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彰化鹿港小鎮是最能代表臺灣歷史風貌的地區,也是早期臺灣文化與商業的港埠重鎮。從早期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到如今觀光採風盛行,鹿港曲折的紅磚巷道,林立的舊式店屋,都是耐人尋味的風貌,整座小鎮的氛圍也由從前的熱鬧繁華轉為今日的淡泊悠閒。鎮上保留福建泉州風景,也令鹿港享有「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而羅大佑的一曲《鹿港小鎮》更是將吸引了更多人前來這裡,感受那歌中所述的景象。
鹿港小鎮是「一府二鹿三艋舺」之一,昔日以貿易為主,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後因受到戰爭的影響,加上先天河砂淤積問題日漸嚴重,最後終成廢港。而臺北的繁華相較於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則出其不意地讓這裡成為了最能感受臺灣傳統歷史的懷古之地。
楊橋原為橫跨舊鹿港溪一座木橋,於嘉慶十七年由彰化知縣楊桂森募款擴建,取名為利濟橋,百姓為求思源另名楊公橋,清同治10年鹿港同知李鍾霖又斥資重修,並立碑一座於橋頭紀念。楊公橋系鹿港與南臺灣之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過往行人絡繹,每立足橋上,清澈溪水倒映明月,引人遐思,已成為鹿港旅遊景點之一。
臺糖鹿港車站位於彰鹿路上、青雲路口,是日治時代「新高製糖株式會社」的「新高驛」,因臺糖貨運停駛而沒落。2010年,車站重新開張,成為鹿港南區旅遊服務中心。
鹿港昔日有「八郊」,泉郊是八郊中規模最大的,而泉郊會館也是目前鹿港碩果僅存的一間。泉郊創設於乾隆四十九年,其交易的地區主要是以泉州地區為主,成員中主要以日茂行、長發行、泉勝行等為主。其後由於鹿港港口逐漸淤塞,加上日治時代日本人對兩岸之間的貿易往來多所限制,原本興盛的八郊亦漸次沒落,各行郊也紛紛倒閉,到最後只剩泉郊。現為私人會計事務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陽節即人們常說的端午節,是臺灣地區比較隆重的節日之一。每年節日期間,各地都會舉辦龍舟大賽,傳承三十多年的傳統工藝與美食鄉宴活動也同步登場,展現出鹿港小鎮的傳承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