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管「職」達
訪06級校友李震
人物簡介
李震,2010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擁有十年獵頭經驗。他在2010-2015年擔任拓優諮詢的獵頭顧問兼北京分公司經理,在2015-2017年擔任華德士(英國上市獵頭公司)的高級獵頭顧問,主打企業財務領域,2017年至今擔任躍科人才(全球財富500強德科集團全資子公司)人力資源與工業工程領域高級經理。
參加活動的李震
11月28日,政管「職」達就業指導分享會人力資源專場順利舉辦。為了深入了解更多信息,我們對李震進行了採訪。
Part I 選擇與經歷
Q1
作為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跨專業從事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這個選擇有什麼契機嗎?是什麼促使您選擇這個行業呢?
李震:最初剛業時,個人感覺不太適合做公務員,也確實對於市場上的職業沒有十足的了解。最早對獵頭公司感興趣主要是因為看到招聘信息覺得這類工作很酷,然後才有更深入的認識和從業經歷。
Q2
您如何調整適應非本專業工作過程的心態?
李震:在這一方面,自己還算幸運。雖然是跨專業的工作領域,但是我的個人性格,興趣和自身儲備都還算比較適應。但是也不能夠做到完全的貼合,這個時候需要對自身的能力和心態進行一下「拉伸」。所謂「拉伸」,就是指當自身條件的70%~80%可以適應工作對能力的需求時,我們需要積極地做出多方位的調整和完善,從而得以解決剩餘問題。這種「拉伸」是我在工作中,也可能是很多青年人初入工作崗位時都需要去做到的。
Q3
您帶著法學的學歷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是否感到自己的專業對工作中思維方式有一些不同於他人的影響,能談談這方面的感受嗎?
李震:對於人力資源這樣更強調軟能力的工作,體現出的思維影響並不如律師對法律業務能力有硬性要求的職業那樣大。不過,法學專業的訓練依然在邏輯和底氣上給我頗大助益。法學專業有一門必修是邏輯學,這方面的學習非常鍛鍊個人思維能力。同時,如果在工作中涉及到勞動法領域的內容,我處理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也更有底氣一些。
Q4
在初入職場的適應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事情嗎?
李震: 現在回想起來好像並沒有。很難說某件事多大程度上影響我的適應過程。我覺得適應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過,我適應期內有許多失敗經歷和新的認識。比如說進入職場後其實會發現,原先置身校園中的視野其實是偏窄的,這種認知可以算作一種衝擊。
Part II 經驗與分享
Q1
您的簡歷簡直就是令人心動的offer,那麼您覺得面臨就業的畢業生如何能夠更好地找到心儀並且能力適應的工作崗位呢?
李震:對於應屆畢業生,我認為「心儀」其實更加重要。「能力對應」事實上難以速求,因為初入職場的時候很難和該工作迅速契合,而且身處起步狀態,遇到的許多工作可能並不如最初預想的那樣。所以,尤其是工作的第一年,興趣才是最好的支撐動力。
Q2
您認為從事人力資源的相關工作,什麼樣的能力最重要?對於在校大學生,如何能夠更好地培養這些才能呢?
李震:我覺得是傾聽能力。傾聽實際上是一個很容易在教學和個人發展過程中被忽略了的能力。尤其在我們學校,學習與各類活動都很培養思辨和闡述的能力,但是傾聽能力往往被忽略。如果要培養傾聽意識並且更有效地獲取信息,拓寬交流面會是一個不錯的提升方式。
Q3
面試工作應該是您經常經歷的事情吧?但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被面試絆住了腳。您能否就面試這一環節給予應屆畢業生一些建議?
李震:對於已經獲得了面試邀請的求職者,倘若要提高應對面試的能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多參加面試。此外,參加面試時一定要保持真誠的態度,這一點比所謂的面試技巧都重要很多。真實地回答面試官的提問,而不要因為擔心掉分而迴避。
Q4
在從事多年的人力資源工作過程中,您有哪些「成就感」或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
李震:人力資源工作總的來說是一種幕後工作,或許可以說,這份工作的成就感來自於成就別人的事業。
通過與李震的對話,我們不僅收穫了學習和工作上實用經驗,也看到了優秀校友身上多樣的可能性。在此,感謝李震的傾情分享!
(採訪中的李震)
政管學院 新聞中心
文字|政管學院新聞中心筆墨工作室 溫家瑄
圖片|李震
政管學院新聞中心政影工作室 趙昕雅 劉雨辰 劉真波
編輯|政管學院新聞中心飛鴿工作室 龍梓瑜
審核|政管學院新聞中心新聞辦公室
政管學院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