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吉特·馬哈拉吉語錄》
注釋:安德魯·弗農翻譯:純然的空校對:無有
(連載3)
1.12 「淡然處事,因為它們不存在。」
假設你在一場夢的中途醒來,發現自己在其中活動。你看見了所有的場景和人物,包括你自己。然而,與此同時,你仍然知道自己就是那個正在做夢的人。那麼,你難道不會對夢中的事物和境況漠不關心嗎?這種淡漠正是了悟之人所擁有的。他們自然地、不費力地對世事淡然處之,僅僅因為他們看見無一事物存在。
1.13 「如果你說『一切皆假』,你就是國王。如果你說『一切皆真』,你就是奴隸。」
事物並非它們看起來的樣子。這個普遍的觀點:人在過著自己的生活,是一個幻相。事實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完全自由的意識,這意識並不捲入世間自動調節的演出。知曉這一點,看清這一點的人是國王,是凌駕於法則之上的人。無知之人把這場演出當真,是身心的奴隸。
1.14 「無惡,無善,因為無一事物存在。」
馬哈拉吉常常說,世間無惡也無善。他這麼說是在提醒我們事物實際是怎樣的。如果某件事不真實存在,那麼說它善或惡有什麼意義呢?只有對於那些認同世間百態,將之當真的人來說,區別才存在。善惡的觀念只不過是想像,也只適用於幻相。大我純粹而神聖,沒有二元性。事實上,在一體性之中,完全沒有概念。
1.15 「頭腦總帶你脫離實相。」
如果你是海洋上的一個波浪,你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你就會浮在表面,被這樣那樣的方式鞭打,你將失去與你的實相——讓你成形的水——的聯繫。對無知的頭腦來說,這就是所發生的事。頭腦並不與梵,遍在意識相分離,但它已經採信「它是獨立的」這個觀點。只要這幻相持續存在,頭腦就會一直出現,帶你脫離實相。
1.16 「你所見的世界只不過是實相的倒影。倒影不可能真實。」
此處,馬哈拉吉又提供了一個方法來理解世界非真的觀點。實相是絕對的覺知(awareness),但祂不可能感知到祂自己,因為祂是「一」。為了絕對真知,甚至為了知曉祂的存在,祂必須顯現其自身,變成「二」。世界,是「絕對」(Absolute)為了看見祂自己所持的鏡子。鏡像本身不具有存在性。顯化之行為是二元性的創造,整個世界在二元性中顯現。在《長生之體驗》(Amritanubhav)第一章中,吉納內薩瓦爾(Jnaneshwar),十二世紀偉大的馬拉地聖徒,把世界的這種顯現描述為溼婆(未顯之絕對)和夏克蒂(顯化之神聖力量)的遊戲*:
通過她,
絕對的虛無變成了顯化的世界;
但她的存在源於她的主。
溼婆變成了祂自己的摯愛;
但如果沒有她的存在,
就沒有宇宙存在。
(*譯註:在印度神話中,溼婆是創世神,宇宙之主;夏克蒂是溼婆的創造,作為祂的妻子而存在。溼婆是男性法則,等同於「未顯」;夏克蒂是賦予生命力量的女神,她創造了這個顯化世界,創造了幻相。在凡人的世界裡,女人生孩子必須結合男人的精子,同樣地,夏克蒂創造宇宙,也必須結合來自溼婆的「種子」意識。)
1.17 「當你說倒影真實,你就迷失了。」
當一個人在鏡子裡看見自己的臉時,假設那裡有一個人,這無疑是非常奇怪的。十分明顯,人是鏡中映出影像的原因。然而,對於世界,人們一般不會這麼認為。頭腦轉向外界,把倒影當真,忘記了一切顯現完全依賴於感知到它的人的存在。
世界幻相的根源在於,忘記了你的真我(true Self)。你記得你自己,並認為自己是身體(body)、頭腦(mind)和小我(ego)。然而,記得自己是小我,即是忘記了你是大我——實相。當忘記你是大我時,你就迷失了,因為你沒有認識到,倒影與大我是分不開的。
1.18 「只要有二元性,就不可能快樂。」
二元性與個人存在感共同出現。這是一攬子交易。一旦認同了「我是這個」,你也就自動認同了「我不是那個」。當二元性以這種方式運作時,與其他一切事物的分離感,也就是一切都被感知為「非我」,就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你甚至將大我——這一直是真正的你——感知為與你分離的某種東西。然後,你想像它是一個需要達到的目標,並開始尋找你自己!還可能有比這更可笑的嗎?在二元性中,一切都變成了錯誤。不言而喻,除了最短暫的體驗以外,快樂不可能在這些混雜的環境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