見他聽懂了王婆的暗示,其內心是酸溜溜的感覺,而「梅」與「媒」又同音,也暗示了王婆想要牽線的意願。

第二盞,是合和湯。這是一種甜茶,和合,取意於夫妻相愛、百年好合。西門慶立馬心領神會,表示讓多放點甜,這一次,王婆是在告訴西門慶,自己願意充當媒介,讓西門慶心裡得到甜頭。

第三盞,是薑茶。薑茶性溫,有些辛辣的味道,因西門慶來得較早,吃薑茶,一者可以避寒,二者也暗示了西門慶心內燥熱的情緒,這種垂涎欲滴的神態,被王婆看在眼裡,所以又請他吃了第四盞茶。

第四盞,是寬煎葉兒茶。這茶是讓西門慶放寬心,降一降內心的燥熱,只要西門慶誠意夠,自己願意做「中介」。

西門慶與王婆的對話,看似在討論茶,實則將兩個人的心理描繪得惟妙惟肖,以茶代言,既有趣又有味,俏皮可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茶產業興盛,茶葉早已作為稅收的一項,是流通很廣的貨物,深受廣大百姓們喜愛,從王侯將相到普通百姓,飲茶之風,日益興盛,所以民間茶坊酒肆並行,茶,成為宋朝百姓喜愛的飲品。

《水滸》作為一幅風俗大畫卷,將底層社會描繪的豐富多彩,雖然梁山好漢都愛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但仍然有很多關於茶的描寫。第三回史進入城,也是先在一個小小茶坊中吃茶,還有專門精通茶藝的「茶博士」問他要什麼茶,最後,史進點了一個「泡茶」。茶博士,也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由此足見,宋朝平民百姓們對茶的喜愛。

相關焦點

  • 雅雨書屋閒話水滸之七十八:王婆給西門慶五道茶的含義何在?
    戴敦邦繪水滸之西門慶潘金蓮與王婆王婆在充當「馬泊六」,為西門慶和潘金蓮拉皮條時向西門慶的賣茶,就是典型一例。在第二十四回,從潘金蓮掉落叉杆與西門慶相遇的當天黃昏,到第二天早上,西門慶先後五次來到王婆茶坊。他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把潘金蓮弄到手,讓王婆從中幫忙。
  • 王婆的酬勞能買半個潘金蓮,如果沒有她,西門慶能如願以償嗎?
    西門慶與潘金蓮初次見面,充滿了戲劇性與偶然性。一陣不正經的風,吹落了一根不正經的叉竿,恰好打在一個不正經人的頭上,自此勾住了兩個不正經的人。這一竿子,直接打掉了西門慶的三魂七魄,倒不是的竿子打得有多重,關鍵是竿子的主人,妖豔可人,媚態叢生,勾人魂魄。而這一幕,又恰好被深諳世事的王婆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 媒婆競爭也激烈,西門慶相親孟玉樓!
    《金瓶梅》這部書裡,媒婆相互也是有競爭的,王婆開了個茶鋪子兼職做媒婆,有個薛嫂是賣花的,一樣也兼職做「媒婆」。她見王婆把吳月娘與西門慶的婚事介紹成了,眼紅想撈筆生意,於是把目標瞄準了西門慶的女兒,果然也把生意做成了,西門慶把女兒嫁給了東京八十萬禁軍楊提督--親家(姓陳)的兒子。
  • 王婆不願把潘金蓮介紹給西門慶嗎?為何說她「新年恰好九十三歲」
    西門慶看中了潘金蓮,但是那個時代,沒有男女相悅、直接追求的。所以西門慶跑到潘金蓮家緊鄰的王婆家來,又不好開門見山:「我看中了隔壁的有夫之婦,你替我拉攏拉攏」,於是百轉千回,左兜右繞。他先問王婆,隔壁婦人是誰,知道是武大郎的妻子,知道這是極不相配的婚姻,更堅定了插足的決心,但是表面上卻不能說。
  • 王婆、西門慶還是潘金蓮?
    是王婆、西門慶還是潘金蓮?其實,造成武大郎的悲劇,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一、傳統的封建禮教,底層人民沒有選擇權,是武大郎悲劇的根本原因《水滸傳》描寫的社會背景裡,奸臣當道,官商勾結,腐敗不堪,稍微有點權勢的就要恃強凌弱,欺負別人。
  • 《水滸傳》王婆親授西門慶五大把妹絕技,做好了這些,無往不利!
    《水滸傳》王婆親授西門慶五大把妹絕技,做好了這些,無往不利!《水滸傳》這本書很多人都會解讀出不一樣的版本,有些人喜歡其中的江湖好漢,有些人則是喜歡其中的官場爭鬥。但小編認為,這本書描述的最好的還是對於人性的琢磨。
  • 李申 王文暉:「金瓶」茶事面面觀
    唐代陸羽的《茶經》講究茶葉和水質,注重茶味的純正。然而烹茶之經到了《金瓶梅》這裡卻發生了令人乍舌的變化。最顯著的差異是這些茶裡除了茶葉之外,還加入許多乾果、香料、藥材等其他佐味之品,有的甚至放入鹽筍、芫荽、薑片等等摻雜物。每每看到這些地方,不僅讀者不免會皺眉暗問:「這是茶嗎?這種茶能喝嗎?」甚至一些專家學者也認為這種大雜燴實為小說家的遊戲筆墨。
  •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對西門慶說了一段話,如何成了經典?
    話說當年西門慶被潘金蓮的叉竿打了頭之後,魂便被勾了去,每天在她家門口徘徊,苦尋不得。王婆便語重心長地給他指導迷津,說: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其中的「捱光」,就是今天男女偷情廝混的意思。《金瓶梅詞話》也解釋過這兩個字:「怎的是捱光,似如今俗呼偷情就是了。」
  • 給西門慶和潘金蓮拉皮條的王婆精通多種業務,為何鄆哥罵她馬泊六
    2020-11-09 12:08:00 來源: 科技叭哥 舉報   潘金蓮和西門慶相識都說是因為那一竿子砸在西門慶頭上
  • 點茶,可不是點一杯茶……
    世味薄,想必那時茶味猶厚。這裡所說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是點茶,陸遊興許也是一位精於此道的高手。茶文化經過唐代一朝的發展,特別是茶聖陸羽《茶經》的問世影響,到了宋代是極其講究的,也更加繁榮。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周環旋復,表裡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憲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
  • 王婆定挨光十計,西門慶言聽計從,潘金蓮欲拒還羞
    可是,王婆依然提醒「但凡挨光,最難十分」,急得西門慶一會兒表示自己不怕花錢,一會兒再次許諾必有厚報。之後,王婆才緩緩地道出了「十捉八九著」的連環妙計。挨光共有十步,每步都意味著一分希望。第一步,潘金蓮同意幫助王婆做壽衣;第二步,王婆請潘金蓮到茶坊做衣服;第三步,王婆安排潘金蓮吃菜喝酒;第四步,西門慶按約到茶坊來喝茶;第五步,西門慶讚揚潘金蓮的手藝;第六步,王婆安排酒席請他們喝酒;第七步,王婆故意拿著錢出門採購;第八步,邀請潘金蓮上桌陪著喝酒;第九步,王婆又藉故謊稱外出買酒;第十步,西門慶故意捏潘金蓮的腳。
  • 王婆賣「泡沫紅茶」
    到了明朝才開始有發酵半發酵的烏龍茶、紅茶。  《金瓶梅》裡的王婆在武大隔壁開茶局,像今天的泡沫紅茶店,本小利微,掙點些微薄利。因此王婆說媒拉縴、買賣人口、接生打胎的事情都接,還讓兒子出遠門跟客人學做買賣,跟大老做跑腿,才糊得口過得日子。西門慶初逢潘金蓮,一竹竿打得魂靈出竅,便踅來王婆茶坊打聽消息,安排計謀。兩下裡定個挨光計,果然把潘金蓮勾上手。只是金蓮過了門,便與王婆斷了邦交。
  • 武松鬥殺西門慶和潘金蓮,為何偏偏放過了王婆?他的判斷太聰明
    王婆是《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人物,她在兩本書中的背景都一樣,只是死法不一樣。在《金瓶梅》中,潘金蓮和王婆都是在武松被流放之後回來給殺掉了,這當然和《金瓶梅》的故事結構有關係,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只是一個次要的女角色,而在《金瓶梅》中,潘金蓮則是頭號女主,蘭陵笑笑生需要讓她一直活到最後。
  • 千年隔壁老王西門慶到底有多色?
    西門慶肯定是個負面人物,雖然如此,也不妨礙其實他也真是很多直男的生活偶像,只是沒人願意承認罷了,都說色字頭上一把刀,西門慶到底有多色,金瓶梅對他的描寫可謂是入木三分,在他死前見何千戶娘子藍氏,只見這西門慶不見則已,一見魂飛天外,魄喪九霄
  •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
    關於「點茶」,在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有詳細記錄。蔡襄《茶錄》與陸羽的《茶經》一樣,也記載了炙茶、碾茶、候湯等步驟,而不同之處在下面的步驟之中,「燲盞」是陸羽《茶經》中沒有提及的,但卻是宋代點茶前十分重要的準備環節,將直接影響點茶的效果,蔡襄《茶錄·燲盞》條云:「凡欲點茶,先須燲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 《金瓶梅》裡的四大惡人,居然沒有西門慶!
    《金瓶梅》書裡的四大惡人,作者以為西門慶並不夠格的觀點,我是贊成的。也許西門慶的惡屬於大惡,底層群體的惡,是由這些大惡造成的。但正因為人們對小惡的縱容,底層群體的互相傷害,才會有了西門慶這樣的大惡。一鄆哥。人小鬼大。惡人裡能排第四。為什麼說他是惡人?因為對他來說,什麼知恩圖報,什麼患難與共,完全不挨邊。
  • 宋代點茶登陸紐約時代廣場
    宋徽宗可以說是千古第一文藝皇帝,他在自己的藝術造詣之上,創造了七湯點茶法,並親自撰寫《大觀茶論》,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皇帝創作的茶書。宋徽宗還曾夢到雨後天空的顏色,寫下"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詩句,讓工匠由此燒制出汝瓷。
  • 不止是點茶,熱播劇《清平樂》裡,究竟還藏了哪些茶知識?
    點茶,喝我們今天常見的茶葉衝泡,大有不同。從原料的選擇上,點茶需要挑選合適的白茶與綠茶。要求原料極嫩,沒有老葉、茶梗。事先備好茶後,簡單的用火將茶葉烤一烤。往茶葉外包上一層紙,將幹茶錘碎。值此時,點茶的動作很關鍵。講究擊拂茶湯,打出「雪沫乳花」。這一步過程,很像現代的咖啡拉花。國力昌盛的宋朝,全民熱衷點茶、鬥茶。這對一款茶的色、香、味,原料品質要求高。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清飲開端
    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致「四藝」,給觀眾展示了幾千年前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人的點茶方式。宋徽宗曾有詩云:「上春精擇建溪芽,攜向雲窗力鬥茶。點處未榮分品格,捧甌相近比瓊花。」可見點茶在宋代的興盛與普及。劇中,盛老太太請來了宮中的孫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和技藝,她們的第一節課程,便是學習點茶。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點茶第一步:炙茶。這一步是針對塗有膏油的陳茶,新茶就可以不必了。「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之後用茶夾夾住在火上烤乾,「然後碎碾」。在古代,陳茶是很常見的,這種陳茶並非品質不好的代表,相反有些人還會覺得經此一步,茶會變得別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