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反思總結:遵循學科規律,探究高效教學方法

2020-12-19 騰訊網

教師反思總結

教師反思總結篇一

一、 遵循學科規律,探究高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方法,從教學過程說主要有三類方法:一是進行認知活動的方法。二是進行技能活動的方法。三是進行情感活動的方法。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即:學生「應該怎樣學」,我們就「應該怎樣教」。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教師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學生的這個基礎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有關,但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生活環境關係更大。並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例如,怎樣引出新知識、新句型,怎樣用同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一個概念,怎樣創造情景,怎樣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等,都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教材所提供的知識內容有可能是學生所沒有經歷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即使對教學進度、難度進行調控,才能保證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並達到教師的期望,學過的東西學生並沒有掌握好,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反應,(如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皺一下眉頭、噘一下嘴)。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寧可不講,讓學生先放鬆一下,活動一下;讓學生弄明白再講,學生沒弄明白這個問題,我一般也不往下講 另一個問題。無論用怎樣的學習方法,關鍵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高效。

二、努力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練」出學生的真水平。

語文課是語言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談、說、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從而達到學生個體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進行各種內容的交際活動,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到對話中去,我都會把對話操練放到小組活動中,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對話操練。學生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在對話和課文操練過程中,學生所需承擔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合作小組建立的過程中需尊重「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承擔不同程度的角色。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分組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熟記有關運動的名詞才能 靈活順接,也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 致於出現重複的現象,這樣的操練,學生的興奮點、注意力得到極大的激發。

四、運用小組合作活動,可以加快教學的節奏,加強訓練密度和廣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快速反應的方式通過語言訓練的形式,有節奏地讓學生練。這樣無論學生成績好、差,人人都能參與。學生在活動時都被一種積極的情感所支配,將大大激發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調動積極性。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在一個近似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小組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成為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活動方式之一。人人參與活動,人人有事幹,組組都要練,練出真水平。

五、布置有效的課後作業。

作業的布置必須於所講問題,基於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必須有典型性和啟發性,難度適中,有利於舉一反三,不能盲目去布置作業,匆匆了事,為了應付檢查,隨便的翻譯課文,隨便的抄寫單詞。作業批改結束後,一定要及時反饋。

六、教學反思是有效課堂的有利提升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內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師個體乃至群體由教學者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的催化劑。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反思過程可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有效的驗證。有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多年的學者提出,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其中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顯然,這種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 ,教師應把教學反思這一過程努力把握好,真正為提高課堂高效而努力。

總之,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教師反思總結篇二

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最大的潛在危險,「有效課堂」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這次我聽了張志遠和王銀霞老師的《有效課堂教學》講座,對於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有了好大的幫助並指明了我們以後工作的方向,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首先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課前備課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於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

如何整體落實三維目標,我認為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其次從教材內容入手:靈活使用教材

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可以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係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採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教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於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湧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第四,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並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不是每節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並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後的教學幫助會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目前我們的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學效率存在問題,存有一些低效、無效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境界,卻還有無數個「結」等待著我們去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持之以恆地貫穿於課堂內外。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有所得、有所獲,為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注入後勁。

相關焦點

  •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優途徑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既回味反思,又探索前行,讓教師的事業常幹常新,充滿創造的樂趣。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
  • 四步探究教學
    作為問題的拋出者,我沒有為難老師們,而是與教研員協商,一起研究國家課程改革方案,重點從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建入手,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思路,循著學習發生的邏輯軌跡,突出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體驗,引導學生圍繞文本的自主閱讀與理解、學科知識與方法的梳理,形成問題串,並嘗試解答與糾錯。
  • 駐高附中舉行「3461」高效合作探究」主題講座
    8月29日下午,駐高附中邀請駐馬店實驗中學副校長劉恩卿為七年級教師作了「3461高效合作探究」主題講座,附屬中學29名教師聆聽了講座。、遠足訓練、校園足球賽、冬至包餃子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在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繁榮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素質形成等方面表現出的強大的影響力,以及一直堅持的「3461高效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對實驗中學取得的優異教學成績的決定性意義。
  • 【教學反思】《探究電阻定律》
    今天很榮幸在高二12班上了一節公開課,雖然已經在講臺上站了十幾年已不是年輕教師,但仍然有很多感觸,使我認識到公開課不僅僅是教師展示風採的平臺,更是發現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的良好機會,要把每節課都上成精品的務實課還需多多的反思與鍛鍊的,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反思。
  • 教學反思的意義、內容是什麼?實踐中,我們如何開展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對教學活動過程進行回顧、反思、總結,以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一種帶有研究性質的教學總結活動。作為一名教師,經常性地、習慣性地開展教學反思,對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意義重大。下邊筆者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教學反思,以期對年輕教師的教學起到借鑑的作用。
  • 抓教學反思,建高效課堂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被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因素。
  • 簡易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簡易」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簡易」是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高效」是目標。運用簡易教學法,先學先練,主體先行是簡易教學的關鍵;互動探究,點撥拓展是簡易教學的核心;再學再練,小結反思是簡易教學的良策。首先,教師針對「先學先練,主體先行」環節中暴露的問題和矛盾,設定教與學目標---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習小組(同桌兩位同學為一小組)或組組之間圍繞問題討論交流,互動探究,實現問題的解決。對於討論交流,互動探究中仍不能解決的疑難雜症,教師再集體講解點撥,在點撥解惑中呈現方法、技巧和規律。
  • 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創設學習情境新課改背景下,各學科知識的獲取,不再是教師單調乏味的講述,而是置知識於一定的學習情景之下,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究、合作學習重新獲取,而且力求自然順暢,避免一味地灌輸。教學方式更為靈活多樣,必要時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通過現代信息資源,通過現代電教手段,創設真情實景,師生身臨其境,通過自我感受,獲得知識體驗,發現科學規律,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大大提高個人課堂學習效率。
  • 基於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對策探究
    核心素養已作為教師開展教學時應當關注的重點。但結合目前高中數學教學現狀,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如教師仍採用較為老舊的教學方法;實際教學中僅對課程內容進行重點講解,並不關心相關聯的其它知識點,對於所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更為忽視。新時期,高中數學教學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數學教學急需理清思路,充分結合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從而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
  • 教學交流 | 提升英語教師個人素養的有效途徑探究
    教師應了解每一位學生,不同學生基礎不同,學習方法不同,應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次布置作業,有效利用早晚英語輔導時間以及課間、午休和下午放學的間隙時間進行個別輔導。傳統的英語教學採取的是「傳授式」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式」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使很多學生對老師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 ( lear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http://www.hteacher.net 2017-06-06 15:46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探究提高教師教研能力的方法
    探究提高教師教研能力的方法 來源:繼教網  時間:2017-11-02 10:32:16 為了提高我院課堂的實效性,以課堂教學為核心,關注課堂,聚焦教學,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改進教師教育教學行為
  • 國考教師資格證初級中學《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國考教師資格證初級中學《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http://sichuan.hteacher.net 2017-10-17 13:24 四川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探究式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式是物理學這一門學科與生俱來的特性。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運用科學探究的理念、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去貫徹這一特性,使物理在新課程改革中充滿活力呢?本文從物理教學入手,通過對探究式學習的各個方面的分析,以及在物理教學以及物理學習方面的探究和案例分析,看到了探究式學習在物理學中的應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教師資格之小學教育學考點命題:7.1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本章節知識點包括:教學原則、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繫實際、教學方法。【教學原則】(一)教學原則概述1.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 探究教學方法的德育「觸點」
    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中指出,學習結束後學生能記住多少知識、能形成怎樣的思維習慣,並不取決於他們選修了哪些課程,而取決於這些課程是如何講授的、講授的質量如何。今年召開的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全面帶動教學綜合改革。
  •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問題式教學探究
    該模式運用了一定的教學策略控制內部認知負荷,減少外部認知負荷,提高相關認知負荷,將問題式教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認知負荷總量控制在學習者的認知負荷範圍內,保證了問題式教學的高效實施。將該教學模式應用於教學實踐中,發現認知負荷理論對問題式教學的實施確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基於實踐反思,文章總結了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問題式教學的優勢及建議,以期為開展問題式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 教師資格之小學教育學考點命題: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教師的學,貫穿於各項教學活動之中,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的正確和靈活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 胡衛平:如何落實六大基本要素,推動教學走向深度?
    總結反思思維型教學針對總結反思提出了四個標準:第一,結構合理:便於學生建構合理的學科結構。第二,內容全面:既包括知識的總結,也包括方法的總結;既反思探究的過程,也反思探究中的經驗教訓。第三,引導恰當:基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反思能力,立足學生積極參與,展示學生思維的過程,把問題留給學生,教師只給予恰當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