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過錯是虛榮,而非騙補助。
全文1519字,閱讀約需3分鐘
文/侃人(媒體人)編輯 丁慧 實習生 潘宇潔 校對 李項玲
《如何看待南京大學商學院某明姓女生「一邊凡爾賽一邊領貧困補助」的操作?》,前些天,這樣一則帖子在網上引發熱議。帖子直指女大學生明某生活奢靡,卻享受貧困生才能享受的助學措施。之後南京大學方面表示介入調查。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據紅星新聞報導,南京大學已於12月7日中午專門召開了內部會議,通報了相關調查結果,確認明某「家庭情況符合一般貧困等級」,網上炫富多為虛構。
▲網傳炫富截圖。
原以為是裝窮,可事實上其家境確實貧困;原以為炫的是真富,可其實她只是搞「凡學」創作涉事校方的這番調查結論,無疑跟很多人設想的劇情有出入。也因如此,調查結論一公布,不少人驚呼「反轉」。
但這事其實說不上「反轉」,只是信息在無影燈效應中不斷接近事實真相而已。雖然跟不少人預想的不一樣,但校方給出的結論下得並不草率。
從程序上講,校方與明某本人、父母、同班同學、室友、班幹部、隊友、指導老師等人作了談話,也查詢了明某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父親工資卡流水、本人銀行卡、行動支付流水等相關資料;從通報內容看,校方不是粗線條地公布整體結論,而是高清還原,對明某的真實家庭條件、名下公司情況、獲「希望工程」助學金的原委、所曬品牌裙子的由來等,都做了詳細呈現。
雖然「裝貧困生騙補助」的靶子已經被抽掉,但在網上,明某依舊無法從輿論泥潭中抽身。只不過,有些人質疑的靶心,從騙補助調轉到了愛慕虛榮上。
在虛榮心驅動下搞「凡爾賽式炫富」,的確可以批評譴責,但批評歸批評,公眾不妨手下留情:她的過錯是虛榮而非騙補助,鑑於此,批評聲浪也宜與其過錯性質匹配。
毋庸置疑,明某因「炫富」陷入輿論聲討的沼澤,有咎由自取的成分:「暑期上海實習3月,不算吃東西買衣服花了4萬」、「參加港大、港中文的寒假自費項目」、「日常準備留學的費用」這些炫富微博,無異於將火力往自己身上引,也難免給人「開著豪車領低保」的觀感。現在看,她的翻車,也算是為此付出部分代價。
但命運為虛榮標好的價碼中,不該包括無限度的「上高度」——將「不作不死」的邏輯延伸為「作了就得死」,認為虛榮就該被取消貧困生補助,炫富對應的就該是「作死」結局,本也大可不必。貧困生補助發放,關鍵得看學生是否真的貧困。虛榮也許有損私德,但無礙獲取補助資格。
明某一家曾進困難職工幫扶清單,去年父親被鑑定為十級傷殘,再加上家庭年收入、需贍養人口等指標,她的家庭情況達到了屬地貧困戶認定標準中的「一般困難」等級。雖然她的「凡學」創作來得很刺眼,但獲得補助也是其權利——這不因其虛榮心而克減。
到頭來,她炫不實之富,固然引發了一波輿情,誤導了公眾對這起個案中資源分配公平性的評判,但連著的並非助貧助學資源的錯配。
從社會層面看,由明某「炫富」引發的這起輿情事件,對社會不無啟示價值:在輿論對假貧困生騙補助現象高度敏感的背景下,一邊過著「凡爾賽」生活一邊騙補助的行為已不被社會所容忍,受助者當避免用「凡爾賽文學」去刺激公眾情緒。從個體評價角度講,虛榮確實不該鼓勵,但若只是虛榮,輿論批評也不妨止於當止之處。
虛榮該譴責,權利該保障。說到底,讓道德的歸道德,讓權利歸於權利,釐清了權責邊界與法律道德界限,社會各方對貧困生「凡爾賽式炫富」的認知,自然也就能更趨理性。
值班編輯 花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