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暴雨如注;地下,積水沒過了膝蓋。艱難跋涉在滄州的街道,想到懷裡沉甸甸的文件,楊航的腳步愈加堅定……
「在市政府辦公室承擔文件流轉工作,要經手很多重要的公文,既忐忑,也感到責任重大。」今年夏天,包括楊航在內的首都師範大學22名研究生在滄州10個市直機關掛職鍛鍊並進行社會實踐調研。兩個多月的角色轉換,成為他們學生時代收穫滿滿、印象至深的一段經歷。
楊航騎電動車去滄州市委送文件。政府得知他冒雨送文件之後,這輛電動車就成了他的「專車」。
2017年11月,首都師範大學與滄州市政府籤訂「文化創新與教育提升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文化傳承、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高校和地方合作發展模式。研究生掛職鍛鍊和社會調研作為合作重要內容,已成功開展兩期。
體驗「不同」
行前,首師大師生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參加了筆試、面試,經過層層選拔,又進行了公文寫作、人際關係、管理能力的培訓。」楊航說。
「2個半月的周期,也比一般實踐項目長不少。」首師大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白向寧說,「同學們從本科讀到研究生,面對的一直都是校園的環境。離開北京,到地方政府部門掛職鍛鍊,能夠接觸到很多書本裡學不到的東西,開闊大家的眼界。」
李元發傳真。掛職時,同學們最多一次要打40多個電話。
李元是保定清苑人,也是22個同學裡唯一的博士生。這次掛職鍛鍊,改變了她的兩個固有印象。「過去一直覺得滄州不是特別發達,現在我知道了,滄州不但發展得好,經濟總量排河北第三,政府行政效率也高。」「我也破除了『公務員工作清閒』的誤解。親身體會,才看到他們每天都在不停地處理文件、接待,可以說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李元掛職的部門是滄州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二科,共事兩個多月,科長張利對李元的表現給予肯定。「她上手很快,工作麻利,思維也很縝密。交代的任務都能順利完成。」
連著兩年負責與首師大對接合作,滄州市發改委副主任蘭丕祿也對首師大的學生讚不絕口:「同學們得到了鍛鍊,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活力。他們快速融入各單位,學以致用,替我們分擔了很多工作。各單位都非常歡迎他們來,臨走了,有的單位還惦記著明年再派兩個給他們。」
見證「變化」
不久前,首師大剛剛成立了新時代研究生社會實踐創新發展中心。從阿壩州的若爾蓋到呼倫貝爾的牙克石,首師大的研究生社會實踐有著良好傳統和深厚積澱,滄州也不例外。工作日在政府掛職,還利用周末深入鄉間進行社會調研,同學們充實地度過了在滄州的每一天。
同學們參觀滄州規劃館
南皮縣大浪澱鄉肖九撥村,是一個村容美觀、道路平整、基礎設施齊備的寧靜村莊。但在滄州市公安局駐肖九撥村扶貧第一書記韓光輝向首師大同學展示的舊照片裡,大家看到的卻是與眼前所見截然不同的破敗景象。李元感慨地說:「韓書記駐村一年多,改變了整個村子的面貌。冬天去拉外援,給老年人送衣服;給小學門口裝了紅綠燈,保障孩子們的安全;村裡困難老人多,他還建一個養老院,告訴我們卸任前一定要把養老院建起來。」
同學們聽滄州守橋老人講述單橋故事。
陸荊晟是這次滄州掛職22個人團隊的隊長,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和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對京津冀產業轉移進行調研之後,他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給滄州帶來的巨大變化感觸頗深:「經濟發展了,區域的吸引力也增強了,帶來了更多的人才和高新產業。滄州的經濟總量能升到河北省第三,要歸功於京津冀協同發展。」
實現「雙贏」
兩個多月的經歷,讓大家心中滄州曾經陌生的形象變得鮮活起來。「滄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很豐富。」外語專業出身、在市政府外事辦掛職的強安琪第一次接觸到國際友好城市交往這個領域,當她與滄州市民一起觀看克羅埃西亞友城藝術家帶來精彩絕倫的表演時,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們的工作可以為市民的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同學們在滄州文化藝術中心廣場進行快閃活動。圖為楊航彈著尤克裡裡出場。
按照首師大與滄州的約定,雙方的合作也將為滄州文化、教育領域帶來多層次、全方位的變化。據了解,在推動文化創新方面,雙方依託首師大北京文化帶研究院,合作開展京津冀大運河文化研究,同時發揮首師大人文學科優勢,支持滄州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在基礎教育方面,雙方舉辦教育論壇,聚焦京津冀教育發展現實問題,並利用首師大資源優勢,通過師資培訓、科研立項等方式促進滄州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鄭萼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首師大與滄州的合作發展創造了機遇。滄州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發展活躍,首師大文史哲、藝術、旅遊等學科專業實力較強,合作為首師大科研成果轉化、師生社會實踐建立路徑,也讓首師大師生有機會參與到滄州各項事業的發展進程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