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通過可視化設計將單調的文字和海量數據變得豐富多彩的信息呈現方式受到大眾的追捧和熱愛。國內媒體也紛紛成立數據新聞欄目,人民網於2013年成立數據新聞團隊,組建「圖解新聞」欄目。本文以人民網的「圖解新聞」的數據新聞為研究對象,對2017-2018年100條數據新聞進行研究。在生產內容、生產方式和可視化設計方面發現人民網數據新聞作品偏重國內新聞報導、數據來源豐富、注重視覺裝飾和主打靜態式信息圖等特點,同時也發現了數據新聞的用戶體驗度不佳、交互性不足和作品同質性強等問題。
【關鍵字】數據新聞;人民網;內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大數據時代中的人們告別了過去稀薄的信息,走向豐富的資源。但同時,與此相伴的是大數據價值密度較低的特性。「海量信息變得越來越冗雜和泛濫,能夠從瑣碎冗雜的非結構化數據中發現、整合和分析有價值的信息,挖掘和傳遞其中的深度價值,變成了媒體提供信息服務的首要任務。」[[1] 周冉冉. 大數據時代門戶網站數據新聞可視化探究[D]. 山東師範大學, 2015.][[1]這為數據新聞的誕生提供了契機。現今國內很多門戶新聞網站相繼開設了數據新聞的板塊,如網易「數讀」、搜狐「數字頻道」還有人民網的「圖解新聞」等。本文為了解當前人民網發展數據新聞生產內容、生產方式、可視化設計和的現狀,對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2017—2018年的一百個數據新聞案例進行研究。
二、文獻探討
數據新聞的探索起源於歐洲,「英國的《衛報》是迄今較早成立數據新聞團隊的媒體,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數據新聞實踐領跑者。」[ 劉義昆.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現狀、影響與反思[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36(11):103-106.][與此同時國外機構也開始涉足數據新聞這個領域,並且取得一定的成果——《數據新聞手冊》,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對數據新聞領域進行研究的著作。國內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直到2013年才有部分的文獻出現,「2013 年數據概念由「小數據」轉向「大數據」,之後帶動國內學者對於大數據與新聞業的研究熱潮」。[[3] 高雪峰. 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華網數據新聞及其可視化研究[D]. 浙江工業大學, 2017.][[3]目前經過知網文獻檢索可知,研究國內新聞網站數據新聞的論文篇目共有61篇,而以數據新聞為研究主題的文獻共有1748篇。
劉傑(2013)在《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中提出:「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可以將不同地域的數據進行意義關聯,通過一定的邏輯分析處理,對事物的發展趨勢做出一定預測 ,從而達到時空的動靜合一。」[[4] 劉傑. 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 科技傳播, 2013(16):39-39.][[4]表明了數據新聞內容具有互動性、接近性和預測性的特點。
王秀麗和王天定(2014)以2014「數據新聞獎」作品為例,研討和分析獲獎的數據新聞作品的可視化設計特點時提出「在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文本信息視覺化的要求不高,而數據新聞則將視覺展現方式視為生命。適當的視覺設計不僅能夠幫助受眾理解新聞,甚至能夠決定新聞傳播的成敗。」[[5] 王秀麗, 王天定. 數據新聞可視化設計的反思與創新路徑——以2014「數據新聞獎」作品為例 [J]. 新聞界, 2015, 09): 55-60.][[5]的觀點以強調可視化設計對數據新聞的重要性。
沈甜(2015)在研究數據新聞在我國新媒體平臺的實踐與發展過程中認為:「一篇數據新聞的製作動機有兩種,第一種是先產生問題,然後根據問題通過各種渠道來挖掘解決問題的數據,第二種是先有數據,從數據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6] 沈甜. 「數據新聞」在我國新媒體平臺的實踐與發展現狀探究----以網易. 「數讀」和騰訊「新聞百科」為例[D]. 蘭州大學 2016][[6]
目前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大多採用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新聞網站發展數據新聞進行探究,具體表現在多從某個特定角度或者方向來研究數據新聞。雖然也有人對新聞網站數據新聞實踐和經驗進行探索和總結,如沈甜(2015)對網易「數讀」和騰訊的「新聞百科」的對比研究探索新聞網站發展數據新聞現狀,但是並未詳細探討對數據新聞生產方式,對數據新聞的整體研究尚有不足。
三、研究方法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傳播信息內容進行系統、客觀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7] 鄒菲. 內容分析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 武漢大學, 2004.][[7]運用該研究方法通過對人民網新聞作品抽取的適當的樣本進行研究以推導出人民網數據新聞傳播內容、生產流程和可視化設計特點,是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結合。
(二)樣本描述
從2013年人民網設立「圖解新聞」以來已經生產一千多篇數據新聞作品,為了解人民網數據新聞最新的發展現狀和進行準確的量化分析,選取2017年到2018年以前的一百篇數據新聞作為研究的樣本。在2018年8月17日以前發布的數據新聞中,每隔兩日選取一篇數據新聞作為分析樣本。
將每一篇的新聞報導作為母體進行分析,以探知人民網的數據新聞傳播的內容、生產流程和可視化的特點。
(三)類目建構單位
在對所收集到的樣本進行類目建構方面,根據研究的問題主要將內容分析的類目分為:生產內容、生產方式和可視化設計三大部分。以下是對這三個部分作詳細的說明和解釋。
1.生產內容
(1),描述性文字數量統計:將每篇的新聞作品的敘述新聞的文字進行統計,包含圖片中鑲嵌的文字。將文字量分別以小於500字、500—800字和大於800字三個分段。
(2)選題題材和範圍
根據選取的一百個樣本的內容,將新聞選題分類成常見的七個部分:時政、社會、民生、環境、教育、軍事和科技,然後統計每類新聞的篇目。選題範圍主要限定在國內和國際兩大部分,可以體現人民網數據新聞的全球化視野。
(3)數據來源
為了了解人民網數據新聞中的數據資源的來源,依據人民網數據新聞提供的來源信息分類成:政府、傳統媒體、人民網和人民日報、高校科研和企業等五種數據資料來源。
2.生產方式
數據新聞的生產方式從框架和內容的建構分類成框架製作方式和新聞的敘事方式,共同體現人民網數據新聞的生產新聞的外在和內在的邏輯。
(1)製作方式
依據製作的動機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選題確定所要收集的數據資料然後製作成文本信息再可視化形成新聞作品,這類新聞注重數字表達,以數據作為話題吸引受眾例如:《中央點名掛牌18個電信詐騙重點地區,5個已摘牌》;另一類是掌握的數據資源豐富,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和挖掘吸引受眾的話題,數據作為工具而話題作為引導讀者閱讀新聞的線索例如《大數據告訴你,「十一」長假旅遊如何不扎堆》這類數據新聞。
(2)敘事方式
敘事方式主要體現於:第一種根據數據資料陳述發布客觀事實,重在展示事物的現狀或者社會當前面貌如《誰是北京霧霾元兇?燃煤已經排除嫌疑了》,而第二種是利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來預測未來的趨勢以提供建議和指南,例如《出發前必看!暑期旅遊安全寶典》這類新聞。
3.可視化設計
(1)視覺元素
參考沈甜(2016)在研究國內數據新聞視覺表現方式提出的分類,筆者將圖解、插畫圖標、視覺裝飾、攝影作品和動畫效果作為研究的視覺元素。圖解指的是利用圖片來解釋事件的發生過程,例如《圖解:幼兒車內悶死慘劇頻發,別再大意了!》這篇新聞用圖片解釋有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幼兒死亡;插畫圖標指的是利用一些具有高度凝練信息的具有標誌性的圖形符號如《圖解:大數據告訴你「95後」熬夜看世界盃愛看啥?》這篇數據新聞利用國家的圖標對世界盃進行圖解;視覺裝飾指的是利用線條和色彩來改變信息外觀使得信息和界面融為一體;攝影作品是對現實生活採集的圖片;和動畫效果體現在給靜態圖片加上幀數的動態圖片。
(2)信息圖運用
信息圖體現了網站對數據的整合和表現能力,也是數據新聞可視化設計過程中運用最廣泛的視覺表現工具。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主要使用的信息圖:傳統信息圖(條形圖、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和高級信息圖(詞雲、氣泡圖)。筆者為了研究人民網運用信息圖的能力將其分類:未使用信息圖、使用傳統信息圖以及使用高級信息圖。
(3)互動設計
數據新聞的互動設計主要體現在其可視化界面的設計,其中使用靜態信息圖表、動態信息圖表還是交互式信息圖表都現數據新聞與受眾不同的交互程度。
四、研究結果
(一)數據新聞作品文字量較多
在統計的樣本中,文字量小於500的佔比43%,文字在500—800之間的佔比15%而大於800的佔比42%。雖然500字以內的新聞佔比較大但是大於800字的數據新聞也佔了很大比例。在圖4- 1體現了傳統媒體製作數據新聞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習慣用文字表達而非數字。
(二)選題以國內時政類新聞為主
由統計情況圖4- 2來看,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報導的國際新聞僅僅佔3%,而國內新聞佔了97%。說明「圖解新聞」報導重心在國內,國內國際新聞報導比例失衡。並且從圖來看,新聞題材中時政類佔比62%,社會類佔比10%,民生類佔比18%,而環境、教育、軍事和科技數據新聞作品共只佔10%。
這體現了人民網作為主流媒體的特點,以報導國內事件為主。同時人民網也「圖解新聞」缺少經濟、體育和法律等熱門話題的數據新聞報導。
(三)數據來源豐富多樣
由研究結果可知,在新聞作品中數據資料來源有:政府、其他傳統媒體、人民網和人民日報、高校科研和企業,分別佔比:31%、43%、67%、1%、2%。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數據資料來源以政府、其他傳統媒體和人民網為主,數據資料豐富且具有權威性。在圖4- 3中可以表現人民網的一篇數據新聞運用兩個數據源及以上的新聞作品佔比58%,表明人民網應用數據資料源的能力和保證數據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但是在一百案例中只有2%的數據是由企業如QQ指數提供的,人民網「圖解新聞」與社交平臺和的合作不夠深入。
(四)發布數據為主 數據預測為輔
從統計結果可知:人民網「圖解新聞」預測類生活指南和科普文章佔比只有11%,而著重在發布數據的新聞佔比89%。人民網著重數據的發布的數據新聞數量多,而從數據中提煉的信息來預測未來趨勢的數據新聞篇目極少,數據的可預測性價值難以體現。
「數據新聞是建立在掌握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生成的新聞作品,通過對相關數據關係的分析,可以做到對新聞事件發展的態勢做出預測,從而為讀者提供建議和指導」。[[8] 黃洪珍, 黃茂春. 用數據新聞講好新聞故事——基於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的實證研究 [J]. 新聞戰線, 2017, 20): 16-9.][[8]對於數據新聞作品來說,數據的可預測性是傳統新聞所缺失的優點,所以數據新聞數據挖掘和分析變得極其重要。
圖4- 4統計的結果可知,以話題引導和展示數據的數據新聞佔比81%而以數據為引導和分析整合數據的新聞作品只有19%。人民網圖解新聞的製作動機大多是用話題來引導受眾閱讀新聞,其優點是可以吸引受眾快速點擊閱讀,但缺點是對數據挖掘不深,難以體現數據的深度價值。
(五)注重視覺圖標裝飾
由圖4- 5可知,在五種視覺元素中視覺裝飾、圖標、圖解、攝影作品和動畫的佔比分別是25%、31%、10%、19%和3%。可知人民網「圖解新聞」在可視化設計中注重對新聞界面修飾,以線條、色彩和圖標進行美化,使得新聞作品變得豐富多彩。由於網頁界面製作動畫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和專業的技術,在人民網「圖解新聞」的一百篇新聞作品中僅有三篇製作了動畫效果。
但應該注意,「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裝飾性這個附屬地位,要知道設計成就新聞本身,設計是真正的主體。」[5]
(六)信息圖表少 傳統圖表佔比大
信息圖表的功能在於將冗雜的信息提煉出主題並且使得信息簡單易懂。「信息圖表大致分成:關係圖、流程圖、地圖(熱力圖)、時間軸、氣泡圖、柱狀圖、餅圖以及散點圖等。」[[9] 周善. 數據新聞:網站專業生產內容(PGC)的可循之途——四大門戶網站的數據新聞實踐 [J]. 編輯之友, 2014, 08): 70-3+86.][[9]
圖4- 6發現80%的數據新聞都沒有使用信息圖,有15%的新聞使用傳統的信息圖表包括表格條形圖、柱狀圖、折線圖和餅狀圖,僅有5%的新聞使用了高級的信息圖如氣泡圖、詞雲和數據地圖。絕大數的數據新聞報導中只是簡單地製作表格將數據羅列出來,沒有經過分析和整理。
(七)主打靜態可視化呈現方式
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體現在:數據承載的新聞深度價值和交互式的可視化設計方式。「數據新聞本質上是信息,其可視化呈現自然也能較好地傳遞數據新聞的內容,簡單易懂的可視化方式讓受眾接受新聞的內容,從而達到提升傳播效果的作用。」[[10] 任瑞娟, 白貴. 數據新聞的理論與實踐:模式、發現與思考[J]. 科技傳播, 2014(20):65-72.][[10]
圖4- 7顯示有22%使用了靜態的信息圖數據新聞,3%的新聞使用動態信息圖和交互式圖表。大多是靜態的信息圖表,動態式、交互式的新聞作品較少。
通過分析與觀察數據新聞案例,人民網運用的可視化信息圖多為敘述性的信息圖表,可以詳細闡述新聞,使受眾全面掌握信息全貌。但是這類圖表過於單一,且與受眾的互動性不強。時間關係性圖表、空間關係性圖表、推導性圖表和關聯性圖表這一類對數據整合性較高具有很強邏輯性的圖表很少。
五、討論
(一)用戶體驗度較差
總體上來說人民網數據新聞給受眾的用戶體驗度不佳的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字冗雜,給讀者造成認知負擔,二是注重視覺裝飾而不是內容設計。
可視化數據新聞報導旨在簡潔信息和引導思考,文字益少不宜多。一般新聞稿最佳字數在800左右,數據新聞應該更加簡潔明了。但在研究人民網「圖解新聞」數據新聞的案例中,42%的新聞字數都超過了800,加上缺少圖表等簡化信息過渡,容易給用戶閱讀新聞帶來認知壓力和負擔。例如人民網「圖解新聞」於2018年8月8日發布的《盤點7月最「火」謠言 一圖為您明辨真假》這篇新聞雖然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現,但是圖片上附有大量文字,總字數超過一千。這篇數據新聞對七月的十二篇「假新聞」進行了一個簡介,全篇以大量文字和圖片為主以數據為輔,其中也沒有凸顯數據之間的聯繫的深度價值。
「圖解新聞」中的數據新聞對信息的提煉能力不足和缺乏數據深度價值體現使得用戶體驗度較差。當前媒體環境發生變化,這是一個注重用戶體驗的時代,龐大的用戶才是媒體生存的源動力。「數據新聞可視化設計應該更加貼近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特徵,符合用戶的閱讀體驗和習慣。設計者應該以用戶為中心,注重用戶體驗,既要具有大數據思維又要有用戶至上的觀念。」[[11] 覃愛媚. 國內數據新聞可視化實踐和發展趨勢——以財新網「數字說」為例[J]. 青年記者, 2014(35):90-91.][[11]
(二)交互性不足
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體現在:數據承載的交互式的可視化設計方式和數據深度價值。從目前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來看,數據新聞大多是靜態的信息圖表,交互式的新聞作品較少。少量的交互式作品只是數據的簡單呈現,沒有豐富的視覺化設計,也沒有數據的對比分析和解讀等如《政府的2017年的「每日工單」》,缺少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只是更新了數據發布形式。加之人民網很少利用社交平臺挖掘數據,其作品與網絡的粘度不足致使新聞難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社交網絡媒體反應比傳統媒體更迅速,信息更為豐富,能反映更多人的態度,也能獲取更多受眾的反饋。門戶網站與社交網絡媒體合作,是增強傳播效果和提高影響力的制勝法寶。」[1]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通過內容和形式交互的數據新聞可以深入理解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也促進了用戶之間的探討和交流,使得可視化數據在反饋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三)作品同質化趨勢嚴重
目前人民網數據新聞選題題材局限在部分類別、以傳統信息圖視覺設計為主和敘事方式單一的現狀致使其新聞與其他商業網站數據新聞在內容和形式方面趨同。雖然網頁設置豐富的新聞欄目,但是百科、人物、數字方面的新聞在2018年已經沒有更新過,數據新聞內容和形式趨同種類。
數據可視化設計著重在傳統圖表,可視化呈現難以推陳出新,用戶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人民網雖然有獲取海量數據的能力,但是自己整合分析的數據較少,大多都是從網際網路平臺直接挑選有效數據來製作數據新聞,這其實也限制了人民網製作數據新聞的思維和展開敘述新聞的能力,也致使新聞作品敘事角度和其他網站數據新聞相似。在「圖解新聞」欄目中結合熱點話題的具有深度價值的可視化數據新聞鳳毛麟角。
六、結語
「數據新聞領域的實踐和探索給了人們不一樣的方式和視角去閱讀和體驗新聞,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已經拉開了「傳媒+智能」時代的序幕,必將給新聞傳媒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開啟新聞傳媒行業的新篇章。」[[12] 高雪峰. 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華網數據新聞及其可視化研究[D]. 浙江工業大學, 2017.][[12]人民網在數據新聞中的發展將對傳統媒體的開闢新的道路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人民網「圖解新聞」2017年到2018年的一百個案例,對人民網數據新聞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並對研究對象的內容其進行類目建構,總結其數據新聞生產內容、生產過程和可視化的特點。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人民網「圖解新聞」具有數據來源豐富、視覺裝飾多樣等優勢但是在用戶體驗、交互性和作品獨特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如何用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來建立自身品牌和形成巨大的影響力成為當前人民網發展數據新聞有突破性發展的關鍵點。
(責編:尹崢、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