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陰天,上海貝爾總部,公司大樓招牌撤下,樓前草坪上保留著無數老通信人記憶的「上海貝爾」植物造字被無情剷平。
至此,這家成立三十多年的「國資委直屬,中國高科技領域第一家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從此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作為老牌合資企業,上海貝爾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貝爾就以郵電行業首家中外合資企業身份聞名國內外,「國資委直屬」、「中外合資」的雙重身份使上海貝爾在早年全球通信設備市場都非常「吃得開」。
事實上,從國內第一套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生產線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上海貝爾為國內通信業技術裝備現代化充當了先鋒,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全球最大的交換系統生產廠家之一,並且為國內培養了大量的通信人才。
2002年,上海貝爾與阿爾卡特中國業務合併,在引入這家設備商先進的固網接入和IP技術增強了自身研發實力的同時,這場合併也帶來了問題。受累於阿爾卡特在經營策略上的屢屢失誤,儘管上海貝爾研發水平領先當時的國內通信行業,卻頻頻錯失商機,以致業績逐年滑坡,市場份額急劇縮水。
去年,諾基亞完成對阿爾卡特朗訊的併購,上海貝爾隨之易主。
作為電信設備市場最大的併購案例,諾基亞與阿爾卡特朗訊的合併難以忽視,而陰影之下上海貝爾的命運卻只能引起少有的幾聲唏噓。此前曾有業內人士預測,諾基亞與上海貝爾的合併將是阿諾合併的一大難點,但從後來可以稱得上「相當迅速」的進展來看,中方對這樁買賣也是樂見其成。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上海貝爾的可悲之處——有技術、有人才,但常年的虧損使得這家公司捉襟見肘,作為國有資產的升值空間十分有限,而國內通信設備行業的馬太效應近些年又尤為明顯,與上海貝爾的隕落同時發生的是華為、中興的崛起——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感傷。
儘管被現金流更加充裕的諾基亞接手給這家公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正如一位老通信人所說,「無論如何,這家公司不再是上海貝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