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家》雜誌2021年1月第1期刊物出版,一張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濟鋼高中邢文明校長榮登為封面人物。
《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光明日報》主管的教育主流媒體。《教育家》雜誌依託《光明日報》在知識界、文化界、教育界、理論界的權威影響力,致力於打造深度與廣度並重、專業與內涵並包的教育人物高端期刊。《教育家》雜誌不僅僅是一本高端的教育雜誌,更是助推教育家成長的平臺。雜誌創刊以來,已經舉辦了「尋找大國良師」「尋找中國好校長」「教育家成長大講堂」「國家語言文化大講堂」「語文名師成長大講堂」「中國校長創新發展大會」等多個影響廣泛、反響熱烈的品牌活動。
此次,《教育家》雜誌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刊登了《踐行愛的教育,做孩子生命成長的守望者——訪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校長邢文明》一文,表現了邢校長在辦學實踐及教育改革方面的影響力,展示了濟鋼高中近年來「愛的教育」豐碩成果,樹立了濟鋼高中致力於打造知名學校的品牌形象。
踐行愛的教育,做孩子生命成長的守望者
——訪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校長邢文明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於教育而言,愛是真諦與靈魂。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愛與教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
走過35年的教育生涯,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濟鋼高中」)校長邢文明,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植根於愛的」。在幾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實踐中,他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站在教育的樸素起點上,思考教育遵循的本質規律。「愛的教育」逐漸成為濟鋼高中辦學的主旋律,成為學校師生的價值共識,成為激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向真、向善、向美的不竭動力。
一場將「愛」融入學生身心發展的素質教育
2017年12月,邢文明調任濟鋼高中校長。回到這所他曾奮鬥過8年的學校,他首先思考的是,在教育變革的新時代,如何確立學校未來發展的思路,以進一步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以往的教育實踐經歷讓他感受到,校長親近學生,推行愛的教育,對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是大有裨益的。於是,邢文明以「愛的教育」為支點,致力於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辦學路徑。
「愛的教育」是什麼?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認為,這種「愛」首先是要尊重與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邢文明對此的領悟是,「愛的教育」是理解和尊重,是「懂得」,懂教育、懂學生、懂教師,走進學生心靈世界,和學生生命共同成長。這一理念滲透於學校辦學的方方面面,逐漸「落地生根」——教學方面,落實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德育方面,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引領學生愛黨、愛祖國、愛父母、愛自己,開展「班級是我家」的「愛的教育」實踐;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愛的教育」已融入學校文化肌理,如校風「尊師愛生,好學力行」,又如教風「博愛善導,止於至善」,成為凝聚師生價值共識的核心要義,成為支撐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底蘊。
透過邢文明的教育實踐,我們看到「愛的教育」有如下特質——教育者具備奉獻精神與仁愛之心,給予學生真誠的幫助、無私的愛心與美好的祝願;教育者尊重學生的選擇和行為,尊重並包容學生的個性,將學生視作與自身同等地位的存在;教育者能夠理解學生,從他們的行為言語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用他們所能夠接受的方法教育他們;教育者具備教育的智慧和藝術,以靈動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在濟鋼高中,邢文明多次在升旗儀式上向學生們承諾,也一遍遍地同老師們講——把每一名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呵護,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在他看來,如果每一名老師都能夠真正地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許多教育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正因為他們是孩子,他們才會做這個年齡段孩子會做的事。上課做小動作、打打鬧鬧,甚至談個戀愛,這就是孩子,需要我們開展符合他們心理年齡特點的教育。」
清晨六點半,當教學樓裡傳出學生們的琅琅早讀聲時,邢文明也開始了每日的巡課工作。全校74個教學班,他一個班一個班地轉,每個班必到。「我想,無論如何得讓孩子們看我兩眼,我也得看他們兩眼,讓他們更安心地學習。」剛開始,他總能在每個班級的後排發現幾名學生,要麼在睡覺,要麼在走神,他便上前輕捏孩子的肩膀,提醒他們認真學習。邢文明日復一日的巡課,對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起到了重要的督促作用。孩子們知道這是校長對自己的好,為了表現給校長看,便會認真學習,久而久之,學校裡再也找不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了。「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如果有一個人,把每天反覆做的事情,堅持不懈做好,而且形成了一種習慣,那麼這個人遲早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對我來說,就是把每天簡單的巡課堅持不懈地做好,並形成了習慣。」邢文明笑著說道。
濟鋼高中的學生們,每次離校返校時,總能在校門口看到那抹熟悉的身影。「學生一進校門,看見校長站在那裡,他們來學校學習的勁頭就會變得特別足;學生出校門時,看見校長還在那裡,他們就會記得,出了校門也是濟鋼高中的人,不能做壞事。我就是一個小人物,要靠點點滴滴的付出與積累,才能影響到學生,影響到家長,進而影響到社會。」這種腳踏實地的付出與積累,為「愛的教育」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註腳,體現了教育者無條件的愛、全身心為孩子成長而付出的愛。
上任之初,邢文明便開通了校長信箱,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反饋都給予了回應,並一一落實;2020年1月8日進行的高考聽力考試恰遇濟南的第一場雪,邢文明帶領老師們深夜鏟雪,包車組織送考,家長們紛紛點讚「最溫暖的學校,最溫暖的老師」;不管是考試還是比賽,不管是在國旗下講話還是深入學生寢室,只要學生們有需要,邢文明都會為他們加油鼓勁,他振臂一呼,用亮劍精神激勵學生「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孩子們的心裡就充滿了昂揚鬥志。
在濟鋼高中,邢文明就是孩子們的「偶像」:他走在校園裡,孩子們會紛紛上前熱切問好;他值班查寢時,孩子們會提前「偵察」,夾道歡迎;連畢業好幾年的學生,也會在網際網路上敲下「懷念邢校」的話語。在濟鋼高中引進的「基於學生發展的學校自我診斷」項目研究中,學生要答的題目中有一道題問得很直接——「你是否喜歡你們的校長」。由於是匿名網絡調查,學生們的回答都很坦誠。有的說:「邢校長能把我們捧在手裡,真的會暖暖的。」有的說:「校長很可愛,我們都成功被校長圈粉了,我們提出的各種生活和學習上的意見和反饋都得到了合理的實現,能傾聽我們心聲的校長是很難得的。」還有學生直接「表白」:「老邢,我們愛你!」
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會被學生轉化為對教師的愛,從感受愛到傳遞愛,學生逐漸學會愛他人、愛萬物。在「愛的教育」中,「愛」是教育的途徑,也是教育的內容與目標,教育者滿懷愛心,與學生心心相通,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真誠地表達愛、無私地付出愛,給予學生向善向上的動力,促使學生全面提高素質,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愛的教育」就是一場努力將「愛」融入學生身心發展的素質教育。
「愛」,讓師生享受教與學的獲得感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面向山東省140餘所高中的調查顯示: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愛的教育」是密切師生關係的有效途徑。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只有當教育者用愛關懷學生時,學生才能真誠地與教育者交往,更信任教育者,兩者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和諧,從而讓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開展。擔任了20年班主任的王培坤老師,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但他仍保持著最初的熱愛與激情。每一屆新生,他都會從軍訓開始手把手帶起,軍訓場上站姿最齊、口號喊得最響的往往就是他。同樣20多年教齡的史玉環老師,曾為了激勵學生學習而走了兩年考研路。2002年,史玉環去一名學生家中家訪,當勸學生好好學習時,學生把問題拋回給了她:「老師,你以為學習好學嗎?你學學試試,你這麼喜歡學習,怎麼不考研啊?」從學生家裡出來,史玉環把考研提上了日程:第一次,總分過了,英語差一分。「沒事,再來一次!」第二次,在距離預產期15天時,挺著肚子的史玉環走上了考場。這次,她如願考上了山東師範大學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為學生們做出了最有力的榜樣。
在濟鋼高中「愛的教育」實踐中,「愛」已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傾注,還是一種教育的機智,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教育能力,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情境中把握教育的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愛的教育」是以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抓手的。
在課程方面,學校課程建設一旦注入「愛的教育」,將極大地滿足學生、教師的個性需求,有利於充分調動師生的內驅力。在課程設置上,濟鋼高中科學整合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領域涵蓋身心素養、語言與文學素養、數學素養、人文與社會知識素養、科學素養、技術能力、藝術素養、交往與實踐能力等8個系列,分為學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等12種類型50多門課程,讓學生在有愛的環境裡做好學問。
熱愛每個學生是「愛的教育」的前提。邢文明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值得被愛與培養,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潛力空間。」濟鋼高中近幾年的生源狀況屬於濟南市中上遊水平,大多數學生比較熱愛學習,具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但也存在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欠缺的情況。基於此,學校實行激勵性目標管理,以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功為基本出發點,幫助每個孩子找準就近發展區,讓所有的孩子都積極地向著目標奮進,同時給每個班級、每個學科確立一個奮鬥的目標,讓老師們圍繞著目標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課堂教學方面,學校積極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打造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新模式,做好過程性成績分析,建立個性化學習機制和學困生幫扶機制。
「愛」,讓學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勢下,推動學校轉型的重要一環在於優化學校內部結構,建立一套與改革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要讓學生站在教育正中央,要把教師隊伍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激發出來」,這是邢文明實施學校扁平化管理改革的目標指引。
此前,學校領導以具體事務性工作為目標,加之各種檢查、會議、活動繁多,實質性地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的時間與精力不夠。2018年11月,濟鋼高中進入扁平化管理2.0時期。相比1.0時期,3位副校長分管德育、教學、後勤及各一級部;2.0時期,學校深化級部負責制改革,減少管理層級,3位副校長直接掛靠級部,每一級部按照一所學校的模式來運行,副校長相當於這所「小學校」的校長。如此一來,副校長能夠從學校的其他管理工作中抽身,集中精力抓實級部全面工作,學校其他處室的職能角色統一轉為服務級部,全校圍著級部轉,也就是圍繞著各個年級的學生轉。
一方面,這一管理模式的轉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學校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從這層意義上說,「愛的教育」指出了學校教育改革的本質問題與根本方向。「愛」,是教育改革的原動力。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的變革激發教師主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對於分管一個級部的副校長來說,這一級部的教學、德育、後勤、人事工作都由他負責。「這樣練的是什麼?練的是一個校長。以前他們都來問我什麼事該怎麼辦,現在他們需要自己動腦,發揮主觀能動性。他們自己想的,我儘量不否定他們,讓他們去幹,錯了也不要緊,就當作歷練。」
「愛的教育」的主體是多元的,內涵是豐富的,實踐是多維度的。邢文明回憶起他剛回濟鋼高中後開的第一次全體教職工大會,會上他跟老師們承諾——「這次回來,我保證不兇任何老師」。「我心裡明白老師們都不容易,這麼長時間,我一次都沒有兇過老師。後來他們同我說『你不兇,反而幹勁更足』,老師們都是發自內心地教書育人。」校長對教師的信任與激勵,激發了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有利於培植教師的愛心,從而用「愛」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愛」的力量,在不同教育主體間的傳遞中,逐漸升華。如今,「愛的教育」已成為濟鋼高中的文化主旋律,滲透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愛」已成為學校師生所習慣的交往方式,彼此悅納,共生共長;學校正在探索基於「愛的教育」的德育校本課程,構建德育課程新體系;老師們用各自所長對學生們因材施教,對症施「愛」;邢文明更是與所有的學生亦師亦友,關係融洽,支持每一位師生的發展,做他們最親近、最強大的後盾。總之,教育者要對學生付出最大程度的愛,讓學生時刻都感受到教育中的「愛」,要給他們創造溫暖、有愛的學習氛圍和成長環境,讓他們在愛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邢文明還有兩年多就要退休了,最近他總在思考,自己能為濟鋼高中留下什麼?「愛的教育」或許就是他留給學校的一筆精神財富。守著樸素的教育初心,他帶領濟鋼高中,在踐行「愛的教育」的過程中,激發學校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將愛的要義凝練於學校的精神文化中,將教師、學生、課程和環境諸要素緊緊融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從而促進學生、教師的發展,引領他們向真、向善、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