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論文拆解】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的染色質滯留

2021-02-20 LabInOne

主持人:「請說出由同一偏旁部首的四個不同字組成的一個詞語。」 

普通青年:「江河湖海」 

文藝青年:「魑魅魍魎」 

二逼青年:「哼嗬哈嘿」 

醫學生:「結締組織」 

主持人追問:「五個字的呢?」 

眾人沉默,醫學生答到:「腓腸肌腱膜」 

主持人不甘心問六個字呢,

醫學生淡定的說:「結締組織纖維」

撰稿 |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烽課題組張帆博士

審校 | 馬烽研究員

哺乳動物的基因組可以轉錄產生大量編碼和非編碼RNA,其中一些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s)和啟動子/增強子相關的不穩定轉錄本(uaRNA、eRNA)更傾向於在細胞核內與染色質相互結合,以順式或反式富集到轉錄位置或遠端的基因組區域,並參與調控染色質結構、轉錄和RNA加工等過程。

雖然已經鑑定出幾種負責細胞核定位的RNA序列,如lncRNA Xist中的重複序列和長RNAs中的Alu-like元件,但為何大部分lncRNA會滯留於染色質上行使調控功能仍然未知。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05-3

最近,清華大學沈曉驊團隊研究發現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的染色質結合的新機制。該項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在Nature上。為了探究lncRNA的染色質結合機制,研究人員首先建立和運用一套新穎的mutREL-seq方法來進行高精度篩選調控RNA定位的關鍵序列,意外發現了識別U1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的RNA基序對於候選RNA在染色質上的定位至關重要。隨後通過進一步的實驗揭示了U1 snRNP廣泛調控非編碼RNA與染色質的結合。

與胞胞漿定位的mRNA相比,染色質結合的lncRNAs富含5′ U1識別位點,但缺少3'剪接位點,並且U1 snRNA更多地結合在lncRNAs上。

U1 snRNP結合特定磷酸化狀態的RNA轉錄聚合酶II(Pol II)。

U1 snRNP通過與磷酸化的Pol II互作來調控lncRNAs與染色質的結合,同時也參與調控lncRNAs在染色質上的移動及其與靶基因的結合。

首先,研究人員建立的mutREL-seq方法來高精度篩選調控RNA定位的關鍵序列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另外在發現U1 snRNP識別位點參與調控候選RNA的染色質滯留之後,研究人員分別使用antisense 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s (AMOs)和auxin-inducible degron(AID)誘導蛋白降解系統,來抑制U1 snRNA和核心蛋白組分SNRNP70的功能,通過實驗驗證U1 snRNP直接調控lncRNAs與染色質的結合,並且排除了通過影響RNA合成、加工或降解過程的動態變化所產生的間接影響,體現出研究者的邏輯縝密和實驗設計的精妙。

文章中作者最後提出的模型:在lncRNA(或uaRNA、eRNA)合成後,由於5』和3』剪接位點分布不平衡,它會持續地與U1 snRNP結合。而lncRNAs在染色質上的移動(以順式或反式富集到轉錄位置或遠端的基因組區域)可能部分通過它們與磷酸化Pol II的相互作用實現。不僅揭示了U1 snRNP介導非編碼RNA在染色質上功能和調控的新模式,而且拓寬了U1 snRNP除了剪接之外的新功能。

U1 snRNP和RNA降解機制等似乎在促進RNA-染色質關聯方面發揮了獨特的協同作用。作者猜想這些機制協同工作,以確保lncRNA在染色質上的正確表達和功能。這值得進一步的驗證。

在調控非編碼RNA在染色質上的結合和移動過程中,除了U1 snRNP, U2 snRNP,也許還有其他因素,都參與了這一過程。這也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問題:什麼序列有助於RNA在染色質中的定位?

實驗驗證:作者建立和運用了mutREL-seq方法來高精度篩選調控RNA定位的關鍵序列。首先,作者進行了9個代表性lncRNA和mRNA轉錄的飽和片段的REL-seq篩選,然後從中選擇了NXF1-enChr進行隨機突變。在23個染色質結合受損的突變中,19個位於含有7個核苷酸的環區(位置39-45),這7個核苷酸連同2個上遊核苷酸,組成一個與U1 snRNA的9個核苷酸5′靶向序列完美配對的U1識別位點(圖1a,b)。與mRNA相比,lncRNA轉錄本中U1識別基序的密度明顯較高,而其基因組區域3』剪接位點的密度較低(圖1c)。此外,預測的U1識別位點的密度和U1 snRNA結合水平從細胞質定位富集的mRNA到染色質定位富集的mRNA,再到染色質定位富集的lncRNA逐漸增加(圖1d)。

問題:U1 snRNP在lncRNA定位到染色質中的具體作用?

實驗驗證:作者在使用antisense 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s (AMOs)阻斷U1 snRNA的5′端識別序列,用auxin-inducible degron(AID)系統(SNRNP70AID)抑制U1 snRNP核心蛋白組分SNRNP70的功能之後,發現小鼠胚胎幹細胞中大部分lncRNA與染色質關聯減少(圖2a,b)。另外,為了驗證在lncRNA形成後,U1機制是否調控成熟轉錄本的定位,作者還進行了polyA-seq,結果與總RNA-seq顯著相關(圖2a,b)。同時,為了研究新的轉錄本是否也出現類似的變化,作者還進行了SLAM-seq,將新的轉錄本與已存在的轉錄本區分開來,結果發現抑制SNRNP70的功能之後,在492個新的轉錄本的polyA lncRNAs中大部分與染色質的關聯也降低(圖2c)。

結論:U1 snRNP調控lncRNA的染色質滯留。

問題:U1 snRNP如何調控lncRNAs與染色質的結合?

實驗驗證:作者鑑定了U1 snRNP在染色質上的互作蛋白,發現U1 snRNP結合磷酸化Pol II(圖3a)。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加入轉錄抑制劑黃吡醚或雷公藤甲素可降低與染色質結合的SNRNP70和SNRNPC蛋白以及U1 snRNA的水平,並且轉錄抑制也導致所分析的lncRNA的染色質關聯減少(圖3b)。這些結果表明,U1 snRNP通過與磷酸化的Pol II互作來介導其靶lncRNAs與染色質的結合。然後,作者為了揭示U1機制的生物學意義,以lncRNA Malat1為例,進一步驗證了U1 snRNP對lncRNA與染色質結合的調控作用。降解SNRNP70後,絕大部分Malat1「核斑」定位信號消失,並彌散在核質及細胞質中(圖3c)。同時,Malat1在活躍表達基因染色質區域的結合信號顯著下降(圖3d)。最後,作者提出了U1 snRNP調控lncRNA與染色質結合的機制,在lncRNA合成後,由於5』和3』剪接位點分布不平衡,它會持續地與U1 snRNP結合。而lncRNAs在染色質上的移動(以順式或反式富集到轉錄位置或遠端的基因組區域)可能部分通過它們與磷酸化Pol II的相互作用實現(圖3e)。

結論:U1 snRNP通過與磷酸化的Pol II互作來調控lncRNAs與染色質的結合。

文獻群福利:

1. 第一時間了解行業前沿資訊

2. 持續瀏覽頂級文獻解析

3. 提供資深學者資源對接

4. 幫助查找文獻

還有機會與大咖線上交流哦!

相關焦點

  • 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非編碼RNA的染色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非編碼RNA的染色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12日電 3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的染色質滯留」(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發表論文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清華新聞網3月18日電 3月1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
  • Nature:大型非編碼RNA的功能
    哺乳動物基因組被轉錄而產生無數大型非編碼RNA,但它們的功能不清楚,主要是因為這些轉錄體很少或沒有演化保守性的證據。現在,一種對這些神秘分子進行定性的新方法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該方法不是以RNA分子本身為目標,相反,它們的存在表現為四種小鼠細胞類型的DNA中的染色質修飾或表觀基因組標記。用該方法進行的搜索工作產生了超過1000個多外顯子轉錄單元,它們與已知的蛋白編碼位點不重疊,具有高度保守性。這些「大型幹涉性非編碼RNA」(lincRNAs)中的每一個,都可能有從胚胎幹細胞多能性到細胞增殖在內的一定功能。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論文連結:http://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6)00062-X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的廣泛轉錄產生了大量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它們不具有編碼蛋白的功能。目前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lncRNA被認為是生物學中的暗物質。
  • 生命科學學院季雄課題組在RNA聚合酶與染色質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先前的研究也表明,轉錄可以促進粘連蛋白(Cohesin)在染色質上的重新定位從而調控三維染色質結構(Busslinger et al., 2017; Heinz et al., 2018)。另一方面,近來的研究發現,在胚胎發育早期,轉錄抑制對三維染色質結構(TADs)沒有顯著影響(Ke et al., 2017; Du et al., 2017)。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序列及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在人胚胎幹細胞中更多的定位在細胞質內,而在鼠胚胎幹細胞中則更多的滯留在細胞核內。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定位在人胚胎幹細胞細胞質中的長非編碼RNA參與維持人幹細胞自我更新,而相應的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則更趨向於定位在鼠胚胎幹細胞核內,對幹細胞維持沒有明顯作用。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
    這些非編碼序列可能有功能,也可能僅僅是副產物,曾被稱為「垃圾DNA」或者「暗物質」。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意識到,非編碼序列經過廣泛轉錄後生成的大量非編碼RNA在個體生命中具有重要的生理調控功能。非編碼RNA有著怎樣的結構?如何發揮功能?認識這些,對於理解生命健康過程至關重要。
  • 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
    相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  研究人員通過系統的分析發現,長非編碼RNA的加工、定位及其功能在人、猴、鼠來源的胚胎幹細胞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雖然長非編碼RNA——FAST(中文名「極速」)在人、猴、鼠胚胎幹細胞中都表達,但其在幹細胞內的「坐標」定位明顯不同,因此對幹細胞命運調控也存在進化的差異。
  • Genome Biology: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5月31日,Genome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題為「The developmental regulator PKL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correct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t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loci」的研究論文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Melnick教授以背靠背的形式在Nature發表有關組蛋白H1通過影響染色質3D結構調控發育和疾病進程的機制。Arthur I.Skoultchi教授的研究題為「H1 histones control the epigenetic landscape by local chromatin compaction」,該研究發現組蛋白H1通過調控染色質結構來影響表觀遺傳修飾H3K27me3和H3K36me2的豐度,從而影響基因表達的機制。
  • 中科大單革在《NSMB》報導一類新的非編碼RNA
    10月3號,來自中科大單革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文章,文章報導了該實驗室發現並命名了一個從裂殖酵母到人類都非常保守的長鏈非編碼RNA——5S-OT,在小鼠中,5S-OT能在其被轉錄產生的染色質區域原位調控5S核糖體RNA(5S rRNA)的轉錄,詳細內容見下方正文官方介紹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序列及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在人胚胎幹細胞中更多地定位在細胞質內,而在鼠胚胎幹細胞中則更多地滯留在細胞核內。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定位在人胚胎幹細胞細胞質中的長非編碼RNA參與維持人體幹細胞自我更新,而相應的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則更趨向於定位在鼠胚胎幹細胞核內,對幹細胞維持沒有明顯作用。
  • 【中國科學報】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
    這些非編碼序列可能有功能,也可能僅僅是副產物,曾被稱為「垃圾DNA」或者「暗物質」。  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意識到,非編碼序列經過廣泛轉錄後生成的大量非編碼RNA在個體生命中具有重要的生理調控功能。非編碼RNA有著怎樣的結構?如何發揮功能?認識這些,對於理解生命健康過程至關重要。  5月6日,《自然》刊發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薛願超團隊的最新成果。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2016年9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冠軍實驗室在國際著名期刊《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正式刊發題為《長非編碼RNA在果蠅精子發生中的重要作用》(Critical role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Drosophila spermatogenesis)的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深入了解基因調控機制,有助於更好的了解人體細胞發育以及疾病發生的機制。功能性元件是指編碼具有調控基因作用的分子產物或生化活動的 DNA 區域。ENCODE 計劃於 2003 年啟動,致力於繪製人類與小鼠基因組功能性元件的綜合圖譜。
  • 科學家揭示RNA與染色質互作重要機制
    本報訊(通訊員黃艾嬌 記者黃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教授高亞威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首次揭示了RNA的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4】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 (Nat Cell Biol, 2019:10.1038/s41556-019-0311-8)。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序列及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在人胚胎幹細胞中更多地定位在細胞質內,而在鼠胚胎幹細胞中則更多地滯留在細胞核內。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定位在人胚胎幹細胞細胞質中的長非編碼RNA參與維持人幹細胞自我更新,而相應的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則更趨向於定位在鼠胚胎幹細胞核內,對幹細胞維持沒有明顯作用。
  • 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1:26:23 美國西北大學Ali Shilatifard等研究人員重新評估了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