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丨李燦院士:發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從根本實現碳減排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能源報

文丨本報記者 朱妍

「要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實現對煤炭等化石資源的逐步替代,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途徑、不二之選。近期徵求意見的《能源法》,將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對其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符合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國情的正確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低碳轉型,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反覆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作用。

為何如此重視?李燦表示,首先是減排汙染物和二氧化碳的迫切需要。「有統計表明,去年是有記錄116年以來,全球氣候最乾燥、極端天氣頻發最多的一年,氣候變化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焦點。由於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我國這樣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更應加倍重視可再生能源、加大減排力度。」

其次,出於對能源資源優化利用的現實需求。「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體系中佔據主導。但從煤炭資源總量和人均佔有量來看,我國僅僅是相對富煤,人均佔有量排在世界後面,化石能源日漸枯竭是不爭的事實。」李燦稱,化石能源本身不是原罪,簡單一燒了之卻帶來諸多問題。一方面,煤的燃燒過程產生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氣汙染物,更嚴重的是排放巨量的二氧化碳,對氣候環境直接造成危害;另一方面,煤炭等化石能源是寶貴的原料資源,由煤炭可製備許多重要的化學品及材料。

「過去由於我國能源資源短缺,煤更多用於燃燒發電。如今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若繼續直接把煤燒掉,相當於把寶貴的原料資源燒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去,十分可惜。為實現煤炭資源高效優化利用,少發電、多轉化,把煤作為原料來用是更為合理的路徑。相應的,就需要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燃煤發電。」李燦稱。

第三,隨著技術提升、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利用在經濟上更加可行。李燦舉例,從發電來看,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接近甚至低於火電成本,未來隨著技術不斷創新,其成本甚至將遠低於火電成本。「我不是強調立刻完全切斷化石能源,而是逐步實現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優化互補,努力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第四,在能源轉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因為目前包括太陽能在內的絕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都用於發電,而能源需求的另一個重要難題是需要可儲存、可運輸的液體燃料。故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化學燃料是一個巨大而緊迫的挑戰,這個過程也可稱之為「人工光合成」太陽燃料,即由可再生能源轉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燃料可泛稱為太陽燃料。

李燦告訴記者,由其團隊研發並實施的國內首個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工程項目已在蘭州新區成功開車,這也是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直接資用太陽能的太陽燃料合成工業化示範工程,這個項目的核心技術就是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分解水制氫,氫氣再與二氧化碳反應合成甲醇燃料,即可用於替代車用汽、柴油。「目前由於我國相對富煤,煤制甲醇具備成本優勢。但在解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同時,卻無法解決煤制甲醇過程必然產生的碳排放問題。因此,利用太陽燃料是真正可持續的低碳甚至零碳發展的路徑。」

李燦進一步表示,對於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少人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低效率、高成本等傳統觀念。實際上,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逐年降低和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快速進步,其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制氫成本顯著降低。「過去,電解水裝置效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相當於接近一半的電能被浪費,只有一半多一點的電轉化為氫。就蘭州新區項目而言,所發展的規模化電解水制氫技術的能量轉化效率可提高15-20%以上,達到目前國際上綜合技術指標最高水平。在此基礎上,電解水制氫的成本顯著下降。現在可接近天然氣制氫成本,若採用棄光、棄風、棄水的電能,制氫成本可以接近煤制氫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制氫過程的零碳排放。」

「之所以不提倡煤制氫,是出於煤炭資源的優化利用和二氧化碳減排兩個方面的考慮。」李燦認為,一窩蜂上馬煤制氫的行為並不理智,也不是未來正確的方向。現階段,氫能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需要少量化石能源制氫的催生與帶動。「發展氫能的初衷在於減排汙染物和二氧化碳,氫燃料電池本身是一項清潔技術。但從煤制氫生產、儲運、利用的全過程來看,並沒有減少碳排放,只是將碳排放由全過程的末端轉移到前端。從發展氫燃料電池車的初心看,最終還是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

李燦透露,在規模化合成太陽燃料的基礎上,目前還在嘗試推進可再生能源與煤化工結合,發展「零碳排放的煤化工」。「煤可以制油、制氣、制甲醇等等。但在生產過程中,煤的碳原子利用率其實很低,其中只有1/3-1/2的煤碳原子轉化為產品,另外2/3-1/2-的煤碳原子燒成二氧化碳排出去了。比如煤制甲醇,需要2-3個碳原子,而甲醇本身只需要煤炭提供1個碳原子,其餘的碳原子被轉化為二氧化碳白白浪費了,碳原子利用的經濟效率不到50%。「零碳排放的煤化工」就是要實現化石資源優化利用,為綠色生產提供一套新思路。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零碳排放制氫,與煤化工過程結合,把所有的煤碳原子都經濟地轉化為產品,而不是以二氧化碳排放,這樣可以大幅節約煤炭資源,為子孫後代保留下寶貴的化石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很多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分布於西部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及其轉化技術可形成新興產業,為西部地區帶來就業機會,為上下遊關聯產業帶來新的機遇。發展新能源可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增加造血功能,有望助力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基礎。」李燦表示。

相關焦點

  • 李燦院士:清潔能源產業化呼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李燦院士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林露)「太陽燃料合成,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和水,生產出清潔可再生的甲醇等液體燃料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消費國,2018年消費量4.8億噸油當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23%。利用新能源規模化低成本電解水制氫,將是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然而,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伴隨制氫會排放大量CO2,這類氫氣也被稱為「黑氫」。
  • 「兩會聲音」曹仁賢: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我國最安全、最環保的能源
    一個月後,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了能源安全,足見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安全保證的風向標,說明政府將在能源結構調整、能源安全與長期可持續發展方面提供強大的動力。而發展新能源應成為能源安全戰略的重中之重。
  • 新華財經|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加快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表示,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要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的重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吳吟指出,要儘可能少用碳基能源,提升碳基能源利用效率,發展相對減碳的路徑利用,研發碳捕集利用路徑。
  • 施正榮:全球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這個願景可以有
    施正榮進一步認為,在國家「碳中和」戰略目標下,城市要大力推進「+光伏」,而非「光伏+」,從而實現各行各業與人民生活與光伏融合發展。「展望未來,我的個人暢想和願望是,將光伏、風能作為一次能源,通過『綠氫』和燃料電池,以及全球電網互聯兩條路,實現全球100%可再生能源,進而達成『碳中和』目標。」施正榮說。
  • 「兩會聲音」李金波代表:將空氣熱能納入到可再生能源範圍
    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提交了提交五份書面建議,分別涉及工業網際網路、應對重大公共危機、可再生能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環保節能產品採購等熱點問題。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李金波建議,加快5G建設,為企業、設備、人員的快速高效連接提供高速通道;加快企業自動化及協作機器人發展速度;加速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平臺生態;加強數位化端對端建設,以數據鏈帶動價值鏈提升;深化基礎算法及運算能力建設,夯實新基建基礎。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未來能源系統依靠誰?
    我們需要以中國能源結構為基礎,開展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利用,防止不切實際的能源轉型對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造成的傷害,同時應該倡導能源體系打破「圍牆」,強調融合與包容導向。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對《能源評論》表示,雖然我國的碳中和目標挑戰很大,但一定能實現。
  • 智庫論壇 | 「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是體制改革與機制...
    所謂「碳中和」, 是指通過碳減排、碳封存和碳抵消平衡整體經濟排放量,從而實現淨零碳排放。其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效顯著,為碳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進一步快速增長,抑制可再生能源「碳減排」效應的釋放。
  • 李燦院士、張濤院士、李亞棟院士三大院士組2020年研究工作總結
    研究重點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水能)進行光催化,光電催化和電催化水分解和CO2還原。李燦院士已發表800多篇論文,約32,000次引用,約80項授權專利以及在國際會議上超過100次主題報告。在他的指導下,超過150名研究生獲得了博士學位。
  • 疫情後世界再次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更具備了加快發展優勢
    當前至21世紀中葉,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至少還有10多億噸標準煤的增長空間。要在能源需求增長中實現去煤化轉型,是我國今後能源領域的長期任務。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的現實國情,使得我國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非常不易,需要付出比其他國家更為艱辛的努力。綜合目前國內能源結構現狀及能源低碳發展需求判斷,現階段加快推進煤改氣對於碳排放達峰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 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
    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不斷加速。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發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可再生能源產業逆勢增長  在《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能源需求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根據報告,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下降5%,其中石油需求將下降8%,煤炭使用量將下降7%,但可再生能源行業持續增長,有望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發電方式。
  • 發展可再生能源 迫在眉睫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4日社論:最新證據表明,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率變得越來越難。因此,中國不斷加快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步伐,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同時也可以實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承諾。
  • 印度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難料
    在此情況下,印度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甚至有分析稱,印度無法實現「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量達225吉瓦」的目標。  太陽能發電成主要驅動力  根據印度財政部的計劃,2020年擬為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撥款30億美元,同比增加8.1億美元,增速達10.62%。在所有可再生能源項目類型中,太陽能發電項目是最受青睞的。
  • 2020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在昆明召開
    大會以「綠色能源·創新引領」為主題,7位院士以及全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圍繞以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地熱能為代表的綠色能源、電力、儲能、氫能、清潔能源併網消納,對「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進行研判探討、政策解讀,交流前沿技術創新發展趨勢。
  • 2019年德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超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在實際供給到用戶的淨髮電量中的份額,從2018年的40.6%增加到46%,首次超過化石燃料(40%)。 2019年,德國風力發電量約為127TWh,比2018年增長15.7%,首次成為德國最強勁的能源來源。截至2019年10月,德國陸上風電裝機容量為53.1GW,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7.6GW。
  • 張俐娜院士:七十二歲解決可再生能源領域世界難題
    此時,她已經46歲,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開始了關於可再生資源天然高分子新領域的研究。學校能夠提供給張俐娜的科研條件相當有限,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個實驗臺,甚至試管和燒瓶等實驗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買。  她克服一切困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質資源,通過「綠色」技術製造對環境友好的新材料上。
  •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陳凌瑤 2020-07-24 23:27
  • 繼新能源車之後,可再生能源已達成全球共識,光伏未來潛力巨大!
    其實新能源車概念的興起歸根結底來源於減輕碳排放,合理利用綠色能源的理念。因此,可再生能源開始為各國政府關注的又一個焦點。如果說新能源車只是人們消費的一個分支,那麼可再生能源便是關乎到人們未來低碳生活的轉折點,其意義遠超於新能源車。
  • 2020年全國兩會能源輿情報告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氣、電力產供銷體系,提升能源儲備能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現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
  • 哥斯大黎加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
    &nbsp&nbsp&nbsp&nbsp哥斯大黎加國家能源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2020年哥斯大黎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國發電總量的比例達到99.78%,化石燃料發電量創1986年以來最低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