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聽到鹿港小鎮,許多1970年代出生的人心中,自然飄過羅大佑。平白的歌詞,讓人無限遐想,這鎮子小到什麼程度?來往的人都相互認識。筆者很想去看看。
鹿港小鎮
鹿港其實並不小,它地處臺灣西海岸的中點,面向臺灣海峽,曾經港闊水深,由於位置優越,在清代後期形成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與泉州對渡後,大量漢民逐漸湧入,商船雲集,店鋪櫛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是老鹿港的「黃金歲月」。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語,鹿港是僅次於臺南的第二大文化中心,也是早期臺灣漢文化鼎盛的標杆。
然而好景沒有延續,受戰爭影響,加上泥沙淤積日漸嚴重,鹿港最終成為廢港。1949年後,臺灣北部變成發展重點,縱貫線鐵路也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沒落。居民四處打工謀生,通稱鹿僑。相較臺北的繁華,鹿港的純樸未有改變,漁村風貌及傳承下來的文化,凝聚成鹿僑心中淡淡的鄉愁。也正是緣於這份沒落,反而意外保留下更多古建,舊城區也比一再改建的臺南和臺北更完整。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古蹟散落在傳統建築之間,在港口和市街結構上,也保有泉州的風味,有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我們來到鹿港的那天,正趕上颱風「杜鵑」即將通過。我們借了3輛自行車,進入鹿港老城區。
穿行在街道,發現廟宇眾多。可謂「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但廟宇不能一一進去,更引人注意的是跟生活相關的古蹟。比如甕牆,就是鹿港特有的一道文化景色,聽這名字就讓人好奇。為什麼用甕來築牆呢?原因來自當地一個習俗。
在鹿港,只要家裡增添了人口,鹿港人便釀上好酒,但不馬上喝,放在甕裡,埋於地下。生了兒子,這酒叫狀元紅,生了女兒,取名女兒紅。在地下一放就將近20年。等到兒子結婚、女兒出嫁的時候,才拿出來招待親友。喝完酒後,甕怎麼辦呢?有人開始把它築進牆裡,鄰裡間相互仿效。顯示我家人口多,而且還富裕,釀了那麼多酒,留下那麼多甕。要是生了女兒,也提醒人家,我家女兒已出嫁,媒人不必上門了。如今在鹿港,並不是哪都能看到甕牆,只有老城區那一條小巷,為了保護,牆面用展布遮住,上面印著裡面的樣子(如圖)。
有特色的牆,就得有特色的門——隘門。從前的鹿港,巷子裡到處都是隘門,現在完好的只剩一個。為什麼有隘門?因為鹿港人都是從大陸移民過來,有廈門,泉州、漳州。你聽不懂我的泉州話,我聽不懂你的漳州話,常常打架。打一打之後呢,我打輸了,跑回我家這邊,隘門一關,你就不能追進來了。隘門還有一個作用,鹿港的老城以前靠近海邊,有船來的地方,人口就複雜。大家發現有小偷。就把隘門一關,也起防盜的作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