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縣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紀實

2020-12-22 中國·甘肅

  暮春時節,記者來到民勤縣青土湖。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吐綠生芽,清澈的湖水一灣連著一灣,引來成群的水鳥嬉戲,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青土湖,這個乾涸了半個多世紀的沙漠湖泊,連續6年重現「芳容」,水域面積達到22.36平方公裡,見證了民勤生態治理的巨大成就。

  民勤縣地處石羊河流域下遊,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2385萬畝,其中荒漠化面積2142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89.8%,綠洲沿線共有408公裡的風沙線。

  壓沙播綠,人進沙退。近年來,民勤縣堅定不移地將防沙治沙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努力探索鞏固「國家有投入、企業給贊助、科技作支撐、農民有收益」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持續推進防沙治沙,築起了綠洲生態安全屏障。

  2010年以來,民勤縣累計完成工程壓沙26.2萬畝、人工造林85.64萬畝、封沙育林(草)63.1萬畝、通道綠化1960公裡。截至2015年底,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29.86萬畝以上,壓沙造林面積51.3萬畝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封育成林78萬畝,在408公裡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裡的防護林帶,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2015年4月,民勤縣被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該縣堅持宣傳先行,著力建立公眾參與體系。每年利用「2·2世界溼地日」「3·12植樹節」「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12·4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宣傳,採取建設防沙治沙展覽館、製作系列專題片、舉辦大型公益活動、開設政府網站林業專欄等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價值觀大宣傳、大教育活動,全縣上下形成了「幹部謀治沙、人人懂治沙、群眾齊治沙」的良好氛圍,治沙造林、保護生態成為全民共識和自覺行動。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文匯報等國內知名媒體高度關注民勤生態建設,進行多層次、全方位、有深度、有力度的報導,大力宣傳民勤縣防沙治沙成效和先進典型;奇瑞汽車有限公司、甘肅省菸草公司及省委組織部、省綠化基金會、省政協澳門委員會等積極援助民勤生態治理,公眾參與防沙治沙的體系逐步完善。

  結合荒漠化實際,民勤縣突出「節水、造林、治沙、防汙」重點,認真實施千裡沙漠大林帶、G569北仙高速公路通道綠化、萬畝胡楊林等重點項目,切實加大工程壓沙、人工造林、封禁保護力度,逐步實現治沙理念從由近及遠的治標措施到由遠及近的治本策略的轉化。科學制定防沙治沙專項規劃,確定「外圍封育、邊緣治理、內部發展」的林業生態建設體系,將防沙治沙的重點放在綠洲風沙沿線,對外圍荒漠區實行封禁保護,實施封沙育林;沿邊流沙區實施工程治沙,連片營造防風阻沙林帶;綠洲邊緣嚴重沙化區建設基幹防護林帶,內部配套農田林網,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形成點、線、面結合,帶、片、網配套,結構合理、生態穩定、經濟高效的綠洲生態防護屏障和林業產業體系。2010年以來,每年新增工程壓沙4萬畝以上、人工造林5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0.26個百分點,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重點區域治理規模逐步擴大。

  民勤縣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作為保護生態的核心舉措和長效機制,大力推行「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主體生產模式,大力發展以釀酒葡萄、紅棗、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示範推廣以梭梭接種肉蓯蓉為主的沙產業。目前,全縣特色林果面積達到47.12萬畝、人均2.01畝,培育發展沙產業5萬畝,建成威龍公司蘇武葡萄莊園、甘肅紫軒酒業民勤分公司、甘肅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民勤成功農業開發公司、甘肅華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特色林果加工企業12家,年生產能力達到9萬噸以上。

  民勤縣不斷創新機制,強化政策保障措施。制定了《壓沙工程管理辦法》《民勤縣沙漠承包治理管理辦法》,組建治沙協會和突擊隊等專業壓沙造林隊伍,規範工程運作管理程序,完成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40萬畝,積極探索建立集壓沙修路、造林綠化、工業治沙、生態農業、扶貧開發「五位一體」沙產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設沙漠光伏發電基地、沙漠沿線綠色養殖治沙基地。堅持機關幹部職工義務壓沙造林制度,每年組織開展大規模的義務壓沙造林活動。注重多樹種搭配,喬、灌、草與經濟林結合,積極探索沙地、鹽鹼地等困難立地造林試驗,建設民紅一級路、紅東路、千裡沙漠大林帶等多樹種造林示範基地。採取承包更新、管護的方式,依託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的資源優勢,打造民勤縣萬畝胡楊林培育基地。

  民勤縣遵循「國家有投入、企業給贊助、科技作支撐、農民有收益」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把生態立縣和防沙治沙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納入全縣各級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範疇。通過與中科院寒旱所、中國林科院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務體系,建成不同類型防沙治沙試驗示範區4個,集中展示治沙新技術、新材料20多項、5000畝。推行最嚴格的項目管理、財經約束和審計監督制度,從政策、資金、科技等方面向林業建設傾斜。建立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嚴格落實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亂採濫伐、禁止野外放火「五禁」決定,全力鞏固擴大重點治理成果。

  為持續推進防沙治沙工程,武威市啟動實施千裡沙漠大林帶工程,規劃利用6年(2015年-2020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省界沙漠沿線營造一條長562公裡(主線520.3公裡,支線41.7公裡)、寬1000米以上的生態林帶,完成營造林160.6萬畝,其中,治沙造林110.6萬畝,封沙育林草50萬畝;建設示範區7個,結合生態治沙造林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10萬畝、黑枸杞10萬畝。按照總體規劃,千裡沙漠大林帶民勤段全長467公裡,佔全市大林帶總長度的83.1%。2015年,千裡沙漠大林帶民勤段完成投資2.1億元,修建治沙道路415公裡,完成工程壓沙5.61萬畝、人工造林3.86萬畝。

  今年,民勤縣計劃完成工程壓沙4萬畝以上,人工造林10.5萬畝,實施封沙育林草5萬畝,通道綠化300公裡,義務植樹225萬株。截至4月22日,已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記者馬順龍 通訊員侍文元)

相關焦點

  • 民勤防沙治沙紀念館獲評甘肅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民勤縣防沙治沙紀念館座落於全國勞動模範石述柱的家鄉——民勤縣薛百鎮宋和村,始建於2006年4月,2007年5月落成開館。紀念館直觀形象地反映民勤生態演變的歷史,揭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道路上,只有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這一重大歷史主題。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的獲評有助於引導廣大青少年踴躍投身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加快建設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民勤貢獻青春和力量。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重大生態工程帶動,治沙與治窮相互促進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這一歷史性轉變的背後,是中國人遏制「沙魔」的不懈努力。數十年來,中國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等項目。
  • 甘肅省防沙治沙機械化設備研發取得新進展
    我省防沙治沙機械化設備研發取得新進展新研發的手扶式沙障機每日甘肅網12月8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日前,由甘肅省科技廳科技重大專項「祁連山及其影響區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沙區精準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和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省財政防沙治沙項目共同資助研製的手扶式沙障機野外測試獲得成功。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原保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相繼啟動了新疆塔裡木盆地防沙治沙、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等區域性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對沙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治理,規模推進。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0年堅守風沙一線...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0年堅守風沙一線開展防沙治沙研究紀實科考隊夏季野外考察。(資料圖)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秋日,站在民勤縣城西南20多公裡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遠眺,這片曾經風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變成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成片的沙棗、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織在一起,頑強地抵抗著百米外的沙丘。  「有了這些防沙植被,眼前的沙丘就很難前進一步。」
  • 青海:拉開新一輪防沙治沙大幕
    對共和盆地沙區,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採用生態移民、禁牧、全面封育等措施,並在條件較好的地段實施人工造林,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體系。青海湖沙區則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治理措施,加大治沙力度。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青海省防沙治沙事業多策並舉,大工程帶動防沙治沙成效顯著,正在實現著一個又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 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強調指出,「努力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保護建設,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裡綠色長城」「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這為內蒙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加強生態保護和推進防沙治沙的行動指南。
  • 防沙治沙任務完成如何?四大沙地生態改善怎樣?國家林草局披露新數據
    原標題:防沙治沙任務完成如何?四大沙地生態改善怎樣?據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深化防沙治沙改革,實行嚴格的荒漠生態保護制度,全面落實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
  • 69載:綠鎖流沙 久久為功——民勤矢志不渝堅持生態建設掠影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百名記者走基層】69載:綠鎖流沙 久久為功——民勤矢志不渝堅持生態建設掠影民勤縣治沙綜合試驗站研發的仿真灌木治沙技術榮獲甘肅省歷時兩年,共壓沙造林10萬畝,灘地造林4.6萬畝,建成防沙治沙技術示範區2000畝,治理區植被覆蓋度達到36%,沙丘頂部土壤結皮初步形成,周邊生態得以逐步恢復。」51歲的上泉村黨支部書記白會本回憶起當年的經歷時說:「那時候確實太苦了,每天早晨5點起床,晚上9點才能到家,一幹就是一整天。」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以來防沙治沙800萬公頃
    庫布齊沙漠-喬灌草結合的造林治沙 國家林草局供圖國家林草局:「十三五」以來防沙治沙800萬公頃 我國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中新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陳溯)今年6月17日是第記者17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2016-2020年)以來,中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佔「十三五」規劃治理任務的88%。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 紅原8年防沙治沙5.2萬餘畝
    紅原8年防沙治沙5.2萬餘畝 這只是紅原防沙治沙的一個縮影。  自2008年被納入川西北省級防沙治沙試點示範工程以來,紅原縣以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為突破口,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草地建設步伐,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草地極端生態環境的植被恢復,提高草地生產力,增強草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和草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與能力。在瓦切鎮德香村防沙治沙示範基地項目中,省級財政先後投資1300萬元,治理沙化土地面積8000畝。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印發《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實施方案...
    但是,我國現有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裡,土地沙化形勢與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防沙治沙已成為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和難點。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相關規定,經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決定繼續推動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建設。
  • 甘肅啟動規模化防沙治沙 河西走廊「守」綠產效益
    中新社蘭州9月21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甘肅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21日披露關於甘肅省防沙治沙工作情況稱,被列為全國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省份的甘肅,2020年全面啟動規模化防沙治沙工作;截至目前,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30.1萬畝、完成治沙造林120.86萬畝,治理沙化草原54.42萬畝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來源:經濟日報「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
  • 甘肅民勤縣:決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石述柱是民勤治沙標誌性人物,曾獲「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稱號。他帶領村民在村子西北面硬生生種上了沙棗、白楊等喬木,形成一道9公裡長的林帶。「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等大家看到風沙確實小了,農田增產了,都願意一起幹。」
  • 全國防沙治沙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右玉縣召開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風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關於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等決策部署,總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年來取得的顯著成績和寶貴經驗,分析當前防沙治沙工作面臨的形勢,部署安排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防沙治沙工作。
  • 措施結合 青海累計防沙治沙236萬公頃
    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08月27日電    我省採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建立封沙育草帶、固沙造林帶、農田防護林帶,十幾年來累計防沙治沙236萬公頃。     據統計,我省沙化土地面積1255.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7.5%。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周圍以及黃河源頭和長江源頭部分地區。
  • 中衛市防沙治沙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效益雙贏
    中衛市林業生態建設局以生態建設和特色林業經濟為重點,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生產實踐中,充分開發沙漠資源,加快發展沙漠產業和特色林果業,實現了防沙治沙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效益雙贏。    2009年沙區紙漿原料林基地建設面積近20萬畝,預計總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特別是北部沙區和南山臺子沙區,環香山地區中部乾旱帶風沙區以蘋果、紅棗為主的經濟林產業面積達60多萬畝,以中寧為核心區的枸杞面積30萬畝,蘋果產量達9.7萬噸、枸杞3萬噸、其它果品3.7萬噸,年產值達13.26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支柱產業。通過治沙造林、通道綠化及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中衛市城鄉生態環境面貌得到較大改善。
  • 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核心區完成高效經濟作物種植5412畝
    記者日前了解到,截至目前,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核心區完成高效經濟作物種植5412畝,佔總任務的78%。  按照建設規劃,園區核心區內擬打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區6943畝,現已種植完成5412畝,完成總任務的78%。
  • 我國風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