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爺爺》用3種方式+5個彩蛋,講述孩子喜歡看的人類發展史

2020-08-27 小葵書屋


我小時候,我媽望女成鳳地給我買了好多科普類書。《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年前》都是她當年花大價錢給我買回來的。但幾十年過去了,我從來沒有完完整整地看完過其中任何一本書。

《十萬個為什麼》包含很多科學原理,對小時候的我來說不容易理解,看不懂就算了。可《上下五千年》這套書講的都是歷史故事,只要認字就能看懂,但我還是翻都懶得翻,看幾頁就覺得索然無味。現在這套書在沒在書架上,我都不確定。為此我一直愧疚不已,覺得浪費了家裡很多錢。


我一直以為,我不喜歡看這兩套書是因為我不喜歡讀有營養的知識類圖書,只喜歡讀娛樂性強、內容輕鬆的書。


但當我看完德國作家迪特·博格和插畫家博爾德·莫爾克-塔瑟爾共同創作給小朋友的歷史書——《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之後,很想對當年6、7歲的我說:

你不喜歡讀這些書不是你的錯。幾十年後等你看到《猛獁爺爺》就會發現,知識類圖書與內容輕鬆並不矛盾。


《猛獁爺爺》就可以把歷史知識講的生動有趣,讓人手不釋卷~




誰是《猛獁爺爺》?


《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是一本專為兒童創作的歷史類書籍。猛獁爺爺是這本書中為孩子講故事的爺爺。

猛獁爺爺名字中的猛獁雖然是一種古時候才有的動物,但猛獁爺爺卻是人類哦,猛獁爺爺的後代當然也都是人類啦。


大家可不要把猛獁爺爺誤會成類似於大象的那種史前動物。


書名之所以叫《猛獁爺爺》是因為德文書名是「Opa Mammut」。

(opa=爺爺,mammut=猛獁)


《猛獁爺爺》講述的歷史,歷經8個時代,時間跨度長達近2萬年。

書中涵蓋了從公元前17920年到現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偉大發明,包括:

法國大革命、國家的形成;


蒸汽機、電視機的發明;


校園生活、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等。

但不論多重大的歷史事件與發明在書中都只佔兩頁,每一段歷史都是獨立的故事並配有插圖。書中50段歷史無一例外,似乎表明無論多重要的事都終會成為人類發展途中的滄海一粟。

《猛獁爺爺》與其他歷史類書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書中出現的大部分歷史人物都是猛獁爺爺的後代。書中講述歷史的方式都採用猛獁爺爺給孫子、孫女講家族故事的方式進行。所以,這本書也可以看成猛獁爺爺一家的家族發展史。

《猛獁爺爺》這本書很像《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中唱到的: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只不過《猛獁爺爺》中講故事的人是名叫「猛獁」的爺爺,他也不是在谷堆旁邊講故事,而是在篝火邊。你仔細看《猛獁爺爺》的封面,畫的就是猛獁爺爺坐在篝火邊。猛獁爺爺身後的多種圖案就是他講述的一段段故事。

《猛獁爺爺》把整個人類的發展史與猛獁家族的發展史相結合,把距離我們遙遠的歷史轉變成自己和親戚聽到、見到的大事小情,拉近了我們和歷史的距離。看了《猛獁爺爺》後我才發現,原來歷史可以用這麼生動、輕鬆的方式講給大家聽。


《猛獁爺爺》有兩位創作者


想出這種絕妙寫法的是文字作者迪特·博格。

他1958出生於德國,畢業於漢堡應用技術學院,目前也工作與此,是學校設計學院的藝術總監。他的作品曾被提名「德國青少年文學獎」。

為《猛獁爺爺》配圖的是德國知名的插畫家博爾德·莫爾克-塔瑟爾。

他1964年出生與德國,與文字作者迪特·博格是校友,畢業後也曾在學校工作,擔任書籍插圖專業教授。他的插畫作品曾獲得「創新圖畫書插圖特別獎」、「特羅斯多夫圖畫獎」,也被提名「德國青少年文學獎」。這兩位「一文一武」,已經合作了20餘年。

圖為兩位作者參加閱讀周展覽的圖片。最左側是文字作者迪特·博格,他旁邊是插畫家博爾德·莫爾克-塔瑟爾


接下來,我就來具體說說,這兩位「德國青少年文學獎」提名的作者是如何讓「猛獁爺爺」把歷史講得生動又輕鬆的。




1.虛構歷史細節+如實講述歷史事件

提到人類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悠久、漫長。確實如此。

人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當時人類的腦容量已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能用獸皮做衣服,能人工取火。

不過,《猛獁爺爺》並沒有把人類的誕生作為這本書講述的起點,而是從猛獁爺爺自己生活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17960年開始講起,一直講到了2020年。雖然猛獁爺爺在公元前17920年去世了,但他卻好像一直在天上看著後世子孫一樣,洞悉他們的一切,給讀者講著他自己和後代發生的、或者聽到、看到的故事。猛獁爺爺在講述這將近2萬年的歷史時,既有所虛構,又尊重史實。

猛獁爺爺講故事會虛構歷史細節,以增添生活氣息

有所虛構指的是,猛獁爺爺講的所有歷史都與自己家族的後人有所聯繫。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你瞧,猛獁爺爺在書裡提到:

他的孫子孫女發明了弓箭;


他的親戚參與修建了巨石陣;


他後世的孫子給宮廷畫師調過咖啡。

儘管沒有證據證明他的這些親戚沒有做過這些事,但猛獁爺爺的後代不可能成為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直接或者間接見證者。但這些虛構的歷史細節不僅不會干擾讀者對史實的理解,反而為觸不可及的遙遠歷史增添了生活氣息。這會讓小朋友感覺歷史人物就像我們身邊生活的普通人,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猛獁爺爺講的故事,也是真實發生的歷史

儘管作者迪特·博格虛構了歷史事件的細節,但是《猛獁爺爺》並不是一本虛構的歷史小說,而是如實反映歷史事件的正統的歷史科普書。

書中講到的歷史事件都是真實存在的。書中提到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建築、事件和發明,包括:

巨石陣

鼠疫

法國大革命

蒸汽機的發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過,為了便於小朋友理解,猛獁爺爺沒有長篇大論、事無巨細的講解這些歷史的各方面內容,而只是粗線條、簡略地陳述事實。書中的每段歷史都是獨立的小故事,最多只有三小段,不到600字。

講到鼠疫時,猛獁爺爺沒有具體說明感染鼠疫的病人發病時的慘狀、鼠疫的致病原理,甚至沒有說出鼠疫這種疾病的名稱,只稱其為「一場瘟疫」。


因為小朋友的理解能力有限,只需要了解:「這場瘟疫是由老鼠身上跳蚤一類的微小生物傳染給人的,導致了很多人失去生命。」

雖然猛獁爺爺省略了很多瑣碎的歷史細節,但他沒有省略對歷史的看法。猛獁爺爺可能希望所有讀到這些歷史的人都能以史為鏡,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這些看法包含了:

對衝突爭端的反感:

「我沒能贏得了那些惡人,只是因為我沒他們高、沒他們壯、也沒他們聲音洪亮罷了。實際上,我也想靜靜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沒有人能完全實現他想之所想,讓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呀!」

——《猛獁爺爺》33頁

對人類殘忍行為的批判:

「我們那時候每一次打獵都會有流血、都會有犧牲,但卻從未把這種行為當成對抗無聊的把戲。」

——《猛獁爺爺》69頁

對平等正義的理解:

經過這一番折騰,不管皇帝想還是不想,他都得給這小販解決點實際問題了。這件事讓老百姓意識到,所有人生而平等。自此開始,他們便再也不懼怕皇帝了。

——《猛獁爺爺》103頁

對戰爭的反思與厭惡:

這之前不久,這座城市還是整潔又漂亮的。可不幸的是,人們之後就被捲入了戰爭……這之前,有人信誓旦旦地鼓吹、清清楚楚地告訴然,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義的、為了人類的……從那次戰爭之後,她就再也沒見過自己的爸爸。

——《猛獁爺爺》115頁


2. 簡單明了的人物關係+前後一致的敘述角度

《猛獁爺爺》書中的人物幾乎都是猛獁爺爺的親戚,為什麼作者迪特·博格要讓猛獁爺爺一大家子齊上陣,「扮演」各種歷史角色呢?

因為這會讓歷史人物的關係簡單明了,敘述角度前後一致。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作者要刻意簡化歷史人物的關係?


因為複雜的人物關係會干擾閱讀。

曾經有人發帖說:讀不下去《紅樓夢》,因為把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捋一遍就失去了閱讀興趣。可見如果人物關係眾多且複雜,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半途而廢。其實,讓人閱讀虎頭蛇尾的除了人物關係之外,還有人名。


我到現在都對歐洲歷史敬而遠之,因為別的不提就只說亨利某世這個系列:亨利一世、亨利二世、亨利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這八個「亨利」就夠讓我頭大的,就別提其他的了。

八個「亨利」的畫像


所以作者迪特·博格才會讓猛獁爺爺一家子去承擔各種歷史角色。這樣就極大地簡化了歷史人物之間的關係,並且他在寫作時還省略了人物的真實姓名,這就更便於小朋友理解了。

所以,你不用擔心《猛獁爺爺》裡會出現一長串的歷史人名,幹擾理解。因為《猛獁爺爺》整本書裡只出現了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猛獁爺爺的名字:猛獁。書中其他所有人都無名無姓。不論他是眾人叩拜的神還是普通人,是皇帝還是平民,統統沒有名字。

或許在猛獁爺爺眼裡,他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沒有任何區別,所以他們都沒有真實姓名。


猛獁爺爺講到這些人時,只稱其為:我的孫子、孫女、表兄弟、親戚們;女孩子、小夥子、年輕人;醫生、騎士、皇帝、士兵。

可能對成年人來說,故事裡的人都沒名字,讀起來會一頭霧水。但這對小朋友來說可是件大好事!因為他們不用記故事裡的人到底叫什麼,也不用管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反正他們幾乎都是猛獁爺爺的家人。家長們也不要再費心考小朋友,故事裡講的是誰的故事。反正這些人都沒名字。我們就讓小朋友忽視人物,只關注歷史本身吧。

歷史人物無名無姓還有另一個好處:歷史故事的敘述角度單一,小朋友更容易理解。

《猛獁爺爺》中的所有故事都是以猛獁爺爺第一人稱的角度,講給大家聽的。我們會聽到他講:

我說的這個貿易商人很會換東西,他用阿爾卑斯山開採出的銅來交換產自波羅的海的琥珀;

中世紀有個小姑娘,八歲就被父母送去修道院了;

我們家族的小傢伙去探索海洋了。

但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誰、內容如何,講故事的人始終是猛獁爺爺。這樣小朋友就會很快就能熟悉故事的敘述方式。



3.口語化的語言+大面積的配圖

《猛獁爺爺》通俗易懂不只由於故事本身貼近生活,人物關係簡單,口語化的語言也功不可沒。

書中有些故事的內容簡單到,家長就算一字不差地直接念給小朋友聽,他們也能輕鬆聽懂的程度。再加上口語化的用詞,讓這本書更像是歷史故事錄音的文字版本,甚至有時候覺得講故事的人就在我們身邊。

你看,猛獁爺爺正在對你說:

「我的小孫子,你看到了吧,在我們的社會裡,進步可是從未停止呢」;

「嘿!那邊樹上的那個小夥子有點兒心急繃不住了!」;

「孩子,我現在要講的這件事,是關於『鬥獸』的,真是有些少兒不宜。啊呀,多麼可憐的人們啊!多麼可憐的動物啊!」

「我的小孫子們、嘿、孩子」這些詞不僅拉近了我們和猛獁爺爺的距離,也讓我們感到歷史並不是冷冰冰、遙遠世界發生的和自己沒關係的事情,而是活生生的人親身經歷過的事情。

除了口語化的語言之外,《猛獁爺爺》中的插圖也為整本書增添了更多色彩,豐富了文字難以敘述的歷史面貌,讓歷史更栩栩如生。

以巨石陣為例。

提到巨石陣,成年人毫不陌生,但小朋友卻不一定知道。而不論語言如何形容巨石陣的龐大,都不如看圖片來的直觀、形象。《猛獁爺爺》的插圖就為讀者如實細緻地呈現了巨石陣的面貌。

我們甚至可以根據插圖估算出巨石陣某一塊石頭的長、寬、高。我大致推算了一下,下圖一群人中間那塊臥倒的石頭高度約為4米,長度約為2米,厚度約為1米。由於計算過程有點複雜,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在文章最後。

那麼,巨石陣的石頭到底有多大呢?組成巨石陣的石頭其實大小並不一致。巧合的是,我的推算和維基百科關於巨石陣的數據幾乎一致。維基百科的信息顯示,巨石陣的石頭每塊高約4米,寬約2米。

《猛獁爺爺》的插圖除了精確呈現史實之外,也與文字內容配合一致。

在《貿易往來》這個故事中,猛獁爺爺提到了一個拄著拐杖的商人。這個商人在拐杖最下面安上了一個青銅的馬掌。你可以看一看這個故事左邊的配圖,那隻拐杖下面是一個類似於心形的東西。這其實不是心形,而是馬蹄的形狀啦~(下圖中真是的馬蹄照片是我加的,書上沒有)



《校園生活》這則故事中的圖片細節比《商貿往來》更醒目。這個故事中提到,一個戴著藍帽子的小女孩照顧了一隻生病的小豬崽好幾周。你能在圖中找到這個照顧小豬崽的小女孩嗎?





其實呀,除了這些故事裡的奧秘,《猛獁爺爺》這本書還沒開始講故事,就留給了大家5個彩蛋,你發現了嗎?

我接著講給你聽。

彩蛋1:

為什麼環襯頁要用剪影的方式畫牛、羊、馬?

你先看看下面這幅由攝影師Sissie Brimberg拍攝於法國拉斯考克斯的照片,照片中的畫作創作於舊石器時代(下圖)。


接下來,再請你看一看《猛獁爺爺》第17頁的插圖(下圖)。


這兩幅圖是不是很相似?!!因為書中插圖講的就是拉斯考克斯的洞穴畫呀!插畫師為《猛獁爺爺》畫的插畫與真實的法國拉斯考克斯的洞穴畫很相似呢~

好,你接著把這兩幅圖與環襯頁的圖片放在一起看,發現相似之處了嗎?是不是感覺環襯頁的這些動物很像洞穴畫裡的動物?因為環襯頁的動物不是源於剪影,而是源於洞穴畫呀!


《猛獁爺爺》的故事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的,所以環襯頁的這些動物來源於舊石器時代的經典藝術形式——洞穴畫。不過,環襯頁的驚喜還不止於此!



彩蛋2 :

環襯頁中心最大的動物——牛的奔跑方向

你看~前環襯頁中心的牛向右邊跑,而後環襯頁的牛向左邊跑。


你想過沒有:

為什麼這兩頭牛的奔跑方向不反過來?


前環襯頁讓牛跑向左邊,後環襯頁讓牛跑向右邊?


或者都把牛畫成向一個方向跑呢?

因為牛奔跑的方向與我們的閱讀順序一致,並暗合了閱讀時歷史故事的時間順序!

假設我們從前環襯頁開始看書,我們的閱讀順序是向右的。這與前環襯頁,牛向右的奔跑方向一樣。


此時書中歷史故事按年份順序,從古代到現代,呈正序排列。


在圖畫心理學中,右側代表未來。這正暗合了向右邊跑的牛,領著我們閱讀時,從遠古奔向現代。

假如我們從後環襯頁開始看書,那麼我們的閱讀順序是向左的。


這與後環襯頁上,牛向左奔跑的順序一樣。此時,書中的故事按年份「倒敘」排列,是從現代到古代的順序。


在圖畫心理學中,左側代表過去。這正暗合了向左邊跑的牛,領著我們從現代跑向過去。




彩蛋3:

扉頁前一頁為什麼要用紅色、黑字兩種不同顏色字體,這一頁的數字又是什麼意思?

還沒翻到扉頁時,你是不是就被有一整頁的「曾」爺爺的「曾」字驚呆了?

另外,你發現了嗎?

有的「曾」字是紅色的?


有的卻是黑色的?


還有的是加粗的黑色的?

還有,為什麼這一頁的右邊還要寫一串數字,而且數字也是有的是紅色字體,有的是黑色字體?

我先解釋一下右邊的數字。

這些數字不是數字而是年份。你可以把右邊的數字與目錄頁的年份對應著看。你會發現每一個目錄頁上事件所對應的年份都能在這一頁上找到。我們可以把這一頁的年份看做《猛獁爺爺》整本書的時間記錄。

不過,奇怪的是16720這個公元前的年份我沒在書中看到,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頁要印上這個年份。我也查閱了這本書的德文原版頁面,也有這個年份,而且也沒有出現與這個年份有關的故事。這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一個疑問。



接下來,我來解釋紅色、黑色兩種字體的問題。

紅色數字是公元前和公元元年的年份,而黑色數字是公元後的年份。插圖師用不同的色彩表現出不同的大時代,讓人一目了然看清哪些年份是公元前,哪些年份是公元後。


而且左側的紅黑字體也符合這個規律。紅色的「曾」代表公元前和公元元年,黑色的「曾」代表公元後。


另外,你注意到了嗎?左邊的紅色「曾」字和加粗的黑色「曾」字與右邊的數字,在位置上是一一對應的。只有:

在《猛獁爺爺》中講到的公元前和公元元年的事情,對應著相應年份的「曾」字才會印刷成紅色;


在《猛獁爺爺》中講到的公元後的事情,對應著相應年份的「曾」字才會印刷成黑色加粗。



我們可以把每一個「曾」字理解為,猛獁爺爺每一世後代的故事。看著左側滿頁的「曾」字時,你就會發現,猛獁爺爺有很多後人,但他只講了其中一些人的故事。而有很多人的故事在歷史上似乎就像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似的,只有猛獁爺爺這個家人記得他們,其他人不知道他們的故事。



彩蛋4:

為什麼扉頁前一頁右邊的年份不是緊挨著的,而是「無規律」排列的?但左邊的「曾」字卻是緊挨著的?

嗯~其實這些年份不是「無規律」排列,而是大致遵循數軸中數字之間的位置關係。

這需要我們展開想像,把《猛獁爺爺》中的歷史看做一條長達19980年,以公元元年為原點的歷史數軸。(公元前有17960年,公元後有2020年,總共為19980年)

書中歷史故事對應的年份,只是這條長達近2萬年歷史數軸上的一些時間節點。根據數軸的規律可知,年份之間的空間距離=年份之間的時間跨度。

所以,這一頁年份之間的空間關係也是如此:

年份之間的空間距離近,代表年份之間的時間寬度短;


年份之間的空間距離遠,代表年份之間的時間跨度長。

你看~

17960、17940、17920這三個年份相隔20年,它們之間的距離一樣,而且20年在這近2萬年的歷史數軸上,只是短短的一瞬。因此,這三個年份之間的距離很近。而6120與3720之間的距離就很遠。因為這兩個年份之間相距了2380年。

左邊的「曾」字為什麼始終緊挨著排列?因為這代表猛獁爺爺的後代在這19980年中的每一個年份裡都生活過呀~

插畫師在扉頁前畫了滿滿一頁的「曾曾曾……」爺爺與年份可能是為了讓大家在翻開正文之前,就能感到即將翻開的《猛獁爺爺》中包涵著近2萬年的故事。



彩蛋5:

為什麼猛獁爺爺的歷史細節是虛構的,但是卻要標出年份?

雖然猛獁爺爺擔心講太多真實複雜的歷史細節,小朋友可能難以理解。但是當小朋友長大了,學到了更多的歷史知識,還記得猛獁爺爺講的故事時,你們就會可以發現猛獁爺爺講的歷史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年份與真正的歷史事件也是一一對應的!

我們可以從這些年份入手,尋找更多的相關信息。這50個歷史故事的年份就像50把揭秘歷史的鑰匙,當小朋友長大了,可以用這50把鑰匙去解鎖更豐富的歷史細節。希望你們長大之後,可不要忘了帶給你們這些寶藏的《猛獁爺爺》呀~

小提示:你知道《猛獁爺爺》103頁講的大革命(公元1789年)是什麼歷史事件嗎?

------------

關於巨石陣石塊長、寬、高的計算

計算原理是:根據站立狀態趴在臥倒石塊旁的男人身高,推算石塊厚度(厚度=寬,長、寬、高在圖中的位置見下圖)。再根據石塊厚度在圖片中與長度和高度的比例,推算長度和高度。


你仔細看,這幅圖右側中間,有一塊臥倒的長方形石塊。在石塊一側有一群人,另一側只有一個人。

我們以石塊只有一個人的那一側的人為參照,進行計算。

這個站著趴在石頭的人,石塊的厚度幾乎和他的腋下持平,因為我們能看到這個人的手臂是水平狀態搭在石塊上的,沒有向上傾斜,也沒有向下擺放。一個人從腋下到腳的高度,差不多等於一個人身高的三分之二。所以,我們用這個人的身高可以估算一下這塊石頭的厚度。



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資料顯示距今大約2-3萬年的尼安德特人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數據約為1.65-1.68米,這與當時歐洲人的平均身高相比差不多,或者稍高一點。另據英國牛津大學2017年的研究顯示,英國人在公元200-410年時變得更高,平均身高從167釐米上升到170釐米。

而《猛獁爺爺》中描述的巨石陣是公元前2280年的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時英國人的身高一定不到167釐米,但也不會太矮,大致在165釐米上下。我假設這個人身高為164釐米。他腋下到腳的高度約等於身高的2/3=164*0.66=109釐米左右,也就是大約為1米

我們仔細觀察圖片會發現,如果用這塊石頭的厚度與石頭高度比較,會發現:最長的邊長≈4倍石頭的厚度。所以,這塊石頭長大約是4米。(厚度與高度的大致比例關係見圖片)

那這塊石頭的另一個邊長呢?由於透視關係,我們看這塊臥倒的石頭會覺得,石頭厚度和寬度差不多。就像我們看下圖中的建築物,視覺上好像樓的長度與厚度差不多,但實際上樓的長度要大於樓的厚度。


我們可以根據這幅圖中後部的其他石塊,會發現:這些石頭的厚度約為石頭長度的1/2。所以我們可以推測,這塊石頭的長度約為2米。

我們現在根據石頭旁邊的男人身高推測出,巨石陣的石頭高度約為4米,長度約為2米,厚度約為1米。

相關焦點

  • 人類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猛獁爺爺告訴你答案
    相比拉丁美洲的歷史,人類的發展屬於更大的命題,也是孩子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從猿人到智人,從古代到現代,要講的實在太多,如何才能找到一個孩子喜歡的視角切入,即能讓興趣先行,又能給予足夠的知識做支撐,《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 《猛獁爺爺》是人類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所以我有了孩子以後,就暗下決心對我的孩子的歷史地理教育要趁早開始。我的思路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疫情形勢下,路可能不能走,但是書正好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和孩子一起讀。《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就是我給孩子找到的歷史讀物中的一本。
  • 猛獁爺爺:遵循爺爺講故事的法則,譜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
    猛獁是什麼馬?我問孩子知道猛獁是什麼嗎?他說知道,猛獁是一種動物,生活在森林裡的。你看他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他以為猛獁是一匹馬。在孩子的邏輯裡,馬是動物,動物就應該生活在森林裡。這就是孩子的可愛之處,雖然他們沒有接觸過此類物種,但是他們有他們知識層面對事物的理解。猛獁其實是冰河時期的一種長毛象,不過現在它已經不存在了。我想在《猛獁爺爺》這本書裡的猛獁應該是一個人類祖先的代名詞,在歷史久遠的遠古時代,他們經歷進化與發展,演變成現在的我們。他的子子孫孫,一代一代的繁衍,譜寫著人類的歷史。
  • 孩子也能看懂的兩萬年人類簡史?這也太厲害了
    如果說現在給孩子推薦一本書,能讓孩子在一小時內看懂兩萬年人類簡史,你一定會覺得不可能。但是真的有這樣一本書——《猛獁爺爺》,第一本用家族故事講述的2萬年「特殊世界史」。本書最大的亮點是以猛獁爺爺——我們的祖先的口吻,講述了從公元前 17920 年 至現今約兩萬年的人類簡史(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中世紀時期、近現代和當代)。
  • 《猛獁爺爺》:一本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教你如何替孩子選擇童書
    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餵養了世界上所有孩子的童年,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灰姑娘》《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的故事,這些來自德國的美麗精靈個個都深入人心。由此可見,德國人非常重視對兒童的啟蒙教育,也非常善於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教會孩子知識和品德。這一點,在我拿到這本最新的繪本《猛獁爺爺》時,又一次得到印證。
  • 多讀歷史孩子視野大不一樣!《猛獁爺爺》——寫給兒童的人類簡史
    古代的人會用微信發朋友圈嗎?……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給孩子講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歷史會不會太超前?孩子理解起來會不會太困難?曾經我也這麼想,但自從我看了一張照片後,固有的想法被徹底顛覆。 因此,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夠強大,而是我們成年人思維不開闊。既然扎克伯格能夠給不足一歲的寶寶看量子力學,我們為什麼不能給五六歲的孩子講講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猛獁爺爺》就是這麼一本書,它是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它告訴家長如何給孩子講述人類從一萬多年前走到今天的歷程。
  • 《猛獁爺爺》:穿越層層時光,在火光中洞見人類的發展歷程
    書中的「我」便是一位名叫猛獁爺爺的人類祖先,他坐在火堆前,用講睡前故事的語調,開始講述人類家族的史詩。雖然猛獁爺爺生活在遙遠的公元前一萬七千多年,但是你一旦打開了書頁,開始聆聽,便會覺得他近在眼前。開卷第一篇,我已經被猛獁爺爺夢幻般神奇的話語所吸引,回想兒時無數個在灶膛前燒火的瞬間,仿佛置身於溫暖跳動的火苗前,託腮傾聽猛獁爺爺的講述。
  • 看《猛獁爺爺》,了解這個世界,了解人與生活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上百頁的歷史科普繪本——《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不管是內容,還是深度,比起一般童書,它都要厚重得多,所以我一開始擔心孩子不愛看。好看呀,孩子邊翻邊說,當然他基本是在看書裡的配圖。 趁孩子玩的時候我也順手看起來,越看越覺得《猛獁爺爺》不簡單。
  • 《猛獁爺爺》——聽猛獁爺爺講爐邊故事
    嗯,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時間,但是我們卻在同一個空間——小朋友,你現在還不懂得什麼是時空,而我,這位猛獁爺爺,就是穿越時空而來的,我要講給你的,是歷史,是見聞,是經歷,當然,這也很有趣兒,因為那個時候和現在有不同,你可以找不同,你也可以看圖編故事……總而言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兒,它們可不都是像童話那麼美好,反正你現在也暖和和的,聽聽無妨……猛獁爺爺是從公元前17920
  • 跨越兩萬年的萌趣家族史:聽猛獁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
    比方說這一本《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就是一個老爺爺講述的,他和子孫後代跨越了兩萬年的長長的故事。猛獁爺爺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個生活在兩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這本書就是以他的口吻講述的,他的後輩們貫穿了整個人類史的經歷和故事。
  • 猛獁爺爺講人類簡史:你可以這樣給孩子說,人是從哪兒來的
    想要給孩子寫出一本人類的簡史,告訴他們人類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不妨來讀一讀《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在這本書中,作者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單精煉的順序,把人類進化和發展的歷史講給孩子聽。故事要從一萬多年前開始……就讓我們劃著時間的小船,看著坐在爐火旁的猛獁爺爺,開始故事之旅吧:1. 講故事的爺爺和聽故事的你,穿越時空的會面。
  • 10歲孩子愛不釋手的人類簡史書籍《猛獁爺爺》,有什麼特別之處?
    讀《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後文簡稱《猛獁爺爺》),這三個問題一直在腦海中盤旋。茫茫宇宙中,人類如何起源,又如何一步步穿越歷史長河跋涉至今,《猛獁爺爺》 用一百多頁的圖文為孩子們打開了人類進程的時光機。
  • 《猛獁爺爺》:回答孩子的靈魂拷問「我來自哪裡?會到哪裡去?」
    而這本書,就是以猛獁爺爺的口吻寫給孩子們的人類簡史。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在夜深人靜的夜晚,我們圍坐在猛獁爺爺的篝火旁,他溫情地為我們講述著:人類從公元年 ,是如何逐漸從原始社會,一步步進化到現在,而熊熊燃起的篝火似乎能讓我們看到人類社會演進過程的榮辱盛衰,聚散分合。
  • 《猛獁爺爺》:溫情幽默的歷史繪本,帶給孩子輕鬆有趣的閱讀體驗
    》通過溫情幽默的語言、清新優雅的手繪插畫,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別說孩子了,大人閱讀起來也會愛不釋手),講述了從公元前17920年至今,人類從追逐猛獁象到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漫長世界史。作為猛獁爺爺的子孫,我們都是歷史長河當中的參與者、創造者。《猛獁爺爺》講述的不僅僅只是歷史,背後傳達的更是生活之道、學習之道、相處之道。
  • 《猛獁爺爺》:溫情幽默的歷史繪本,帶給孩子輕鬆有趣的閱讀體驗
    讀書時,我最頭疼的學科之一便是歷史,社會發展下的歷史輪廓總是迷糊的,梳理不清楚哪個時代對應著什麼人物、什麼重要事件,僥倖的是偏科的我可以用其他學科成績來彌補。歷史學習的缺憾一直存於心中,前段時間收到朋友送的繪本《猛獁爺爺》在我一次次的閱讀中逐漸彌補了自己的遺憾。
  • 《猛獁爺爺》:一本有趣又有料的兒童繪本,帶你輕鬆了解人類歷史
    沒有網絡的夜晚他們如何打發時間……圖片來自《人類簡史》你很想好好把人類過去的歷史給寶貝講一講,但是講起來很抽象,太專業的表述孩子又聽不懂。這本出自迪特·博格和博爾德·默爾克-塔瑟爾之手的《猛獁爺爺》,用猛獁爺爺的口吻給孩子講述人類歷史,配以彩色插畫,把人類簡史用更輕鬆、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適合全家人一起閱讀和學習,感受歷史的迷人和偉大。01猛獁爺爺坐在火堆旁,一邊烤著火,一邊從公元前17920年開始將人類的故事娓娓道來。
  • 《猛獁爺爺》:一本有趣又有料的兒童繪本,帶你輕鬆了解人類歷史
    你很想好好把人類過去的歷史給寶貝講一講,但是講起來很抽象,太專業的表述孩子又聽不懂。這本出自迪特·博格和博爾德·默爾克-塔瑟爾之手的《猛獁爺爺》,用猛獁爺爺的口吻給孩子講述人類歷史,配以彩色插畫,把人類簡史用更輕鬆、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適合全家人一起閱讀和學習,感受歷史的迷人和偉大。
  • 《猛獁爺爺》裡暗藏的啟蒙思維:「懸念」式閱讀勝過死記硬背
    人們通常把進化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猿人、古人、新人。《猛獁爺爺》這本書從「古人」到「新人」這一階段的人類簡史。我想書裡的「猛獁爺爺」只是個代稱,他可能是一個非常善於講故事的人,他還可能就是「火種」。《猛獁爺爺》這本書以「猛獁爺爺」的口吻講述了講述了從公元前 17920 年 至現今約兩萬多年的人類簡史。
  • 獲得啟發,學會思考,孩子從《猛獁爺爺》中學到的可不止這些
    《猛獁爺爺—— 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是一本專門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書,用孩子的祖先爺爺猛獁的口吻,講述從公元前 17920 年至現今約兩萬年的人類發展故事。人類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人類,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很勤奮,猛獁爺爺說:「這可不是偶然,從孩子時候起,他就開始這樣了——如果他想做成什麼,學會什麼,他就會從早到晚不遺餘力地練習。」
  • 快來聽,《猛獁爺爺》給我們講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的人的故事
    前兩天又一起看十萬個為什麼,其中有一頁講小寶寶是怎麼來到的,孩子的問題隨之而來:媽媽,小寶寶是這樣來的,那媽媽是怎麼來的呢?艾佳:媽媽是媽媽的媽媽生出來的呀,媽媽小時候也是小寶寶呢,後來長大了就成了媽媽了。孩子:那媽媽的媽媽也是這樣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