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國,你能讀對幾個?

2021-02-23 嗨皮士旅行

這屆學生有點難,不光高三考生的焦慮隨著高考延期了,其他年級的學生們也是一邊上著網課一邊擔心暑假被壓縮。

網課,一個能同時折磨「老師、學生、家長」三個人群的神奇事件。難道畢業了又沒有孩子的你我就不配感受了麼?不行!(這有什麼好檸檬的……)

小編們決定在我們的辦公室日常問答中選出一個主題,來做今天的「網課」。打瞌睡抖腿偷偷發簡訊的同學都精神一下,準備聽課啦!(敲黑板)

今天選的的「課題」,就是小編們在研究新疆線路的時候,無數次被困擾甚至被嘲笑的——西域三十六國的有些國名到底怎麼讀!

p.s.由於圖片資料不多,今天的配圖清晰度可能比較「糊」哈~

來吧,開課!

你以為你會,其實你不會系列

有些文字,看著那麼簡單、那麼熟悉,

但是你一張嘴,就讀錯了……

   龜   茲

倆字都讀對了+20分!

○克孜爾千佛洞

龜茲國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六縣市。

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重鎮,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達,龜茲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 

不得不提的是,龜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中國佛教八宗之祖鳩摩羅什正是祖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的混血。

○鳩摩羅什與眾人圖

小     宛

讀對+10分!

○小宛國墓葬出土

小宛國位於山區,以養畜為主。居民為古塞種人,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之民族。

《漢書·小宛國傳》載:王治圩零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一十裡。戶百五十,口千五十,勝兵二百人。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小宛國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蘭河北岸一帶,由於其南為可可西裡山,所以比較偏僻。

○小宛國位置圖@發現中國網站

    尉     犁

讀對+10分!

○孔雀河流域

塔裡木盆地孔雀河流域的古代小國,位於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西漢時此國屬西域都護府轄制,至唐朝時被焉耆國吞併,成為焉耆國的屬地。

《漢書·尉犁國傳》載:「尉犁國,王治尉犁城。去長安六千七百五十裡。戶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尉犁國國都尉犁城建在石崗上,地勢險要,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而石匠們則把石材壘砌在城門、城牆、宅府上,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

○尉犁國位置圖@發現中國網站

且  末

送分題+10分!

○且末遺址

這個小編真的非常困擾了。似乎直接讀「qiě mò」就可以了。但是因為這個國家所在地現在的縣名也叫做「且末」,有被讀作「jū mò」縣。只能請新疆小夥伴或專業人士幫忙指正了……

《漢書·西域傳?·且末國》載: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裡。戶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勝兵三百二十。輔國侯,左右將,譯長各一人。

它在今新疆且末縣東南。且末城是王城。且末國的人民過著綠洲農耕的生活,其地產葡萄,種五穀,略與漢同。東漢時併入鄯善。

○且末遺址

大    月    氏

送分題+10分!

為什麼又送分呢?「月氏」兩個字該怎麼讀充滿了爭論……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教科書上注音便是dà ròu zhī, 但在國際考古學界,dà yuè zhī使用得更多。

這個從名字讀音開始就充滿了爭議的古老民族,曾經在西域輝煌一時。兩千多年前,西漢使臣張騫為了聯合遠在中亞的大月氏共同阻擊匈奴,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著名的「鑿空西域」之旅,從而開啟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篇章。

作為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重要切口,人們對大月氏的足跡的尋覓曾多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直至今日,關於這個神秘民族的諸多問題,仍在雲霧之中。

你以為很難,其實沒超綱系列

有些文字,看著很複雜,

讀音樸實無華……

   焉    耆

讀對+10分!

○焉耆國最大佛寺遺址

《漢書》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裡,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南至尉犁百裡,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由於緊靠博斯騰湖,故多魚。

《西遊記》中稱烏雞國。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畜牧。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博斯騰湖

於    闐

讀對+10分!

○于闐國遺址

于闐國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後漢書》記其國「領戶32000,人口83000,勝兵30000餘人」,疆域大致包括當代的和田地區,是當時的大國之一。

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所以手工紡織發達。特產以玉石最有名,2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晉至隋唐,于闐國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

○于闐國繪畫

婼     羌

讀對+10分!

○婼羌國位置圖

現中國新疆若羌縣東南。婼羌國的地域較廣。《漢書》記載:「出陽關(今甘肅玉門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西域學專家蘇北海先生認為:「西漢時代,婼羌部落就廣泛地分布於崑崙山、喀拉崑崙山、帕米爾高原南北地區。」

婼羌人不種田,隨畜逐水草,依賴鄯善、且末兩國的穀物生活。出產鐵,會鑄造等兵器。樓蘭國強盛後,在漢昭帝時期被改名鄯善,並在南邊設立了伊循城(今若羌縣米蘭),吞併了婼羌。

○婼羌國領地

    烏  秅

讀對+10分!

○喀喇崑崙山主峰

現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幹縣西南方一百五十公裡。《漢書烏秅國傳》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裡,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

烏秅在今葉爾羌河上遊和喀喇崑崙山之間,多山,飲水大部來自雪山。地勢十分險峻。《漢書西域傳》載:「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在東晉十六國時名權於摩、於麾。隋、唐時名喝盤陀,蔥嶺國。

○葉爾羌河

  扜  彌

讀對+10分!

○扜彌國位置圖@發現中國網站

扜彌國位於今于田縣,其都城在扜彌成位于田東北。

《漢書.迂彌國傳》載:「扜彌國,王治扜彌城。去長安九千二百八十裡,戶三千三百四十,口二萬四千,勝兵三千五百四十人」。在西域南道十國中人數最多,對外交往也較多。後被精絕國所滅。

在西域還有另一個小國叫做「扜(wu)零(ling)」,同一個「扜」字,同為國家名,讀音都不一樣哦!

○今于田縣

    烏  貪  訾

讀對+10分!

○烏貪訾國位置圖@發現中國網站

天山北邊諸國中除烏孫外最北邊的一個小國,大概位於今烏魯木齊西北。早在清朝時,就有人說烏魯木齊的名稱來源於烏貪訾離,因為兩者發音相近,並且都與牧場有關。

據說,烏貪訾和其它所有西域國家都不同,人人都會武功。烏貪訾國最大的特點是民風彪悍,習武是當地的風尚,因此也造就高手無數。

——————

由於篇幅限制,

其他國名比較好讀(正常)的暫時不提啦。

以上這些國名,

你讀對了幾個,得到多少分?

留言區PK一下啊!

「西域」,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詞彙,

它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

能擊中許多「文藝癌」的內心。

在新疆塔裡木盆地南北邊緣,

分布著古代西域神秘的三十六國,

其中有城郭之國,亦有遊牧行國。

過往在歷史煙雲中消散,

文明卻在細枝末節處得以留存,

等待你的發現與眷戀。

後臺回復「新 疆」獲取西域之旅

相關焦點

  • 西域三十六國——你能讀對幾個?
    西域三十六國——你能讀對幾個? 今天小編決定 在我們的辦公室日常問答中 選出一個主題 來做今天的「網課」 西域三十六國的有些國名 到底怎麼讀
  • 什麼是西域?在張騫之前,人們叫它「西北國」,中國的「西北國」
    西域並非只有36國,曾有1國貴族來到今帕米爾高原,建立了4個小國提示:可能是因為小說《西遊記》的原因,中國的老百姓對西域一直有種神秘感。但人們所說的西域三十六國實際上隨著歷史的發展,並不一直是三十六國。根據史籍記載,所謂的三十六國曾一度裂變為四五十國,甚至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七十多國。
  • 鄭吉遠徵車師國,招降日逐王,威震西域(續)
    鄭吉攻破了車師國,招降了日逐王,威震西域,於是兼管車師以西的西域北路,所以號稱「都護」。漢朝設置都護一職,即從鄭吉開始。漢宣帝封鄭吉為安遠侯。鄭吉於是在西域中部設立幕府,修築烏壘城,離陽關二千七百餘裡。匈奴愈發衰弱,不敢與漢朝爭奪西域,從此便取消統治西域的僮僕都尉。
  • 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五十五國, 19年後其與西域公主的混血兒子再次平定西域
    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今天為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班超,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大史學家、《漢書》作者班固的弟弟,曾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五十五國,創下了古今未有的奇蹟。就在大家都對班超的前途擔憂時,有一個相面的人對他說:「你額頭如燕,頸脖如虎,飛翔食肉,這是萬裡封侯的相貌啊!」有時候相面之術還真是神奇,這句話正好說中了班超一生的使命和宿命。
  • 曾向中國稱臣千年的36個藩屬國,現狀如何?大部分都成了中國領土
    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這些藩屬國,而是西域三十六個藩屬國。 武帝時期,為了尋求盟友對敵人進行左右夾擊,派出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匈奴世仇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國王已死,由他的老婆執掌權力,女王並不想和匈奴人打仗。
  • 古西域千年神秘大國古龜茲國,中國耳濡目染受其文化影響
    今天站在這座古城的遺址上遙想當年,雖然眼前看到的僅僅是幾面破敗的光禿禿的城牆,但是在歷史上其是中國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中最大的一個,並繁榮了一千多年,可是相關的歷史記載並不多。從漢文獻資料記載來看,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一直到八世紀吐蕃人攻佔了龜茲國,在之前的幾百年裡,有一個姓白的王族,統治了龜茲國七百多年,這在西域三十六國,甚至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沒有過的。為什麼白家人能夠統治龜茲國七百多年?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它並不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它實際上是一個宗主國。
  • 漢代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認在新疆輪臺-光明日報-光明網
    目前,考古學者正抓緊探尋西域都護府具體位置。    這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是記者從12月9日至10日新疆文物局和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在輪臺縣主辦的「漢唐絲綢之路的開拓——西域都護府研討會」上獲得的。    公元前138年,張騫通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 《水經注》裡的西域及河西走廊(下篇)
    楊鐮在《絲綢之路的地標——疏勒城》一文中指出:「西域以「疏勒」命名的地方共三處,一處是疏勒河,一處是疏勒國,一處是疏勒城。疏勒河是羅布泊(蒲昌海)水源。疏勒國在天山以南,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今地臨近喀什噶爾。疏勒城則位於天山北坡,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1]。」
  • 【一本好書】一個宋朝學霸的西域歷險記
    前段時間動念想要寫一點讀書筆記,一是為了看書能留下點東西,二是為了強迫自己別荒了寫東西這件事。爭取每看完一本好書,都推薦給大夥。我知道現在的社會節奏,很少有人真的會耐心坐下來看完一本書,更不要少品讀了。但如果有時間,還是希望大夥能看一兩本喜歡的書,看書的體驗和刷短視頻快感完全不同的,只不過看書的快感不能及時反饋,需要的時間太長了,很多人等不了。
  • 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出陽關,三十年如一日留下西域傳奇
    一個年輕科員心不在焉心事重重,突然只見他長嘆一聲,拍案而起摔了毛筆:「大丈夫當效法傅介子、張博望建功於異域,封侯拜將光宗耀祖,怎麼能在這辦公室裡浪費生命!」旁邊的同事們見他又發飆了,就嘲諷他說:「班超,你這早上又忘吃藥了吧,整天神神叨叨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呢。你還不趕緊寫,領導馬上要用了。」
  • 歷史中的西域,漢元帝的新舉措,在西域屯軍扶持小國
    讀儒經做官,漸漸成為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正如郭沫若所說:「元、成以後…明經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出現了『州牧郡守,家世傳業的經術世家。」不容忽視的是,以經取士固然為漢朝選送了大批人才,但由此也把社會的興奮點由立功轉移到了讀經上,因此能治者不能為官,為官者不能為治,土與吏截然兩途,這不能不影響到西漢後期各級政權的效能,所以王夫之才發出了「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的感嘆。
  • 好書推薦 | 《大寫西域》
    唐宋明清的詩詞裡面,樓蘭代指西域的遊牧勢力,是當時的政權中央要討伐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古代漢語資料記載的歷史是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歷史,對少數民族關注不夠且帶有一定歧視和排他,少數民族悠久的歷史在漢語資料中是殘缺不全的。
  • 西域都護府遺址所在地理位置認識有重大推進(圖)
    王小軍 攝兩漢西域都護府、魏晉西域長史府、唐安西大都護府是中央政府在漢唐時期治理新疆的最高政治中心。尋找這幾處府治遺址是百餘年來縈繞在考古學、歷史學者心中的夢想。1928年,當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的黃文弼先生踏入塔裡木盆地的時候,就開啟了探尋這些府治遺址的考古之旅。然而,層層籠罩的面紗並未輕易揭去,百年來這些府治遺址究竟在何方益發變得撲朔迷離。
  • 中國第7個經濟特區:身處內陸卻與3國接壤,和北京時差3小時
    中國第七個經濟特區,和北京時差3小時,尷尬:旅遊回來的倒時差說到我國的經濟特區,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深圳,話說當年的改革開放就是從深圳開始的。喀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它與三個國家相連:西部連結塔吉克斯坦、西南接壤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線長388千米,總面積有111794.03平方千米。有句俗話叫「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確實如此,哈什曾是西域三十六國和「安西四鎮」之一,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一直以來喀什都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古代絲綢之路北、中、南線的西端總交匯處,所以這裡商業來往密集。
  • 1979年敦煌出土的漢簡,揭示王莽徵伐西域大軍全軍覆沒原因
    曾經被漢武帝打得落荒而逃的匈奴,經過數年的積澱已經逐步恢復了元氣,勢力也逐漸擴張到了漢朝控制的西域地區。匈奴還在西域設置了南將軍一職,負責監視西域各國和漢朝邊境地區,伺機插手西域事務,想回到漢武帝之前他們在西域的統治地位。
  • 馬進貴:西域的金玉良緣
    因為厚厚的、印裝精美的、翻起來能把手割破、掉地下能把腳砸傷的畫冊,基本上全是玉雕作品的圖片,幾乎找不到文字,找不到話語和表達,找不到立場和觀點。總之,是見物不見人,見人不見心。偶爾很少的一點文字,也多是圖片說明,是拐彎抹角地說它多珍貴、多稀有、值多少錢。這類書,其實不能算書,差不多是最差的廣告。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可是當時唐王朝的強敵眾多,為何偏偏選取了一個已經覆滅的西域小國呢,而且曾經西域三十六國,國度眾多,王昌齡緣何看上了樓蘭呢?其實不僅僅是王昌齡對樓蘭心懷不滿,在樓蘭未曾被滅的時代,樓蘭也是一個不招人喜歡的西域小國。樓蘭這個在後人眼中無比神秘的國度,其實就是一個反覆橫跳的蕞爾小國,不講信用,被人唾棄。
  • 西域故事:埋沒於風塵的焉耆往事
    特別是出產了被稱為 「龍駒」、「海馬」的焉耆名馬,早在漢代,焉耆馬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其以耐走、輕捷、靈活、平穩等著稱,不僅善於奔馳,能夠跋山涉水,而且能夠過路不忘,並且能馱重物。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言稱已經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可見此時的匈奴已戰勝月氏,控制了西域諸國,焉耆也被匈奴收入了囊中。至漢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發起反擊,並通過張騫出使西域,對焉耆開始了解並展開政治和軍事攻勢。
  • 王子今: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略思考
    《漢書·西域傳下》:「今天下遭陽九之阸,比年饑饉,西北邊尤甚。」《漢書·景帝紀》:「(漢景帝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顏師古注:「如淳曰:『《漢儀注》太僕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疋。』」
  • 榮耀中原的西域都護府,火焰山下的姑師寶藏——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曾是古西域三十六國時期車師前國的都城,後歸屬高昌國,車師原名姑師。《漢書車師前國傳》:「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長安城還沉浸在團花錦簇的一片盛世當中,而在遙遠的邊陲西域,卻早已颳起了亂世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