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已經出現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仍然令大眾感到困惑和難以理解。在兒童美術教育一線教學實踐中,我們也不難找到類似抽象藝術的兒童繪畫作品。那麼,到底什麼是抽象藝術呢?
要理解抽象藝術,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幅抽象作品,而是要站在藝術史發展的角度,結合它出現的前因後果來理解。在藝術史的體系中,抽象藝術主要指20世紀出現的一種廣泛的藝術思潮,不是像「印象派」「野獸派」那樣特指某一個具體的組織或派別。作為多元的西方藝術的一個方面,抽象藝術是與具象藝術相對而言的,指「不構成具體物象聯想的藝術」。雖然說抽象藝術出現於20世紀,但是早在19世紀下半葉,許多藝術流派在對藝術語言和形式的探索上就已經出現了抽象的傾向。
抽象藝術真正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康定斯基和蒙德裡安被公認為是當時的兩位抽象繪畫的大師。俄國的康定斯基在20世紀初創作了最早一批抽象繪畫作品,同時,作為抽象藝術理論的奠基人,他在著作《論藝術的精神》和《點、線、面》中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藝術觀點。他明確地指出:「畫家是創造者,已經不把模仿自然現象當作自己的目的,他思考並且應該追求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康定斯基從音樂中感悟到抽象的價值,並且參考音樂的結構、韻律、節奏等,希望在繪畫中用抽象的形式——幾何形狀和色彩來表現形式與色彩的結構、韻律等美感。他曾說:「色彩是琴鍵,眼睛是音槌,心靈是帶弦的琴,藝術家是彈琴的手,按著不同的琴鍵來引起心靈的震顫。」同時,他希望通過視覺的方式把繪畫轉變為可以獲得聽覺享受的藝術,讓觀看者「聆聽」繪畫。
另一位抽象藝術的繪畫大師是荷蘭的蒙德裡安。他希望藝術成為「純粹的精神表現」的載體。在他的繪畫中,對形式的應用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反覆推敲的。蒙德裡安在平面上通過橫線和豎線的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的形式,並在其中安排「最原始」「最純粹」「最基本」 的紅、黃、藍三種原色,要「在繪畫中建立一個純淨而平衡的世界」。因為畫作的特點非常突出,他的作品對於大眾來說是非常好識別的。蒙德裡安的繪畫受到哲學和數學的影響,他希望藝術擺脫「混亂的現實世界」的束縛,遵循某種規律、秩序和永恆性。當然,他的作品並不是完全與現實世界無關,比如蒙德裡安在紐約生活期間創作的代表作《百老匯爵士樂》,就反映出現代大都市的繁華與活力。很多大小色塊組成的結構和彩色的斷續線表現出爵士樂的節奏,給人帶來生機勃勃的感覺。
康定斯基和蒙德裡安的作品,分別代表了抽象藝術的兩大類:熱抽象和冷抽象。熱抽象注重對情感的表現,比較直觀、感性、抒情;而冷抽象則注重形式的創造,比較客觀、冷靜、理性。當然,這種「熱」和「冷」 是相對而言的,還有些作品介於兩者之間。
抽象藝術對中國藝術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被稱為「留法三劍客」的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都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融合了抽象繪畫的元素與中國傳統藝術,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冠中曾提出「抽象美」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引起美術界的廣泛討論,是中國美術界思想解放的推動者之一。當然,有說法認為,抽象其實是藝術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比如對物象的提煉、對形式的探索、對直覺的反映,往往是藝術作品中很常見的。更有學者對中國書法、繪畫中的抽象性進行研究,或是探討建築、音樂、詩歌的抽象,這些都跳出了西方藝術史體系,是對更廣泛意義上的抽象藝術的探討。
如果了解了抽象藝術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了解了它的追求和局限,我們就更容易欣賞抽象繪畫了。重要的不是「看懂」畫的是什麼,而在於如何感受。單純地欣賞一幅畫的形式、構圖與色彩,感受筆觸的運動、色彩的軌跡、形式的組合,也會讓人產生聯想、引發共鳴、獲得愉悅。但是,這樣的感受力是需要培養的。同時,如果我們能夠獲知這些作品創作的時間和產生的背景,會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它們。在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館的藝術教育活動中,指導老師會讓參與的少年兒童描述抽象繪畫帶給他們的感受,進行通感的啟發;在一些西方幼兒園的美術課上,教師會用詞語描述一種感覺,讓小朋友們選擇對應的形狀,或播放一段樂曲,讓他們根據音樂作畫······這些都是培養藝術感受力的方式。
兒童塗鴉在表面上也具有類似抽象藝術的特徵,更多地是反映出兒童表達的隨性和自由、稚拙的情感,是手眼嘗試配合的快樂遊戲。兒童塗鴉是藝術啟蒙的重要階段,當然,也不要因為形式與抽象藝術的相似,就過分誇大它的價值。
內容選自《幼兒美術》2020年5期
《藝術中的故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