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陸遊有詩: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薄,想必那時茶味猶厚。
這裡所說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是點茶,陸遊興許也是一位精於此道的高手。
茶文化經過唐代一朝的發展,特別是茶聖陸羽《茶經》的問世影響,到了宋代是極其講究的,也更加繁榮。
唐宋飲茶的最大區別,是「唐煮宋點」,想知道「宋」是如何「點」的呢?茶中高手,一個沒有被當皇帝耽誤的藝術家,宋微宗趙佶,就有專著《茶論》(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這本書雖然不到三千字,但言簡意賅,論述全面,見解獨到。特別精彩的就是七湯點茶法的描寫:
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盛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籠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藥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
第二湯自茶麵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麵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鞏磊落。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周環旋復,表裡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湯尚嗇,憲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
五湯乃可少縱,憲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霧,結凝雪,茶色盡矣。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憲著之,居緩繞拂動而已。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
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
我們簡單用現代代文歸納下:事先用茶末和開水調好茶膏,然後一邊用沸水點泡,一邊用茶籠迴旋擊拂,打出白色的沫餑(湯花),要求色澤純白,湯花保持時間長(「咬盞」)。
而且宋代鬥茶很盛,具體就是以上手法程序,完成後誰的「咬盞」即湯花保持時間長,誰就獲勝,先出現水痕的就失敗。
如此複雜繁瑣的過程,實際操作起來只是一兩分鐘的時間,所以如果不是手法精湛,頭腦聰慧的高手是無法完成的。
點茶不僅點茶人的手藝,對茶具也要求很高。茶盞、燙瓶、盞託、 茶碾子、絹羅、茶筅、煮水器 、上等泉水等等,哪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要做到咬盞的效果,湯花往往是白色的,為了對比鮮明,往往選用黑盞,在當時福建建安所造的茶盞,色澤玄黑,紋路像兔毫,最為合適。這裡所說的也就是今天的「建盞」。
宋朝上到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官紳出現諸多點茶高手。除了上文我們說到宋微宗,還有推崇建盞的蔡襄,即便是寫《醉翁亭記》的歐陽修也對茶有很深的造詣。
歐陽修不止是醉翁,其實也是一位茶翁,他到晚年自嘆:「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飲茶。」他特別欣賞兩種茶:一是建安龍鳳團茶,二是修水的雙井茶。
另外他還是品茶點茶高手。品茶所謂需要具備茶新、水甘、器潔、天朗、客嘉這五個條件。點茶所謂「停匙側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無不看出他對茶中三昧體會之深。
山河璀璨如星,歲月千年流淌。高雅複雜的茶藝已經遠去,如今不知為何,連茶味也只管一年年淡了,再領略其中「茶味」,你又做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