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通訊:數萬信眾「排長龍」青海塔爾寺探「佛前花開」
中新社青海湟中3月2日電 題:數萬信眾「排長龍」青海塔爾寺探「佛前花開」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當落日餘輝灑在青海塔爾寺蓮花坳裡時,僧人們奏響悠然的花架音樂,早已等候多時的各族信眾,排起長龍,一睹「佛前花開」的盛況。
3月2日,農曆正月十五,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青海塔爾寺迎來國家級「非遺」項目、藏藝奇葩——酥油花展。
「每年冬季十月開始,塔爾寺上、下花院共四五十位藝僧,根據各院選擇的題材,開始製作酥油花,歷時三個月。」塔爾寺管委會副主任尖參公保說。
酥油花以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夢境——「佛前供養花卉飾品、重現神聖莊嚴場景」演化至今,公元1612年正月,塔爾寺開始供養酥油花。
藝僧們介紹,酥油花先得用草枝、麻繩扎骨架,之後做成黑色胚料,並將各色礦物顏料摻入新鮮酥油中,開始組裝,一架酥油花得耗費一千餘斤酥油。
當日十五時許,在塔爾寺九間殿外,僧人們早已用圓木搭起兩個天棚,高達二三十米,裡面豎著酥油花花架。
至十八時,藝僧們肩扛小塊酥油花架,從上花院移請至天棚,眾人協力喊著號子,用繩索、圓滾木將小塊酥油花架吊裝、拼接在天棚底下的花架上。
歷時一個小時,一幅長近十米,高一米有餘,講述佛祖前生金巴欽波尋寶故事的酥油花,徐徐在眾人面前揭開神秘「面紗」。
而離上花院近百米外的下花院花架上,講述北方佛國聖境香巴拉故事的酥油花,集浮雕、鏤雕、立體雕和繪畫為一體,引得人們叫絕。
「每年題材都不一樣,兩個花院互相競爭,互相保密,這能提高他們的酥油花製作技藝水平。」尖參公保說,酥油花題材取自佛經傳記、民間故事,捏塑的佛像人物神態自然,花卉鳥木栩栩如生。
據中新社記者了解,在中國各大藏區,亦有製作酥油花的傳統,但塔爾寺酥油花堪稱該寺「藏藝三絕之冠」,代表了中國藏區酥油花最高技藝水準。
十九時,僧人們奏響專門為酥油花而吹彈的花架音樂,點燃酥油燈,排著長龍的信眾們,開始緩步觀賞酥油花,預計當日觀賞人數將達到五萬人次。
「大家看看酥油花人物生動不生動,衣服細緻不細緻,評判上、下花院哪家的酥油花更好。」尖參公保說,當日的酥油花展將持續到凌晨。
尖參公保介紹,塔爾寺酥油花館(藏語為「美朵卻巴康」)已於2017年重建完成,正月十六將迎請至配備低溫恆溫系統的館內櫥窗,可以保證酥油花長期展覽,不致消融。
中新社記者在現場看到,塔爾寺所在地青海湟中縣官方,安排大量安保人員執勤,還拉起「人牆」,規劃觀賞路線,保證信眾安全、有序觀賞酥油花。
「供養酥油花,懷念宗喀巴大師,讓人們棄惡從善。」今年已70歲高齡的才松老人特意從百公裡外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來到塔爾寺,租住在附近旅館,一睹酥油花盛況,「今天在酥油花前磕完頭,我們才會回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