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可不是點一杯茶……

2020-12-20 雍雍鳴雁

南宋詩人陸遊有詩: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薄,想必那時茶味猶厚。

這裡所說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是點茶,陸遊興許也是一位精於此道的高手。

茶文化經過唐代一朝的發展,特別是茶聖陸羽《茶經》的問世影響,到了宋代是極其講究的,也更加繁榮。

唐宋飲茶的最大區別,是「唐煮宋點」,想知道「宋」是如何「點」的呢?茶中高手,一個沒有被當皇帝耽誤的藝術家,宋微宗趙佶,就有專著《茶論》(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這本書雖然不到三千字,但言簡意賅,論述全面,見解獨到。特別精彩的就是七湯點茶法的描寫:

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盛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籠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藥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

第二湯自茶麵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麵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鞏磊落。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周環旋復,表裡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湯尚嗇,憲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

五湯乃可少縱,憲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霧,結凝雪,茶色盡矣。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憲著之,居緩繞拂動而已。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

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

我們簡單用現代代文歸納下:事先用茶末和開水調好茶膏,然後一邊用沸水點泡,一邊用茶籠迴旋擊拂,打出白色的沫餑(湯花),要求色澤純白,湯花保持時間長(「咬盞」)。

而且宋代鬥茶很盛,具體就是以上手法程序,完成後誰的「咬盞」即湯花保持時間長,誰就獲勝,先出現水痕的就失敗。

如此複雜繁瑣的過程,實際操作起來只是一兩分鐘的時間,所以如果不是手法精湛,頭腦聰慧的高手是無法完成的。

點茶不僅點茶人的手藝,對茶具也要求很高。茶盞、燙瓶、盞託、 茶碾子、絹羅、茶筅、煮水器 、上等泉水等等,哪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要做到咬盞的效果,湯花往往是白色的,為了對比鮮明,往往選用黑盞,在當時福建建安所造的茶盞,色澤玄黑,紋路像兔毫,最為合適。這裡所說的也就是今天的「建盞」。

宋朝上到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官紳出現諸多點茶高手。除了上文我們說到宋微宗,還有推崇建盞的蔡襄,即便是寫《醉翁亭記》的歐陽修也對茶有很深的造詣。

歐陽修不止是醉翁,其實也是一位茶翁,他到晚年自嘆:「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飲茶。」他特別欣賞兩種茶:一是建安龍鳳團茶,二是修水的雙井茶。

另外他還是品茶點茶高手。品茶所謂需要具備茶新、水甘、器潔、天朗、客嘉這五個條件。點茶所謂「停匙側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無不看出他對茶中三昧體會之深。

山河璀璨如星,歲月千年流淌。高雅複雜的茶藝已經遠去,如今不知為何,連茶味也只管一年年淡了,再領略其中「茶味」,你又做何感想呢?

相關焦點

  •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
    之後「點茶」正式開始,《茶錄·點茶》中所提到的點茶過程中茶與水的比例要求,也是點茶之關鍵,這也就是陸羽《茶經》中所說的「量末(當中心)而下」。《清異錄·茗勞·十六湯品》:「一阮之茗,多不二錢,茗盞量合宜,下湯不過六分。」這似乎也是相似的。但是不同的是,所下茶末是在k熱的茶盞中,接下來是注湯將茶膏調勻,再加入湯用茶笑迴環擊拂,看其水痕著盞時間。
  • 不止是點茶,熱播劇《清平樂》裡,究竟還藏了哪些茶知識?
    宋代最流行的喝茶方式,是點茶法。俗話說,老闆的文化就是公司的文化。宋朝天子愛喝茶,於是,點茶文化自上而下的傳播開來。點茶,在文人、士大夫的引領下。變成了一場高雅的茶事。點茶,喝我們今天常見的茶葉衝泡,大有不同。從原料的選擇上,點茶需要挑選合適的白茶與綠茶。要求原料極嫩,沒有老葉、茶梗。事先備好茶後,簡單的用火將茶葉烤一烤。往茶葉外包上一層紙,將幹茶錘碎。
  • 點茶與日本抹茶的關係
    抹茶起源於隋朝,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點茶)。九世紀末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點茶被島國人民所接受並推崇,發揚光大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在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茶興於唐,盛於宋。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一)點茶步驟詳解說到對點茶步驟的記載,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宋代大家——蔡襄。蔡襄是北宋名臣,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他在茶領域的造詣也非同一般。蔡襄著有《茶錄》一書,其中就對點茶的技法做了詳細的描述。點茶第二步:碾茶。把茶包在乾淨的紙中錘碎,然後放入茶碾中研磨。碾茶的質量會直接影響之後點茶的品質和顏色。點茶第三步:羅茶。這一步就是用茶羅篩茶,「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而點茶最好的狀態是茶水融合,均勻懸浮。
  • 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到了宋朝,當時的人們生活追求精緻,對茶葉的處理也多了許多方法,讓茶變得受歡迎,更成為了"宋人四藝"的首藝——點茶。了解宋朝的點茶,要先了解點茶的工藝手法,不得不說,宋朝人太精緻了,把點茶玩出花來了。點茶的第一步,備水,水自然是越清甜澄澈越好,如果是冬季,不少人家要收集雪水泡茶,也有閒情逸緻的富貴人家,收集早晨的露水來泡茶,不同品質的水也會影響茶感和茶色。
  • 知否知否應是宋人點茶最為精妙
    點茶是宋朝最為廣泛的飲茶方式,宋人對點茶時的器具、茶藝、茶人甚至環境都要求極高,從電視劇《知否》中我們也能窺之一二,鬥茶之風盛行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將點茶中的擊拂劃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帶給飲茶之人不同的感受,不可謂不精妙。宋代文人階層的雅趣與飲茶技藝的精湛使宋人點茶蒙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面紗,今天我就與各位講講宋代的點茶。
  • 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領略茶道的魅力《茶之書》
    午後陽光和煦,坐在窗邊,沏上一杯茶,再捧上一本書。頓時覺得心怡神曠,通體輕盈。讀一本好書、品一杯好茶,美好的午後時光也不過如此!一本好書不僅可以讓你的視野更加開闊,心情愉悅,也可以讓你對某個人、某個歷史事件、某個國家及這個世界有一個新的認識,就像彌爾頓說的那樣:書籍並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著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淨的精華保存起來。
  • 《鶴唳華亭》裡的點茶是什麼?原來宋朝就有了「咖啡拉花」
    不怪我都怪《鶴唳華亭》裡的這段場面太讓人想嚯抹茶奶茶了不過不要誤會這可不是你想像中的日式抹茶而是宋代最時髦的「點茶」若論起輩分來點茶可是抹茶的鼻祖~宋代 點茶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磨好的茶粉,還要用細羅再篩幾遍,這樣點茶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衝點。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清飲開端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點茶,常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邊注邊用茶筅來回攪動擊打,此時,茶盞內壁會泛起一層餑沫,用茶筅去拂。
  • 知否知否中的點茶,在歷史上到底是怎樣的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是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把茶餅研磨、籮篩成極細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 茶藝:煎茶、點茶、泡茶
    一、煎茶。煎茶是用蒸汽將茶葉殺青的過程,其工序包括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貯青:抑制剛採摘的新鮮茶葉的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從而抑制茶葉細胞中糖的分解和熱能的放出。茶二、點茶點茶是分茶的前提,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沏茶方式,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點茶可以在多人時進行,也可以獨自點茶。點茶禮流行於宋朝時期。點茶步驟:1、用瓶煎水。
  • 宋代點茶登陸紐約時代廣場
    宋徽宗可以說是千古第一文藝皇帝,他在自己的藝術造詣之上,創造了七湯點茶法,並親自撰寫《大觀茶論》,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皇帝創作的茶書。宋徽宗還曾夢到雨後天空的顏色,寫下"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詩句,讓工匠由此燒制出汝瓷。
  • 知否知否,一杯紅茶潤澤心口
    唯美的《知否》劇照--一組茶具最近熱播的當屬《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製作精良的畫質,可謂是每一幀定格都是一幅美好的古風畫面,然而不止製作精良,劇組對每一個細節都是非常用心,真實地還原了宋代大家族的生活習慣和娛樂方式
  • 一杯茶,暖寒冬
    茶好人歡喜,莫負好光陰。恰逢小雪時節,這個時候「到翠湖喝一杯大益茶」,何嘗不是一件美事?祛除寒冷、靜享時光的同時,還可在冬日的暖陽裡收穫一份別樣的溫馨......不少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品嘗過大益茶後,都紛紛讚揚大益茶口感很好,茶香濃鬱,回味持久,值得品飲。從上午11點到下午4點,30餘位益工一直忙碌著,為來往遊客、市民免費奉茶5000多杯。
  • 是大家閨秀,還是妖冶「矯情」貨,一碗點茶讓你現原形
    就拿紅遍大江南北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除了小公爺朱一龍吸了一大波粉外,在細節上的講究也是讓人相當入戲的。對於小約來說,《知否》這部戲的節奏還是比較慢的,但是這種慢卻不讓人排斥,反而像那風景過眼,唯有慢才能讓人細細地品味,而這慢更是烘託出了劇集的細緻來。細緻到用一道點茶技藝,就點出了劇中幾位角色的出身個性。
  • 抹茶是什麼茶,與普通綠茶粉有什麼區別?
    再者就是使用點茶手法,抹茶粉點出來的茶的泡沫會非常多,而綠茶粉非常少。點茶是唐、宋代的一種沏茶方法,鼎盛時期實在宋代,宋朝人喜歡鬥茶,追求極致的點茶技藝。在宋朝,點茶是朝廷官場待下之禮,點茶也是那時的時尚活動,文人雅士喜歡,市井百姓也喜歡,宋朝皇帝宋徽宗還寫了《大觀茶論》,裡頭有一篇專門描寫點茶手法。
  • 聽茶記|這事太有趣了!和主持人默默一起體驗宋代茶生活吧……
    宋徽宗喜歡喝茶,常常給自己點茶,對茶有極深的研究和實戰經驗。《大觀茶論》就是他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的詳細記述。 為了讓茶沫在點茶過程中更加凸顯,宋徽宗喜歡用黑釉瓷茶盞。《大觀茶論》提到:「盞色貴青黑,兔毫條達者為上。」
  • 北岸文友|徐曉村:晴窗細乳戲分茶
    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也就是說,宋代有一種在茶湯表面上作畫的遊戲,與「碾茶為末,注之於湯,以筅擊拂」的點茶並不是一回事。但《清異錄》並未說這種「茶百戲」就是分茶。然楊萬裡《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所寫則確實為「分茶」。詩云:    可見「分茶」就是用瓶中之水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上衝寫出字來(銀瓶首下仍尺高,注湯作字勢嫖姚)。
  • 大家都知道日本抹茶,但你知道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宋代的點茶嗎?
    中國傳統的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淵源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興盛的一個朝代,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抹茶是南宋時期日本禪師榮西傳到日本,從而衍生出日本的茶道文化。宋代點茶是將團餅經炭火炙烤後將茶碾磨成粉,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用沸水衝點,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 看宋朝人如何喝茶,帶你了解宋朝點茶法
    前文我們講了唐朝人如何喝茶,等到了宋朝,「點茶法」成為飲茶方式的主流。點茶法是將茶餅烘乾、碾碎、磨成末,然後將茶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即調膏),然後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是用執壺往茶盞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