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字,可聽語音哦,也可邊聽邊看。
我國南北區域、氣候地理差異明顯,在春繁期間管理措施存在一定差異和不同。作者在技術諮詢活動和早春蜂群管理過程中,常遇到有爭議的做法和幾項重要問題,現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和管理措施,供蜂友們商榷和探研,以求裨益於蜂群早春繁殖技術的提高。
1、「啟動」群體本能,轉入早春繁殖
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結團越冬之蜜蜂,直腸內積聚了大量糞便,對外因的應激反應較為遲緩。長江、黃河流域1月下旬或月底,選擇一個氣溫升至13℃以上的無風晴暖天氣,開箱檢查蜂群越冬效果,讓蜜蜂進行飛翔排洩,或向巢內噴少量蜜(糖)水,促使短時間內完成「排洩爽身」任務。與此同時釋放蜂王,以激起蜜蜂護王、餵王、清巢和拖出死蜂的積極性,為蜂王產卵做好準備。一般來說,蜜蜂爽身活動後,蜂群開始進入繁殖期。
有的地區1月份氣溫偏低,氣候多變,時有冷空氣襲擊,飛翔排洩和釋放蜂王可推遲進行,否則由於提早讓蜜蜂繁殖而造成過早損耗體力和食物,給春繁埋下隱患。
2、控蜂出巢活動,減少損失
度過了嚴冬的早春蜜蜂是十分寶貴的,是新的一年蜂群發展的基礎力量。控制蜜蜂空飛和在巢外活動的臨界線以下低溫飛翔,是保護早春繁殖實力的措施之一。晴天時蜜蜂受到陽光強刺激,尤其是開始繁殖後,會逼迫蜜蜂出巢採水、採粉、採蜜;飛到背蔭低溫處的蜜蜂,會被凍僵而死。經粗略觀察估計,約有5%甚至20%的出巢蜜蜂不能返巢。這種原因使蜜蜂數量減少,養蜂者往往注意不到。遇到陰雨、大風、降溫、持續低溫(8℃或以下),要及時控制蜜蜂出巢活動,箱前遮蔭、巢門餵水,早晚封閉巢門,中午氣溫升至13℃以上再啟封,以保證出巢蜜蜂安全返巢。
3、少開箱檢查,多進行箱外觀察
春季特別是早春,群勢弱,正處於繁殖階段,無須擔心發生「分蜂熱」。只要巢內不缺食,少開箱提脾檢查,多進行箱外觀察,發現問題有目的地開箱快速解決。
在一般情況下,處於繁殖恢復階段的蜂群,可以每3~4周全面檢查1次,如系2~3框蜂的弱群,在短期內免於全面檢查,只作箱外觀察。少開箱檢查,對蜂群繁殖大有好處,它是養蜂者在早春和秋末管理蜂群要遵循的原則。這樣做可達到2個目的:一是減少人為幹擾,讓蜜蜂安靜繁殖並有利於繁殖速度的提高;二是不至於因開箱提脾檢查使巢溫波動、降低。
經測試,一個5~6框蜂的蜂群,經過1~2分鐘的快速檢查後,巢溫下降3~5℃,檢查結束恢復原狀後,要過8~10分鐘才能恢復原來的巢溫。要是2~3框蜂的弱群,巢溫波動更大。少開箱檢查,巢溫穩定,有利於蜜蜂幼蟲生長發育,成年蜂不至於為維持巢溫過多地消耗食物產生熱能,以及加快生理機能的衰退。
4、緊脾縮巢,密集保溫繁殖
「冷越冬,暖春繁」,是廣大養蜂者所熟悉並要遵循的春繁(含秋繁)時期蜂群管理原則。「冷越冬」意指簡裝越冬,「暖春繁」即加強保溫促進繁殖,提升春繁效率。蜂群正常越冬有一定的死亡率,越冬條件不好,生境不良,蜜蜂「減員」更多,出現蜂少脾多的狀況。弱群和蜂少脾多的蜂群春繁,保溫差、耗費大、蜂量增加慢,必須及時緊脾縮巢,密集護脾保溫以利繁殖,這是快速健康繁蜂的有效舉措。強群是「內保溫」重要條件,比增加保溫物的「外保溫」繁殖效果好。
春繁期間最忌外部有保溫物,而蜂巢內部松鬆散散。越過冬的1~2框蜂的弱群一定合併,達到4~5框蜂及以上或兩群同箱飼養;所有繁殖蜂群均應抽出多餘空脾,縮小框距(8~9毫米),蜂的個體與蜂房之比應掌握在1∶2或2∶3的範圍內,最低不少於1∶3,即蜂多於脾和蜂脾相稱。春繁特別是早春繁殖,最好做到蜂多於脾,以增加蜜蜂棲息巢脾上的密度,使蜜蜂密集護脾保溫繁殖,不但繁殖快,而且培育出的幼蜂健壯,殘弱率低。
但密集保溫的密集程度,決不是越高越好。有的養蜂者把2~3框蜂的蜂群,從中提出空巢脾,把蜜蜂壓縮到1張巢脾上,實行「高度密集繁殖」。當然這樣做使巢內溫溼度穩定,蜜蜂幼蟲得到足食、恆溫良好的生長發育場所,幼蜂健壯,成蜂率高。但從繁殖經濟學觀點看,它的弊端在於蜜蜂高度密集,蜂與蜂房達到1∶1或1∶2的比值,造成「窩工」。
另外,脾面(蜂房)減少,供蜂王產卵的房數有限,從而限制了繁殖速度。在當今「暖春」的情況下,保持蜂多於脾(早春)和蜂脾相稱(晚春),再加上有保溫物,可以保障春繁正常,勿需採用「高度密集繁殖」而浪費早春的繁殖力量。強群、縮巢密集繁殖,可以有效地在外界條件不良的情況下,保證蜂群正常、快速、健康的繁殖,儘快地進入到繁殖盛期。並節省飼料,減少能量流失。蜜蜂個體由於生育小環境改善,而壽命延長。繁殖數量增加,再加上個體壽命延長,群體累積數增多,群勢由弱變強。
5、重視補飼,科學獎飼
蜜蜂越冬後轉入繁殖,由「靜」到動,清巢、護脾、保溫使巢溫提升到繁殖溫度(34~35℃)和擔任繁重的哺育任務,食物消耗量猛增,常出現缺食現象。遇到陰雨、低溫,蜜蜂不能出巢採集,發生停止繁殖和整群餓死。養蜂者必須及時補食。
5.1、餵蜜(糖)
巢內不足1框蜂蜜,應及時補喂,最好供給蜜脾或蜜液。早春溫度低,補飼的蜜液(或糖漿)不能過稀,原蜜與水比例4∶1~3∶1;補飼不能零喂,2~3次連續餵夠。餵稀蜜(糖漿)會增加蜜蜂的勞動強度,多次餵會刺激蜜蜂過多地出巢空飛。
5.2、餵粉
早春要餵純花粉,餵純花粉能較好地確保春繁營養的全面供給。餵粉,是早春蜂群繁殖的重要保證,是養蜂者的共識和共同的實踐。但在花粉調製和餵法上有的不科學,花粉拌成稀糊狀,塗在框梁、巢脾上,有的餵乾粉,不便於蜜蜂採食,大大增加了哺育蜂的勞動強度。製成花粉餅餵蜂是比較理想的花粉補給方法。將花粉用蜜液(比例1∶1,或糖漿)浸泡軟後,攪拌均勻,揉製成麵團狀,即鬆軟而不粘手。壓成一個個長扁形的花粉餅,用無毒塑料布包裹中間,裸露兩端,放在盒內置室內保溫一晝夜後,視蜂量每群投放1~2個花粉餅於框梁上,讓蜜蜂自由採食,調製後餵幼蟲。隨氣溫回升,外界蜜粉源增多,可減少或停止飼餵花粉餅。花粉餅鬆軟,適口性強,蜜蜂爭相採食,營養全面,蜜蜂幼蟲發育正常,並有效地降低或杜絕外勤蜂出巢採粉、採水凍死野外的數量。
5.3、餵水
在蜂場設置供水器,氣溫低時採取巢門供水,滿足蜂群為繁殖、生理和提高巢內溼度對水的迫切需求。
5.4、科學獎勵飼餵
在春繁時期實行科學飼喂,是適時、適量地在巢內有一定食物的前提下,為加快繁殖的飼餵方法。當外界有少量蜜粉源出現,氣溫回升至8℃或以上,蜂王已產卵一段時間,便可實施獎飼,促進繁殖。早春蜂群,尤其是弱群,獎飼不是越早越好,更不可超早獎飼,否則適得其反。
過早獎飼刺激蜂王產卵,由於弱群保溫、哺育能力差,幼蟲發育不良,殘弱幼蜂多,形成無效繁育,加快蜜蜂提早衰老,生的少、死的多,出現「春衰」。獎飼要適量。早春緊脾縮巢,巢脾面積減少,過量獎飼佔據巢房,影響蜂王產卵,「產卵圈」縮小。因此,要有節制地獎飼,以取得正效益。
開始3~4天獎飼1次,每次餵250~300毫升蜜液(或糖漿),外界蜜粉源增多時可停止獎飼。有的養蜂者說:「通過一段時間獎勵飼喂,蜂量反而減少了」,這可能是沒有做到適時、適量獎飼的緣故,對弱群早獎飼、過量獎飼更易出現「越獎飼蜂越少」的現象。
6、適時擴巢,增加產卵面積
6.1、早春擴巢的原則
適時、逐步擴大蜂巢,寧可慢點、穩點,切勿過快,否則會欲速則不達。過快過早增加蜂巢面積,繁殖慢,蜂量跟不上,則會降低蜜蜂密度,導致護脾保溫能力減弱,反而影響繁殖,久之蜜蜂衰老快。故此,擴大蜂巢必須和繁殖速度、積聚蜂量相適應。
6.2、適時擴巢的階段性
先不加巢脾「內擴巢」,然後視蜂量增加和氣溫變化,進行加脾「外擴巢」。所謂「內擴巢」,根據早春蜂王多在中央巢脾和靠近巢門一端巢脾上產卵的特點,把蜂巢內邊脾和中間巢脾位置移動,將巢脾前後兩端調頭,以及割開封蓋蜜脾等3種做法,實施不加新脾擴大產卵面積。
用銳刀削去蜜脾的蜜蓋,不僅起到獎勵飼餵的作用,還能擴大蜂王「產卵圈」。被削去蜜蓋而被「觸動」了的蜜脾,蜜蜂本能地把蜂蜜搬走,分散到其他繁殖巢脾的邊角處,化整為零,使蜜脾變成了借蜂王產卵的繁殖脾,沒有增加巢脾空間卻達到擴大產卵區和密集保溫繁殖的目的。
所謂「外擴巢」,是蜂群變強,由蜂脾相稱或蜂多於脾,蜂量驟增達到邊脾也擁擠的程度時,則採取「內擴巢」後的「外擴巢」的辦法,向蜂巢內加進優良的空巢脾。應強調的是,決不能因加進新脾擴大了蜂巢,而降低蜂多於脾的密度。加新脾的數量應視蜂量、氣溫等因素而定,蜂巢內外因素欠佳之時,不能盲目加脾擴巢,做到適時擴巢。
7、換箱消毒,防潮、防病
全面檢查蜂群時,用乾淨蜂箱換下受潮發黴受汙染的蜂箱和抽出空巢脾,用頭一年秋換下來尚未消毒的蜂箱、巢脾一起清洗、消毒、晾乾備用。蜂箱、巢脾是蜜蜂生棲、繁衍的場所,常是病原藏汙納垢的地方,決不能圖省事,必須定期消毒。根除病源,受益匪淺!
2003~2007年間,作者飼養的試驗蜂群,因放置蜂群小生態環境不佳的緣故,接二連三或交叉發生了蜜蜂「白堊病」、歐洲幼蟲腐臭病、蜜蜂孢子蟲病及蜜蜂變形蟲病。有的給藥治好後第二年又發生。從2008年起,在用藥治療的同時,我重點對輪換下來的蜂箱,用石灰水或鹼水洗刷、浸漬,到第二天用清水衝洗、晾乾;抽出的空巢脾用高錳酸鉀消毒浸泡24小時或36小時,甩去消毒液用清水衝洗、晾乾備用。
經過徹底消毒,2008~2009年,除有輕度的蟎害外,上述的傳染病均未發生,蜜蜂健康。事實告訴我們,對症用藥治病固然重要,如施藥和消毒相結合防治效果更理想。要改正頻頻用藥而不重視消毒防病的做法和得過且過的心理。
8、因地制宜,合理實施春繁措施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南北氣候懸殊,蜜粉源條件各異,出現適宜早春繁殖的外界因素時間不一。對一個養蜂者來說,學習外地經驗不可缺少,但重要的是要掌握本地區春繁條件和因素的變化,積累自己春繁經驗和有效做法指導生產,決不能生搬硬套、盲目仿效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相差甚遠地區的春繁管理技術。如南方和北方春繁時間和條件有很大不同,採用統一「模式」春繁是行不通的。
註:資料源自網絡,僅供參考,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