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型國家"是理解當代中國的整體性概念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文明型國家》

寒竹

  從2011年到2014年,張維為教授在短短三年時間裡接連出版了《中國震撼》《中國觸動》和《中國超越》三部著作,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2015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為了讓讀者對張維為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論述有一個全面理解,把這三部著作以「中國三部曲」的形式整套出版。在此之後,張教授仍筆耕不輟,近日再度推出新著《文明型國家》。

  如果說「中國三部曲」是從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震撼、觸動和超越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中國的崛起過程,那麼這本《文明型國家》則是從「文明型國家」這個整體性概念入手,對當代中國何以成功進行詮釋。從內容上看,《文明型國家》中的主要內容在「中國三部曲」中或許從不同層面談到過,但是,相對於前三部具體闡述中國道路的著作,這部《文明型國家》更具概括性和理論性。讀了《文明型國家》這部書,對「中國三部曲」會有一個提綱挈領的整體性理解。

  「文明型國家」這個概念是張維為最早在《中國震撼》一書中提出的。對於為什麼要提出「文明型國家」這個概念,張維為的解釋是,要真正讀懂中國,需要一種對中國的整體把握。那麼,怎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中國?什麼概念能夠更為全面地 (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來概括中國這個超大型國家呢?張維為認為「文明型國家」是一個最好的概念。

  何為「文明型國家」?作者在書中指出:「『文明型國家』指的是一個延綿不斷長達數千年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超大型現代國家幾乎完全重合的國家。」作者這個界定相當準確:中國具有延綿不斷的古老文明,又是一個當代的主權國家,而這個古老文明又正好跟主權國家完全重合。在當今世界,唯有中國具有這樣的雙重屬性。所以,張維為在書中反覆提到,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國家」。

  《文明型國家》全書分八章,分別從概念、特徵、制度、模式、理念和範式六個方面來闡釋「文明型國家」,然後在後兩章專門論述如何「告別西方中心主義」和中國「重返世界之巔」。由於書中涉及的內容較多,筆者在此僅圍繞「文明型國家」這個概念作一些分析,並談一點個人的體會。因為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涉及到對全書的理解,甚至也涉及到對「中國三部曲」的理解。

  第一,「文明型國家」概念中的國家一詞究竟所指為何?作者在書中專門作了解釋,強調「文明型國家」概念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而是專指1648年歐洲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後出現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這就是說,雖然人類進入國家狀態很早,但「文明型國家」概念中講的國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而是指具有近代主權意義的民族國家。

  對於不同民族進入「民族國家」之前的狀態,作者用了「傳統國家」這個概念,這說明作者有著相當敏銳的現實感和常識感。張教授作這種區分,主要是想說明「文明型國家」概念中的國家一詞專指現代主權國家,文明型作為定語修飾國家,唯有中國才符合「文明型國家」的概念。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贊同作者的區分,但覺得為了更明晰這種區別,用「王朝國家」這個概念來指稱中國和歐洲在進入「民族國家」之前的階段,要比「傳統國家」更確切一些,因為「傳統國家」還應當包含「王朝國家」之前的國家形態。通常,歐洲、中國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從「王朝國家」進入「民族國家」的。筆者提出「王朝國家」這個概念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人把中國古代前數千年的存在狀態僅僅理解為一種古文明,而忽視或否認中國作為一個古代國家的存在。

  第二,「文明型國家」概念中的「文明」一詞究竟所指為何?為什麼只有中國才能被稱為是「文明型國家」?

  根據作者在書中的闡述,「文明型國家」概念中講的「文明」一詞,專指人類原生性的古文明,即世界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在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其餘三個文明早已灰飛煙滅,唯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並且正在重返世界之巔。

  作者從世界幾大古老文明的存亡來說明中國是唯一的「文明型國家」,有相當的道理。但筆者覺得論證中國是唯一的「文明型國家」在理論上還需要作一些拓展。僅僅以中華文明未中斷為由來證明中國是唯一的「文明型國家」,可能會引起爭議。當我們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國家」,可能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碩果僅存,同時還另有原因,這就是文明與國家在空間上的重合性,這是進一步理解「文明型國家」的一個關鍵。

  在人類歷史上,國家的出現通常被認為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另外幾個標誌包括金屬工具、文字、城市中心等),所以,文明的出現與國家的出現在時間上幾乎同步。但是,文明與國家在空間上的分布並不一定重合。通常,文明的範圍大而含混,而國家的疆域則要明確具體一些。在很多時候,同一個文明中會包含若干個國家。比如古希臘文明涵蓋了大半個地中海沿岸和島嶼,其中的古希臘城邦國家有上百個,世界有一個古希臘文明圈,但卻沒有一個對應這個文明圈的統一古希臘國家,存在的只有雅典、斯巴達等一系列不同的古希臘國家。希臘晚期的亞歷山大帝國雖然一統天下,但存在的時間只有十三年,而且崩潰後再也沒有恢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文明存在的國家不止一個,公元五世紀形成的日耳曼文明、七世紀形成的阿拉伯文明都包含了不同國家,文明概念的外延都大於國家。

  但是,中國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卻獨樹一幟。中國到了商朝後期,部落性質的「方國」就開始式微;到了西周,中國形成了以鬆散的封建制為形式的大一統國家,華夏文明與周天子的疆域基本重合。此後,經過數百年戰爭,中國在秦漢之際形成了以君主制為形式的郡縣制國家,仍然保持了文明與國家在空間上的重合。在其後兩千年的歷史中,這種文明與國家重合的情形就再也沒有改變過。分裂儘管時有出現,但華夏文明跟國家的疆域基本合一。

  縱觀人類歷史,在世界各個文明中,華夏文明就是中華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的國家就是華夏文明,二者的內涵與外延基本一樣。所以,中國不存在一個只有文明、沒有國家的時期。雖然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使得中華文明圈要大於國家直接控制的疆域,但一個文明、一個國家,仍是中國幾千年的特色。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在幾年前也承認了是中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了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這實際上是駁斥了白魯恂「中國是一個佯裝成國家的文明」的說法。

  所以,從現實層面看,該書主要是為讀者從整體上把握當代中國提供一個整體性概念;從理論層面看,張維為提出的「文明型國家」是對文明理論和國家理論的一種探索和創新,是對中國話語的一種創新。

(責任編輯 :歐雲海)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隨著近年來社會學的歷史與文化轉向,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視野與議題。本文首先對過去被視為「不證自明」的,中西方「知識分子」的概念進行考察和辨析,並在此基礎上擇要梳理近年來有關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繼而作為一種跨領域對話的嘗試與分析概念的創新,從歷史制度、日常實作和文化意義的研究取徑出發,提出一種彼此相互關聯的,新的整合性理論與分析框架。
  • 中國當代哲學的哲學理解
    這種對哲學自身的反思,不僅是中國當代哲學自身發展的邏輯必然,更是中國當代哲學日趨成熟的表現。在各種各樣的反思中,存在著也許連反思者也經常無法清醒地意識到的一個現象:即僅僅在中外哲學文本的語義脈絡中探尋哲學的自我理解,而沒有意識到這種理解其實是植根於反思者當下的生存狀態和學術制度。
  • 論中共黨史研究的整體性原則
    散耗結構創始人普裡戈金指出,「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著重於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和」,並預言西方科學和中國文化對整體性、協和性理解得很好的結合,將「導致新的自然哲學和自然觀。」在系統的整體性概念的知識體系和原理方法的基礎上,社會科學各領域積極進行新的思考,實現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如在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整體性已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基本問題和熱點問題,不少學者圍繞整體性問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論述(11)。社會學、文學、管理學、決策學、美學等社會科學領域,也都不同程度地嘗試運用整體原理解決學科中的問題,並取得了進展。
  • 知覺的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和恆常性
    知覺的基本特性包括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和恆常性,是普通心理學中關於認知過程的重點知識,也是重要的考點之一。具體的考察形式為單選題為主,偶爾會考多選題。在這裡,對於這個知識點進行一定的解析。首先是知覺的選擇性,關於此特性的概念為: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
  • 【陳培永: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當代理解——讀書筆記239】
    【陳培永: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當代理解——讀書筆記239】歷史上的今天。171年前的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英國倫敦正式公開出版單行本。這一年馬克思29歲,恩格斯27歲。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因此,筆者在此也無意對「帝國」給出一個本質性的定義,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對西方文化中「帝國」概念的歷史淵源做一初步考察,並對當前學術界關於「帝國」概念的討論作一簡要評述。由於當代漢語中的「帝國」概念也是借用自西方,一些學者也將「帝國」概念運用於中國古代史。因此本文也將從「帝國」概念的歷史淵源及其內涵著手,討論這個概念是否適用於中國古代王朝及其研究。
  • 「人民」概念的中國語境與語義
    作者虞崇勝,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武漢大學教授;餘揚,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博士後。(武漢430074)  在當代中國政治和社會話語中,「人民」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因此,精準把握人民概念,需要結合不同的語境去理解其深刻語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只有充分理解了人民概念的時代內涵,才能精準做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反之,不清楚人民定義的語境和內涵,就會出現盲人摸象,錯把個別當一般的錯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就難以落到實處。在當代中國,理解人民既要科學把握人民概念的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同時也要理解人民概念內涵的三個層次:整體的人民、群體的人民、個體的人民。
  • 觀點|生態學的科學概念及其演變與當代生態學學科體系之商榷
    曾長期擔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和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綜合中心主任,負責生態網絡的基礎能力建設、信息管理及聯網觀測研究,為我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領銜設計創建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填補了全球通量觀測區域空白,對全球通量觀測網絡發展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王湘穗——共同體概念及當代意義
    吉登斯在其《現代性的後果》以及《第三條道路》中,提出一種「脫域的共同體」概念。他認為,「現代性的一個特點是遠距離發生的事件和行為不斷影響我們的生活,這種影響正日益加劇。這就是我所說的脫域(disembdeding),即從生活形式內『抽出』,通過時空重組,並重構其原來的情境」。在全球化進程中傳統意義的共同體逐步式微,而超出傳統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的當代共同體概念日漸興起。
  • 擴展中國政治學的現代國家概念
    正如馬戎所言:「如果中國學者把『ethnography』稱作『民族學』,把調查的國內地方性群體視為待識別的「民族」,就把『ethnic group』和『nation』這兩類在社會結構中處在不同層面的群體的政治性質完全混淆了,不僅會給學術界乃至社會公眾對本國社會群體結構的理解造成極大障礙,也會在中國從傳統國家向「民族國家」的轉型過程中給全體國民的政治整合造成極大障礙。」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在理論不斷增殖的現狀下,建構「文論—空間」的思考模式,刷新對文藝理論和批評的理解,嘗試應用社會實踐和理論縱深共享的空間理論知識體系。同時,將空間理論所蘊含的空間觀念、空間意識和思維方法與中國文化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地域文化研究的局限,理解我們自身社會文化中的空間問題,努力實現空間批評的「在地化」,使其服務於本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 姚洋:理解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儒家視角
    【西方國家的一些政客和媒體時不時對中國的政治體制進行攻擊,仿佛他們的制度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比起西方國家,如今的中國無論在應對金融危機還是新冠疫情都表現得更為高效,足以讓他們對自己的傲慢進行反省。不過,要想弄清楚「中國的政治體制究竟是什麼」以及「應該怎麼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 高考備考論述類文本:理解概念含義講練
    【知識儲備】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文中」一詞,指在理解概念時,要有客觀的意識,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結合概念所處的具體的語境來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對論述對象或論述中心、觀點、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 概念之上BE BEYOND 2019西安當代藝術雙年展·水墨單元展西安啟幕
    知也美術館展覽現場參展藝術家合影相西石講話由相西石當代藝術中心 X-CFCA主辦,知也美術館承辦的「概念之上BE BEYOND ——2019西安當代藝術雙年展·水墨單元展「西安當代藝術雙年展」秉承獨立、開放、自由的藝術態度,努力構建西安當代藝術的生態發展,不斷推進當代藝術在現實中的深度與廣度。實踐並探討當代藝術在中國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式,力圖尋求「藝術現實」與「生活現實」中的自給自足,努力為當代藝術與藝術家的創作爭取更為寬鬆的空間。
  • 「當代文學七十年」學術研討會:中國當代文學將去往何方
    重繪中國當代文學的概念版圖在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主持的「重繪中國當代文學的概念版圖」分會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用了「革命」「中國」「文明」「文學」這幾個關鍵詞概述她對當代文學的思考過程。「所有研究都要回答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 《文心雕龍》論「文」與當代「文學」概念的重置
    這種「文」的關聯型之美確立了中國文章之美的主基調,使得中國之文與社會、政治、道德、自然、宇宙、才情、學識、文辭等緊密關聯,深遠地影響到了後世文章寫作的價值觀念。 三、中國之文與當代「文學」概念的調整 雖然當前對文學概念的定位是多元的,但有兩種傾向是值得關注的。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大氣的整體性表現熱量、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直接影響大氣的水熱狀況及運動特徵。(2)水的整體性表現各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水分交換,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著水分的交換,水文是各地理環境影響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表現。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我過去在當代中國史的理論研究中,比較多地講這一研究的屬性,以及當代中國史的分期、主線、主流和發展原因等等。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範疇在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  一、關於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屬性  這個問題涉及當代中國史的概念和學科。
  • ...幹部喜愛的十本書之八:《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張維為教授通過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以國際關係學者的深厚學術背景,以其獨特觀察和理性分析,豐富了「中國模式」的深刻涵義,更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  本書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文明型國家」崛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
  • 在歷史中理解「文學」概念
    在歷史中理解「文學」概念 2014年03月28日 16: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來明 字號 內容摘要:西方「文學」概念的引入造成了傳統「文學」概念的重新定義,而由此形成的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