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市防沙治沙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效益雙贏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衛市林業生態建設局以生態建設和特色林業經濟為重點,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生產實踐中,充分開發沙漠資源,加快發展沙漠產業和特色林果業,實現了防沙治沙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效益雙贏。

    

    中衛市將騰格里沙漠向西逼退20公裡,實現人進沙退。周健偉 攝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中衛人民先後對南山臺子沙區、北乾渠系沙區、西風口沙區、葡萄墩塘沙區、賽金塘沙區、長流水沙區、馬場湖沙區、鹼鹼湖沙區等八大沙區進行了綜合開發治理,完成開發治理總面積60多萬畝,在南部山區及香山荒漠地區和北部沙區完成封沙育林72.68餘萬畝,在南山臺子及西北部沙漠邊緣區及平原灌區風沙區建設經濟林基地90多萬畝,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騰格里沙漠向西後退20公裡,實現人進沙退。

    中衛市林業生態建設局局長孫發寧說,目前沙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防風固沙體系控制了流沙,減少和降低了風沙危害,促進了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轉變,拓展了群眾生產生活空間,先後有2萬多人搬到沙區定居。昔日沙海變成林網成行,稻麥飄香,果實纍纍的綠洲。沙區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有效保障。建成了馳名中外的沙漠旅遊勝地,形成了沙、水、林為一體,景色優美的國家5A級旅遊區,旅遊收入達4億多元。

    麥草方格等防風固沙體系建設控制了流沙,減少和降低了風沙危害,拓展了群眾生產生活空間。新華社記者 周健偉 攝

    治沙使沙區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中衛市沙坡頭區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總產已由1971年的0.68億公斤增加到2009年1.39億公斤,最高年份曾達到1.73億公斤。沙區林業支柱產業形成規模。2009年沙區紙漿原料林基地建設面積近20萬畝,預計總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特別是北部沙區和南山臺子沙區,環香山地區中部乾旱帶風沙區以蘋果、紅棗為主的經濟林產業面積達60多萬畝,以中寧為核心區的枸杞面積30萬畝,蘋果產量達9.7萬噸、枸杞3萬噸、其它果品3.7萬噸,年產值達13.26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支柱產業。通過治沙造林、通道綠化及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中衛市城鄉生態環境面貌得到較大改善。在北部沙區建成了香山機場、美利工業園區、中寧工業園區、騰格里湖沙漠溼地旅遊區等重大項目。特別是開發建設1萬畝的美利森林公園,改善了美利工業園區及北部沙區生態面貌和投資環境,吸引了區內外多家企業落戶園區,促進了工業化進程。

    特色經濟林成聚寶盆

    因地制宜,重點發展壓砂地棗瓜間作節水農業、出口有機枸杞和優質林果等特色產業,中衛市林業產業效益大增。目前,中衛市經果林總面積達113萬多畝,其中:紅棗41萬多畝、枸杞35萬多畝、蘋果31萬多畝。2010年春季新增生態經濟林18萬多畝。

    壓砂地棗瓜間作節水農業、出口有機枸杞和優質林果等特色產業使中衛市林業產業效益大增。

    據孫發寧局長介紹,永大線棗瓜間作節水農業示範區紅棗產業是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重點農業項目工程,也是中衛市委、政府強力推進的一項惠民工程。項目區東起中寧大戰場,西至中靖公路,全長39.7公裡。中衛市林業生態建設局及早謀劃,精心組織,從去年底開始規劃設計,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棗樹栽植任務。目前,項目完成投資7960萬元,在永大線兩側各500米的壓砂地和荒漠化土地上引進以色列節水滴灌設施,建設6.8萬畝高標準的棗瓜間作節水農業示範區,栽植棗樹174.27萬株,棗樹成活率達到90%以上,核心示範區棗樹成活率達到95%以上。形成空中棗樹、地面硒砂瓜、林下養雞的立體經濟模式,探索出中部乾旱帶生態和經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此外,枸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枸杞面積達35萬多畝,其中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10.4萬畝,有機枸杞出口原料生產基地3萬畝。目前已開發出了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花蜜、枸杞芽茶等六大類十幾種精深產品。2009年"中寧枸杞"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預計今年枸杞乾果總產量將突破5萬噸,產值13億元,綜合產值達18億元。隨著鮮果市場的不斷開拓和果汁加工業的興起,2010年上半年中衛市新增蘋果面積3.03萬畝,果品產銷兩旺,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投資,加快建設優質葡萄基地,通過推行節水滴灌技術,改變栽培模式和經營理念,成為企業參與經濟林建設和治沙的典範。

    目前,中衛市發展枸杞深加工、流通銷售企業60多家,其中出口型加工流通企業29家,在全國136個大中城市建立"中寧枸杞"專賣店200餘家。高酸蘋果汁、紅棗飲料、軟兒梨飲料等生產初具規模,年加工轉化能力達9萬餘噸,帶動特色經濟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中寧枸杞、高酸蘋果汁遠銷歐美、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沙漠溼地變成璀璨明珠

    中衛市具有豐富的沙漠溼地資源,中衛市委、政府把保護溼地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善機構,強化措施,大力開展濱河沙漠溼地生態工程建設。2006年,中衛市成立濱河沙漠溼地保護區,分別在河濱溼地和沙漠溼地的高墩湖、馬場湖建立了溼地保護站,實施了以溼地保護、溼地恢復、能力建設為主的的中衛市濱河沙漠溼地保護示範工程建設項目,在沙漠溼地的高墩湖連通湖泊2000畝。在此基礎上,政府又投資在市區黃河大橋東西兩側開挖湖面1500餘畝,建成香山溼地公園,極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

    

    中衛市沙漠溼地-騰格里湖。周健偉 攝

    實施"大溼地"、"大湖泊"計劃,通過"騰格里湖開發"工程,把西止迎閏路東到北乾渠區域內的馬長湖、高墩湖以及池塘全部連通,使沙漠湖泊水域面積達到10000畝以上。同時通過"騰格里沙漠溼地綜合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恢復和擴大現有溼地面積,改善溼地周邊生態環境。

    孫發寧局長告訴記者,經過近幾年的溼地保護工程建設,特別是退養還湖、退田還澤、湖泊連通、圍堰蓄水等工程的實施,中衛市有效地增加了溼地面積,極大地改善了溼地植被生態系統,初步形成了溼地水與各種植被統一的生態體系。據調查,中衛沙坡頭區的溼地面積由原來的4150 公頃增加到12728 公頃。如今,高墩湖、馬場湖、小湖、香山湖生態旅遊區,"黃河溼地公園"已基本成型,沙漠溼地不僅發揮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而且形成了新的旅遊景區。

相關焦點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通過防沙治沙,實現了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淨減少,改善了人居環境和農牧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有力保障了北方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四是土地沙化加劇了沙區貧困,擴大了地區間的差距,影響民生改善,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影響。五是土地沙化惡化生物棲息地生態環境、破壞種群和群落結構、降低物種生存能力,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生態基礎脆弱,防沙治沙任務十分艱巨。
  • ——民勤縣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紀實
    近年來,民勤縣堅定不移地將防沙治沙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努力探索鞏固「國家有投入、企業給贊助、科技作支撐、農民有收益」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持續推進防沙治沙,築起了綠洲生態安全屏障。  2010年以來,民勤縣累計完成工程壓沙26.2萬畝、人工造林85.64萬畝、封沙育林(草)63.1萬畝、通道綠化1960公裡。
  • 防沙治沙任務完成如何?四大沙地生態改善怎樣?國家林草局披露新數據
    原標題:防沙治沙任務完成如何?四大沙地生態改善怎樣?此外,經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
  • 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
    內蒙古防沙治沙成效顯著——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環境基礎十分脆弱。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在京津風沙源工程區,內蒙古、陝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條生態防護林帶和成片森林帶……「1978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累計投資超過1萬億元,極大地改善了全國生態狀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工程規劃期限之長、覆蓋範圍之廣、投資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國是非常罕見的。
  • 青海:拉開新一輪防沙治沙大幕
    青海湖沙區則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治理措施,加大治沙力度。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青海省防沙治沙事業多策並舉,大工程帶動防沙治沙成效顯著,正在實現著一個又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通過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和三江源生態保護等國家項目的實施,我省沙區的沙化土地格局發生了新變化。
  • 開魯縣林草工作實現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開魯縣林草工作實現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020-12-01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措施結合 青海累計防沙治沙236萬公頃
    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08月27日電    我省採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建立封沙育草帶、固沙造林帶、農田防護林帶,十幾年來累計防沙治沙236萬公頃。     據統計,我省沙化土地面積1255.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7.5%。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周圍以及黃河源頭和長江源頭部分地區。
  • 甘肅啟動規模化防沙治沙 河西走廊「守」綠產效益
    中新社蘭州9月21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甘肅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21日披露關於甘肅省防沙治沙工作情況稱,被列為全國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省份的甘肅,2020年全面啟動規模化防沙治沙工作;截至目前,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30.1萬畝、完成治沙造林120.86萬畝,治理沙化草原54.42萬畝
  • 紅原8年防沙治沙5.2萬餘畝
    紅原8年防沙治沙5.2萬餘畝 這只是紅原防沙治沙的一個縮影。  自2008年被納入川西北省級防沙治沙試點示範工程以來,紅原縣以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為突破口,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草地建設步伐,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草地極端生態環境的植被恢復,提高草地生產力,增強草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和草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與能力。在瓦切鎮德香村防沙治沙示範基地項目中,省級財政先後投資1300萬元,治理沙化土地面積8000畝。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印發《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實施方案...
    但是,我國現有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裡,土地沙化形勢與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防沙治沙已成為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和難點。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相關規定,經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決定繼續推動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建設。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以來防沙治沙800萬公頃
    庫布齊沙漠-喬灌草結合的造林治沙 國家林草局供圖國家林草局:「十三五」以來防沙治沙800萬公頃 我國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中新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陳溯)今年6月17日是第記者17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2016-2020年)以來,中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佔「十三五」規劃治理任務的88%。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 全國防沙治沙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右玉縣召開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風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關於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等決策部署,總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年來取得的顯著成績和寶貴經驗,分析當前防沙治沙工作面臨的形勢,部署安排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防沙治沙工作。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來源:經濟日報「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
  • 甘肅省防沙治沙機械化設備研發取得新進展
    我省防沙治沙機械化設備研發取得新進展新研發的手扶式沙障機每日甘肅網12月8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日前,由甘肅省科技廳科技重大專項「祁連山及其影響區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沙區精準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和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省財政防沙治沙項目共同資助研製的手扶式沙障機野外測試獲得成功。
  • 我國風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 西藏:「十二五」期間 投資180多億元植樹防沙
    防沙治沙「樹上山」沙退了,林茂了,生態環境改善了。拉薩居民扎西朗傑說:「沒有防沙治沙,就沒有今天西藏的碧水藍天。」拉薩南山造林綠化工程位於拉薩南山的恰恰山北坡,布達拉宮正南的山溝內,涉及城關區蔡公堂鄉慈覺林村。
  • 民勤防沙治沙紀念館獲評甘肅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民勤縣防沙治沙紀念館座落於全國勞動模範石述柱的家鄉紀念館直觀形象地反映民勤生態演變的歷史,揭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道路上,只有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這一重大歷史主題。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的獲評有助於引導廣大青少年踴躍投身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加快建設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民勤貢獻青春和力量。
  • 中石大(華東)學子探尋寧夏治沙路,尋覓黃河河邊情
    沙坡頭黃河小院入口處合影留念(賈梓奇 攝) 為進一步了解體驗防沙治沙對中衛市沙坡頭帶來的改變與發展,7月28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塞上江南調研隊走進黃河小院進行調研實踐。參觀治沙試驗田,了解防沙歷史路隊員們通過參觀和介紹了解到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七個荒漠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主要保護對象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態演替,特有稀有野生沙地動、植物及其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和以防護林工程為主體的人工生態系統及其治沙科研成果,以及保護區內各名勝古蹟和歷史遺蹟。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類型多樣的生態子系統使之成為荒漠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基因庫」。
  • 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核心區完成高效經濟作物種植5412畝
    記者日前了解到,截至目前,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核心區完成高效經濟作物種植5412畝,佔總任務的78%。  按照建設規劃,園區核心區內擬打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區6943畝,現已種植完成5412畝,完成總任務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