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保健品營養補充品,到底買哪個?

2020-12-22 北青網

    馬上就要回家過年了,很多人都在忙著採購年禮。畢竟過年回家有父母公婆嶽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同學朋友……串門走動總不能空著手吧。

    可是,到底買什麼東西合適呢?很多人問我:「你是營養專家,會買營養品和保健品作為禮物嗎?」其實,我很少買這類產品。倒不是因為我真的認為營養品和保健品都沒有用,全是騙人的,而是因為送它們作為禮物難度比較大。保健食品各國都有,它有社會需求所以有存在意義。不過,麻煩就在於它們並不是適合每個人的,不敢隨便送。

    雖說有「藥食同源」這一說,但食品、保健品、藥品三者的管理不同,批准的難度也不同。到底它們有什麼區別呢?營養補充品到底是藥還是保健品呢?恐怕絕大多數人還弄不清,這裡簡單說說這些常識吧。

    食品能提供營養素,但短期內無法治療疾病

    超市和農貿市場裡的普通食物是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吃的,都是非常安全的東西(當然,少數人也可能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和不耐受等反應)。

    食品要有容易接受的色香味和口感,而且必須能提供營養素。其中也含有一些保健成分甚至藥效成分,但是含量比較低。

    的確,吃對了食物能夠幫助疾病的康復,但也只是輔助作用。正因為食物中的藥效成分比較少,所以不能期待用它在短期內治療疾病。比如說,合理調整飲食,再加上運動,能夠改善血壓、血糖、血脂狀況,但可能需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看到明顯效果。再比如說,人們相信多吃芹菜菠菜有利降低血壓,但絕不可能是吃一餐之後就馬上能夠降低20個毫米汞柱——要真是那樣,沒有高血壓的人哪兒還敢吃芹菜、菠菜呢?

    所以,沒有哪個國家允許普通食品宣稱療效,或是宣傳特定保健功能。對於預包裝食品來說,就連「含某種營養保健成分」的說法,也有法規(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來專門管理。測定數據證明含量達到一定標準之後,才能說是「含有」還是「富含」。

    藥品只能用於特定病理狀況的患者

    對於藥品來說,是否含有營養成分或是口味的好壞都不是它的主要考慮因素,治療效果才是第一位的。藥物的生產和銷售必須有審批許可,藥效必須得到可靠的臨床研究來證明。如果吃了很久都沒有效果,這種藥就該扔了。

    藥是給治療目標使用的,不能起到補充營養素的作用,無法替代健康飲食。除了少數營養補充用的藥物之外(即便如此也不能過量),藥效成分一般都會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所以它們只能用於特定病理狀況的患者,如無醫囑,不能隨便亂吃藥,更不能日常不好好吃飯,卻把藥當成飯吃!

    保健食品具有生理調節作用,但不是人人都能吃的

    某種意義上,保健食品的性質居於食品和藥品之間。它們一般不講求是否美味,但在考慮營養素含量的同時,還會考慮到是否具有特定的生理調節作用。

    在經過可靠的功效實驗來驗證保健效果之後,保健食品還需要通過審批,獲得保健食品的許可。而且,只能宣傳被批准的那個保健功能,不能誇大作用,擴大功效範圍。比如說,得到批准的只有一個血脂調節功效,就不能宣傳它具有美容、降糖、減肥……等等其他功效。

    正因為保健食品比普通食品的生理調節作用大,所以它不是什麼人都能吃的,只針對需要這種調節作用的人。打個比喻說,A先生身體的某個代謝路徑需要往左邊調一下,如果吃了某個保健品,正好方向調對了,當然效果很好;但B先生的身體需要往右邊調一下,他跟風吃了這個保健品,結果調節方向錯了,反而會適得其反,危害健康。

    當然,和藥品相比,保健食品的調節力度達不到藥物的那種程度,也不能替代正規治療,所以相關法規禁止它們宣傳藥效。

    總之,一種東西的「保健作用」「生理調節作用」越強,那麼它就越「挑人」,越不能隨便用。世界上很難找到對所有人、所有身體狀況都有好處的「萬靈」式保健食品。

    營養素補充品只能治療營養素缺乏症

    還有一類是營養素補充產品,在一些藥店裡會被當成藥品來賣,有些還會作為保健品來推銷給消費者。比如維生素C片、葉酸片、鈣片等。

    營養補充品都是食物中的正常成分,所以只要劑量不過大,總體而言是比較安全的。但是,到底有沒有好處,要看人們是不是缺乏這種營養素。如果正好原來有缺乏,那麼補充營養素會十分有效。但是,吃得過量或不得法,也會帶來副作用。

    比如說,原來因為維生素C缺乏而牙齦腫脹,因為維生素B1缺乏運動後的肌肉酸脹難以恢復,因為維生素B2缺乏嘴角疼痛,因為維生素A缺乏眼睛發乾……那麼在補充相應的營養素之後,效果會立竿見影,幾天內就能看到改善效果。所以,營養素的確可以作為藥品服用——用於治療營養素缺乏症。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缺乏的人吃了也會有同樣的好處,更不意味著越多越好。

    比如說,如果沒有缺鐵性貧血問題,膳食中有足夠的肉類,那麼補充含鐵元素的保健品意義不大,而體內過多的鐵並不利於心血管病和某些癌症的預防。又比如說,嬰幼兒每天喝的母乳和嬰兒奶粉中已經有了足夠的鈣,如果表現出缺鈣症狀,主要是因為維生素D不足,或者消化吸收能力太差所致。不解決原因,一味補充鈣片,反而給嬰幼兒尚未發育成熟的腎臟帶來沉重負擔,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害孩子的健康。

    很多朋友會問,為什麼作為藥物銷售的維生素產品非常便宜,有些便宜到100片(粒)只有幾塊錢;而作為保健品的維生素賣得則非常貴,最少一瓶幾十塊,動輒幾百甚至上千?

    其實這只是因為維生素類藥物有價格管理,本身成本不高,而且通常很少做廣告,所以價格非常親民;而保健品則沒有價格管理,廣告和營銷費用高昂,而且銷售時利潤空間大得多。

    賣一瓶賺十塊二十塊,和賣一瓶賺幾毛錢相比,換了你當售貨員,你會推廣哪個呢?至於直銷之類方式就更不用說了。

    一瓶本來價值幾十元的複合維生素,加點糖、酸、香精、填充劑和少量植物凍乾粉(就算有比例通常也不多)等配料,只要推銷水平高,賣幾百塊錢的也不罕見。賣的人盆滿缽滿,買的人得到面子和心理安慰,雙方皆大歡喜。

    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很少買它們當禮物的原因。

    準確了解親友的身體情況後才能買對這類禮物

    如果想給親友家人買些保健食品或者營養素增補產品,那麼就一定要深入了解親友的身體狀況。無論是中藥補品,還是營養補充劑,或者保健食品,都得買對品種。要考慮到他們的疾病狀況,生理特點,要考慮到他們的日常飲食,甚至還要考慮到他們正在服用什麼藥物,是否會有不良反應。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飲食質量很差,有營養素缺乏情況,強烈的應激反應,或者孕期哺乳期等情況,是可以酌情補充營養素補充品的。各種保健類補品在某些身體狀況下也可以按身體情況選擇服用。但是,一段時間之後,身體狀況改變了,那麼服用的這些營養補充品或保健食品也應隨之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長期服用。

    總之,這事兒太有技術含量了,工作量也太大了。若只聽推銷員一面之詞,又往往會誇大宣傳。所以,在購買使用這類產品之前,需要仔細看包裝上的產品說明,有無保健食品標誌和審批號碼,是否經過驗證合法生產的。一定要詳細和親友溝通,然後找個靠譜的營養保健專業人員來諮詢。

    文/範志紅(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相關焦點

  • 佳節選禮物,藥品保健品營養補充品,到底買哪個?
    可是,到底買什麼東西合適呢?很多人問我:「你是營養專家,會買營養品和保健品作為禮物嗎?」其實,我很少買這類產品。倒不是因為我真的認為營養品和保健品都沒有用,全是騙人的,而是因為送它們作為禮物難度比較大。保健食品各國都有,它有社會需求所以有存在意義。不過,麻煩就在於它們並不是適合每個人的,不敢隨便送。
  • 佳節選禮物,藥品保健品營養補充品 該買哪個
    可是,到底買什麼東西合適呢?很多人問我:「你是營養專家,會買營養品和保健品作為禮物嗎?」其實,我很少買這類產品。倒不是因為我真的認為營養品和保健品都沒有用,全是騙人的,而是因為送它們作為禮物難度比較大。保健食品各國都有,它有社會需求所以有存在意義。不過,麻煩就在於它們並不是適合每個人的,不敢隨便送。
  • 孕期想補充營養,保健品到底能不能吃?
    很多準媽媽擔心自己孕期營養不足,想吃些保健品。可是孕期準媽媽吃保健品好不好呢?吃保健品有作用嗎?保健品即保健品食品的通俗說法。保健品不能等同於藥品,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調節人體的機能,具有特定的功效,適用於特定人群。保健品畢竟不是藥品,且保健品通常功效單一,難以滿足準媽媽均衡全面的營養需求。目前認為最好的補充營養方法是食補,因此準媽媽最好是能通過合理、全面的飲食來補充營養。
  • 鈣也分藥品和保健品?給寶寶補鈣,買哪種更好?
    保健品,顧名思義是保護健康的產品,買保健品本質上是一種健康行為。說到保健品,我們可能就會聯想到大爺大媽被忽悠購買的一大堆「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實際上,生活中很多補充劑,比如鈣、鐵、維生素等不全是藥品,也有的是保健品(以下文章主要講保健食品)。比如我們去藥店買的部分魚油、鈣片、葡萄籽精華等。
  • 成都八旬空巢老人被忽悠 7萬積蓄買千瓶保健品
    記者跟隨市民前往一家保健品公司暗訪發現,商家通過誘導式提問、體驗儀式化、喊口號、精心布置會場等方式營銷。  對此,副主任醫師唐炯說,保健品與藥品不同,療效不確切,本應作為營養素補充。目前,市面上的確存在虛假宣傳保健品作用的現象。
  • 老服買保健品前,先弄清楚3個問題,補充營養,安全、更健康
    除了一些理療儀器之外,最受追捧的就是一些保健品。但是我想說的是,在購買保健品之前,有些問題是需要先搞清楚的,畢竟花了錢可不只是單純的買個心理安慰,而是真正對人體健康有幫助才行。老人購買保健品之前,先要弄清楚3個問題一、什麼是保健食品?
  • 東寶生物:膠原蛋白肽營養補充劑項目屬於保健品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6月18日訊,有投資者向東寶生物提問, 膠原蛋白肽營養補充劑項目,屬於藥品還是保健品?公司回答表示,膠原蛋白肽營養補充劑項目屬於保健品。2020年1月17日,京東健康聯合南都、艾瑞諮詢發布《2019年中國大健康消費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骨骼健康產品消費位居營養健康類保健品第二,佔比18%。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
  • 女童吃保健品治病致心肌損傷!亂給孩子餵保健品,沒營養還傷身體
    家長兒科學知識匱乏導致保健品橫行當被問及為什麼要買保健品,家長們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門:聽身邊的人說保健品是科學技術研發的最新產品,朋友都買,感覺自己也要給孩子買來吃,不然有種「輸在起跑線上看著家長給孩子買保健品的原因,小編實在是哭笑不得。正因為對兒科知識沒有充分的學習及了解,所以大家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導致保健品橫行。把保健品當飯吃、當藥用,讓太多孩子患上了營養缺乏性疾病,同時也讓很多疑難的慢性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
  • 毛孩真的需要營養補充品?
    這個我不買,毛孩再十年後得腫瘤一定是我害的」,然後就掏出錢來一個又一個的買下去。其中一個這樣的產品類別,就是「補充品」!這幾年來看診的毛孩,稍微問一下,每隻都是三、五種補充品在吃的,上達十幾種的也不在少數。毛孩是不是真的這麼需要補一下呢?我們今天一起來想想看!
  • 我們平常吃的保健品到底是「藥品」還是「食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注重養生,鹿茸、冬蟲夏草、雪蓮等經常被作為滋補保健品食用。但對於這些可食用的保健品,到底是藥品還是食品,很多消費者並不了解,遇到相關的權益糾紛也無所適從。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們身邊的「保健品」。
  • 輔酶Q10是保健品還是藥品?80%的人都理解錯了!
    輔酶Q10是藥品還是保健品?如何識別呢?輔酶Q10是一個「跨界產品」,既有藥品,也有保健品,在化妝品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咱們就先來說說藥品與保健品的鑑別。我們人出生後都會有身份證號,藥品也一樣,每一個上市藥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號」,藥品的「身份證號」就是它的批准文號。
  • 保健品到底有沒有用?別把保健品當藥品,麻煩長點心眼
    保健品作為一類獨特的商品,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對其所具有的神奇功效深信不疑,常常加以購買,以希望能從中獲得治病強身的功效。與之相反,有些人則認為,保健品其實與一般的商品沒有什麼兩樣,其並不具備有什麼神奇的功效,究竟保健品是否真的有用呢?
  • 挑選保健品?你必須Get的核心知識!
    在交流過程中,我經常會被問到到底要不要吃保健品、如何挑選保健品等問題。特殊人群的確需要額外補充,但對於日常營養攝入均衡、蔬菜水果什麼都吃的人來說,其實並不是必需品。本文不贅述到底要不要吃,而是科普一下吃保健品前需要知道的那些重要事。
  • 保健品、保健食品和藥品,傻傻分不清?
    那麼,保健品、保健食品和藥品到底是什麼?各有什麼不同?本質區別是什麼?大眾應該如何辨別?且看下文。非處方藥則是經過了多年的實踐,安全性很高,一般大眾可以憑自我判斷,按照藥品的標籤和說明書自行購買和使用。我們常見的感冒藥、促消化藥、止咳藥、抗過敏藥、外用的膏藥、噴霧以及一些維生素補充劑等絕大部分都是OTC。
  • 孕婦吃什麼補血效果最好,勿把保健品當藥品
    萌萌 有些孕婦認為懷孕期間應該多吃保健品補充營養,即使患病了也會抗拒吃藥,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從醫學角度而言,保健品並不能代替藥品,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摘要:   有些孕婦認為懷孕期間應該多吃保健品補充營養,即使患病了也會抗拒吃藥,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從醫學角度而言,保健品並不能代替藥品,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尤其是孕婦吃了偽劣保健品,甚至會危及自身及胎兒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 營養保健品消費提示
    保健品目前市場上的保健品大體可以分為一般保健食品、保健藥品、保健化妝品、保健用品等。保健食品具有食品性質,如茶、酒、蜂製品、飲品、湯品、鮮汁、藥膳等,具有色、香、形、質要求,一般在劑量上無要求;保健藥品具有營養性、食物性天然藥品性質,應配合治療使用,有用法用量要求,如目前帶「健」字批號的藥品;保健化妝品具有化妝品的性質,不僅有局部小修飾作用,且有透皮吸收、外用內效作用,如保健香水、霜膏、漱口水等;保健用品具有日常生活用品的性質,如健身器、按摩器、磁水器、健香袋、衣服鞋帽、墊毯等。
  • 保健品到底有用嗎?我們為何會頻頻上當受騙?
    營養補充劑。甚至有些非法不良商家在保健品中加入一些藥物使其作用明顯。但是我們要牢記,保健品只是一種營養補充劑。營銷人員在售賣過程中往往會宣揚自己產品的種種好處,實際那只是因為添加了一些藥物所導致的結果。對於一些老人家來說,這些加了藥物的保健品對他們百害而無一利。
  • 同樣是補鈣,為啥要分藥品和保健食品?我該買哪種?
    以前雙11都買衣服、電子產品,而現在買保健品,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可醫生接下來的話,讓龍哥成熟的形象跌落千丈。「你買的鈣是保健食品還是藥品?」居然還有藥品?」沒錯,很多補充劑如鈣、鐵、維生素都有藥品和保健食品之分,像醫院裡醫生開的補劑都是藥品,而你在某貓、某東、藥店裡買的絕大部分是保健食品。那麼,既然都是補劑,為什麼要分家?
  • 考生服用補腦品中毒 揭青島補腦保健品真實功效
    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別的學生家長除了肉、蛋、奶等普通食品外,還給孩子買了各種補腦的保健品。感覺女兒很辛苦,她也準備給女兒買點補品補補身體,可是當她進了藥店後,卻發現選補品成了難題。  「當我說給孩子買補品,好幾個導購員都圍上來推薦,國產的、進口的推薦了一大堆,除了核桃、芝麻等食材製作的保健品外,還有很多富含什麼DHA、EPA等成分的高級貨,這些英文物質代表的營養成分到底有啥作用?
  • 兒子3歲,每天吃4種保健品,小小年紀真的需要吃保健品嗎?
    原來林林每天都吃從國外買來的補鈣產品,可能是因攝入太多鈣導致的高鈣尿症。 2017年,田淑萍3歲女兒被診斷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原本堅持服用醫生開的藥就能治癒,結果輕信了保健品推銷人員,買了幾種號稱藥到病除的保健品。結果女兒服用後出現眼珠發黃、頭髮乾枯稀疏等症狀。2018年初,女兒被診斷出了佝僂病、心肌受損、肝受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