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集體和社會的潛意識
我們都知道個人有潛意識,那在集體和社會中有沒有潛意識呢?什麼又是集體和社會的潛意識呢?今天我們聊一聊心理學上的集體潛意識和社會潛意識。我們聊集體潛意識就得了解集體潛意識它的對應的集體意識是什麼,什麼是集體意識呢?
-
中醫心理學之儒家哲學思想的心理學意義
「天地之性以人為貴」的哲學思想,反映了春秋時期儒家思想注重發現人性的價值和意義,以此帶動人性的解放,這在當時所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變革中,具有現實意義。在儒家思想中除了孔子在《孝經》中提出「天地之性以人為貴」,還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都提出了相同的哲學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儒家曾子、子思的門人。
-
一本集結了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的書是怎樣的?
第三部分比較輕鬆,而且我以為思考的密度和品質勝過《人類簡史》。2.哲學作為一本哲學書,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差一點就揭開了自我意識的神秘面紗,十分令人激動。我是一字一句地反反覆覆地讀下來的,深感值得。以往總感覺哲學這門學問已經沒有新的事物可從它悠久的身軀內部誕生的了;隨著自然科學在生命科學,尤其是遺傳、認知科學、腦科學、智慧現象、意識現象、心理學、生物的社會屬性等方面的鋪展和深入,人類積累的人文知識必將進行一次重新的甄別和驗證(注意:我並沒有說「替代」,而這也與本書作者的觀點一致)。
-
心理學:認識覺知與潛意識
心理學認為,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意識到潛意識中隱藏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覺知的過程。那什麼是潛意識呢?我們最直觀的一個比喻就是冰山,我們把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稱為意識部分,藏在水下的部分稱為潛意識部分。
-
從心理學來看,人類真的有潛意識嗎?
海面上的部分代表了意識,浸沒在大海中的部分代表了潛意識,意識的部分比潛意識的部分要小得多。這幅圖像出自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之手,現在它已經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心理學有關說法認為,我們日常的思想、行為和決策這些「有意識」的念頭,只佔5%,其餘95%都是隱藏在水面下,不為我們所知的潛意識。
-
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生活中都很幼稚?!
因為我們是個做心理科普的公眾號嘛,所以先來看看心理這塊兒:@謝謝:有很多人說出原因了,我再補充一點吧,是大家比較忽略的,得明白一點: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心理學和哲學之後,才變得讓人感覺生活中很幼稚。沒有演講經驗的人,第一次上臺演講,不可能左右兼顧,面面俱到吧。沒有過長期的組織經驗積累,辦活動時,不可能毫無遺漏,連接順暢吧。大部分的時間,有的人更多的是泡在了常識體系當中,方向指向外。有的人更多的在研究心理學與哲學,價值指向內。簡單說來,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現在你要我來玩你的,那就玩不轉了。③心理學與哲學更多的是宏觀方向的研究,不是針對個體的。
-
近6000字長文解析,心理學告訴你,潛意識如何深度影響你的人生
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派,就是以將潛意識意識化作為諮詢解決方案。在這個領域裡,有著這樣的觀點:⒈父母打孩子,是為了掩蓋自己潛意識裡的惡毒,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而不是為了孩子好。特別是第二途徑,延續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相關的理論看法,確實走了一條心理學認祖歸宗、發揚光大的路。走筆至此,相信你一定會問,潛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潛意識的存在吧?在心理學領域,關於潛意識的來源,除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外,還有如下的觀點:⒈天生具有。
-
從心理學和哲學角度,解讀《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裡克蘭德」
今天我們從《月亮與六便士》中典型人物形象「斯特裡克蘭德」分析入手,分別從心理學和哲學角度,看毛姆向讀者展示的人性深層次刻畫。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斯特裡克蘭德」的行為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
分析哲學的分析——關於分析哲學的對話
例如, 數學知識作為典型的先天綜合判斷之集合, 其有效性源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先天直觀。由於康德把時間和空間視為某種主觀性的、內在性的東西, 所以認知主體對二者的先天直觀則成了某種心理學的過程。顯然, 對綜合判斷之基礎的這種準心理學解釋, 忽視了判斷本身的邏輯—語義結構。
-
19世紀最後30年,心理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的誕生具有重要意義
19世紀最後30年,心理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的誕生具有重要意義。它發端於歐洲,首先在英國和法國出現,70年代前後脫離哲學懷抱作為獨立學科在德國形成。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是傑出創始人,1863年出版《關於人和動物心理的演講》,提出心理學習課程的主旨,後又撰寫多卷本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提出完整的心理學原理。
-
心理學與哲學、文學、宗教、神話的關係
分別來說文學:不管是文學理論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心理學的演練,包括電影,電視劇。宗教:心理學源於哲學,哲學多與宗教有關。另外,在心理學誕生之前,人的心靈多寄托在宗教。心理大師弗洛伊德和榮格最先與《聖經》有接觸,一邊生活在基督家庭做祈禱,一邊又不滿,要為人找到生命意義,解放自我。神話:心理學源於哲學,哲學多與神話有關,如果去看尼採的哲學,就有提到酒神。
-
《人生十二法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索規則存在的意義
喬丹·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大五人格研究專家,曾任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並連續5年被提名為加拿大安大略省最佳大學講師之一,被學生們評為「改變人生」的三位教授之一。
-
心理學:懂得運用這三種潛意識,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有人因為別人的讚揚而獲得自信,也有人因為遭受別人的辱罵而一蹶不振,更有人憑藉堅韌的毅力成就了一番事業,這都是潛意識帶給我們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氣場強大,內心越來越有力量,我們必須就要學會利用潛意識,因為最深層的潛意識就是我們內在的命運走向。
-
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在生活中為什麼顯得幼稚?
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在境界上顯得深邃,但在生活中為什麼顯得幼稚?這是網友的一個熱門提問,也成功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會想: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有沒有這樣的傾向:關注內在勝於關注外在?重視形而上,而輕視形而下?可能是有的。一是喜好。喜歡內在的、精神的、無形的、神秘的事物,比如人的心靈、身體的感受、能量場、宇宙。
-
夢是潛意識的體現:帶你了解2種有意義和2種無意義的夢
前幾天,用QQ郵箱發郵件,無意翻到2013年寫的一篇關於夢的文章,發出來留個紀念,看看7年前的文筆,在原來基礎上稍作了修改。 夢?什麼是夢?張德芬老師所著《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提到夢是潛意識的一種體現,更多講到潛意識。
-
心理學:人性、潛意識、智慧、情緒的深度認知,共勉
人性心理學:什麼是人性?人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要知道:人一旦沒有了利益往往就會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喜歡去攻擊別人,甚至還會貪得無厭的向別人索求,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潛意識心理學:什麼是真正的潛意識?如果抬著頭走路的人被全世界人都認為是一個壞人,那麼那些真正的壞人也必將低著頭去走路,這就是潛意識行為。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通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行為能夠讀懂一個人的內心,其實,這是一種很荒謬的說法,因為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有可能是假的。
-
心理學:生氣的本質是,潛意識裡認同別人所說的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兩種圖式的差距並不是導致個體生氣的真正原因。而是個體潛意識裡認同了,他人圖式中對我們的質疑和否定。歸根結底,對自我越是不確信,對他人的評價也就越敏感。如果自己潛心編織的語言,不僅傷害到他人,反而也會傷害到自己,那麼這樣的語言就沒有任何意義。大部分人對於具有指向性但是不符合事實的評論感到生氣,因為對方毫無根據的污衊自己,而且自己完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對方是錯誤的。因為想要證明一件事情是錯誤的,至少這件事情卻是發生過。對於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我們無法去證明它,所以我們非常的生氣。
-
心理學:生氣的本質是,潛意識裡認同別人所說的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兩種圖式的差距並不是導致個體生氣的真正原因。而是個體潛意識裡認同了,他人圖式中對我們的質疑和否定。歸根結底,對自我越是不確信,對他人的評價也就越敏感。如果自己潛心編織的語言,不僅傷害到他人,反而也會傷害到自己,那麼這樣的語言就沒有任何意義。大部分人對於具有指向性但是不符合事實的評論感到生氣,因為對方毫無根據的污衊自己,而且自己完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對方是錯誤的。因為想要證明一件事情是錯誤的,至少這件事情卻是發生過。對於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我們無法去證明它,所以我們非常的生氣。
-
意識作為哲學的問題和科學的課題
它是人類認識最根本的基礎,遠比關於外物的知識或關於上帝的知識來得可靠。因此,黑格爾會說,笛卡爾為哲學找到了一塊陸地,從而使它不必繼續在大海上做無家可歸的漂泊流浪。將這個意義上的「自身覺知」放在人工智慧的自身意識的討論中來考察:一臺自動駕駛的人工智慧汽車,它在行使時能夠有自身意識嗎?那麼我的第一反應是會反問:這個問題中的「自身覺知」指的什麼?
-
讓你變強的心理學,榮格靠它建立了集體潛意識理論……
然後,榮格靠東方哲學的啟發,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學理論,這就包括集體潛意識、共時性等等。在榮格建立這些理論的過程中,除了道家學說,還有一本東方典籍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但榮格告訴西方人,心理學不是生物學、不是生理學,也不是任何別的科學,而是關於精神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