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光明日報主管的教育主流媒體。傳承「光明」血脈,以刊聚智,興教強國,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睿智之言、務實之策。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宣傳者,更是教育改革的發現者與推動者。編輯部堅持不跟風,做忠實於內容的教育守望者,以「傳播有力量的思想,影響有追求的師者」為己任,逐步形成了「因思考,而不同」的辦刊風格。
教育家影響和改變著教育進程,雜誌圍繞「教育家」這一時代教育熱詞,全面、深入解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育家」的成長規律與必備素養,深入國內外教育最前沿,傾聽睿智的改革聲音,記錄時代的教育智慧,講述打動人心的教育故事,為當代教育家群體的成長鼓與呼。
《教育家》始終相信,一本雜誌的氣質因思考而不同,因我們而不同。
《教育家》面向教育局、有關科研院所、校長、老師、學生徵稿。
投稿欄目如下:
課事
呈現一線教師、校長、教研員等在學科課程與課題研究上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學校層面的課程體系建設;或在課堂教學上的探索、研究和思考,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研究、教學理念等。
名師面對面
以全國各地的名教師為對象,呈現其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思考等,旨在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鑑,促進教師成長。
班主任沙龍
面向班主任群體,以班級管理中的具體問題切入,分享班級管理經驗、思考;或展現班級文化建設思考、探索與成果。
師說心語
傾聽來自一線教師的聲音,搭建討論交流的平臺。可以發教師閱讀《教育家》雜誌引發的思考,也可以圍繞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發生交流和碰撞,還可以表達想對學生和家長說的話,等等。
心靈創可貼
關注教師心理問題,並邀約心理專家進行疏導,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提升教師的幸福能力。或請教師就一些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經驗分享,以便教師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助力教育教學、構建文明和諧校園。
實踐者說
一線教育工作者發聲的平臺,著眼於一線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類問題或某種現象,展現創新做法與切實思考。
雲捲雲舒
教師或校長的職業生涯感悟、理想追求抒發等文章,或學生的詩歌等作品,以隨筆、散文為主。
治理
如何推進教育治理變革是區域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現代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變革以層級管理為主導的一元管理方式,實現依法自主辦學的多元共治的結構性轉變,以教育治理現代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區域治理:呈現區域教育治理新型關係,減政放權,權限清單制定,放、管、服及職能轉變等內容。
學校治理:呈現現代學校組織變革,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章程建設,家校合作權利邊界分析等內容。
研究
追根求底細研真實教育(課程教學/學校空間/教師發展/教育科研)
從實踐入手,雙層面選取特色課程,用活潑的、描述性的語言展現課程的結構與操作以及課程背後的故事。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描寫。校長談辦學理念,教師談個人成長和溫暖人心的教育故事。要有時代感,以鮮活的故事說話。走進教科研一線,近距離傾聽「沉默的權威」。
竹風
教師或校長的職業生涯感悟、理想追求抒發等文章,或學生的詩歌等作品,以隨筆、散文為主。
幼教話題徵集
一. 問教解惑
2021年,《教育家》幼教欄目將繼續深挖專業教育話題,做教師和園長的知心夥伴。一如既往,歡迎你的投稿,針對日常教學領域中出現的困惑,聚焦真問題,我們將邀請一線教師和專家給出解答。
同時,今年該欄目進行了延展。延展系列,為教師日常教學和工作中感到困惑和煩惱的小問題,哪怕再細微,也可以向我們提出。我們誠邀一線教師將自己的問題發給編輯部,可以將我們當作「樹洞」訴說,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實名匿名皆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將整理問題,並邀請專家或者一線園長,為你提出量身定製的建議。
參考案例:
班裡正在進行抽線想像畫創作,皮皮看著已經做好的想像添畫說:「我覺得好像大海洋裡的兩個大貝殼啊!」我表示特別喜歡這兩隻大貝殼,鼓勵他繼續講述自己的想像故事。皮皮說:「兩隻貝殼在海洋裡被鯊魚吃掉了!」旁邊的小朋友們聽到後紛紛表示:「被吃掉太可怕了!」「好可憐的貝殼……」皮皮想了想,接著說:「是的,被吃掉的話真是一個很悲慘的事情。」我好奇他在畫面上添加的藍線,便問道:「這個上下來回塗的藍色線條是什麼?」他說:「藍色的線原來是大鯊魚,現在又變成了捕魚網,把鯊魚撈起來,送到市場賣給了廚師。廚師發現鯊魚肚子裡有個貝殼,覺得太好看了,把貝殼送到博物館,做成了紀念品,這樣就不是悲慘的故事了吧。」皮皮創編著自己的故事,大家都津津有味地聽著。
突然,一位小朋友的聲音打破了這種氛圍:「皮皮,你每次就只會畫線條!」其他小朋友應和道:「皮皮是胡亂塗的!」皮皮聽完一愣,小聲說道:「不是的……金老師,你覺得我畫得好不好?」我輕撫他的後背:「嗯!真是個有趣又有故事的藍色線條!」
在繪畫觀察的過程中,皮皮用語言賦予了繪畫「超凡」的生命意義。藍色的線條雖然簡單但是靈動,讓我明確感受到他的情感線索——一個把原本「悲慘」的故事變成美好故事的線條。但回到繪畫本身,我也經常聽到小朋友們對皮皮作品的評價。在這些四五歲孩子的眼裡,他的畫並不能夠獲得認可,有時也會讓皮皮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不確信,以至於想通過尋求老師的評價來獲得認同感。
在教育的真實情境中,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感受,老師往往會用積極、正向的語言給予他鼓勵,希望他能夠繼續保持創作的熱情和創新性思維。但是我內心感到矛盾的是:從幼兒情感表達方面,如果教師遵循幼兒真實想法,他也許可以進行充滿想像、自由的表現,但是從常規的美術評價出發,他並沒有掌握中班應有的技巧和方法。皮皮畫得到底好還是不好呢?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是繼續鼓勵幼兒保持自我感受、自主發展,還是應該做出繪畫方面的引導呢?
二. 教養心語
2021年,我們希望你能將日常家庭或者工作中的教養故事分享給我們,如身為教師媽媽的思考與感悟、針對孩子某類教養問題的實踐、針對家庭成員關係(二孩、隔代養育)等方面的故事和辦法。
三. 成長檔案系列
2021年,我們在欄目中開放徵集系列:可以將你隨手記錄的孩子逸聞趣事、生活片段,以文字、照片或者圖文結合的形式發送給我們。鮮活地展現記錄者的觀察和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將擇優不定期推送。
四. 讀編往來
親愛的讀者,2021年,收到每一期《教育家》雜誌,你有怎樣的閱讀體驗?你對雜誌中的哪個話題,有自己的話想說?歡迎你將這些思考、感悟發給我們。我們將擇優展示,與你進行紙上互動。
五.成長馬拉松
成長沒有起跑線,而是一場慢跑,健康成長離不開科學養育的理念和實踐。針對當前教育焦慮嚴重的社會之風,本欄目圍繞父母關心的問題,涉及0-6歲幼兒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科學知識,傳播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念,進行相關知識普及。
六.海外連線
如果你有海外教育教學、調研或生活經驗,想說說海外幼兒教育或家庭教育的見聞與思索,歡迎來稿!借海外教育的第三隻眼,以慧啟智,探索教育規律。
《教育家》新媒體徵稿
稿件將刊於《教育家》學習強國號、光明網教育家頻道、「光明教育家」APP、「光明社教育家」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
校長說:
邀請校長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文化建設等的經驗做法與先進理念,或談對教育事件、教育議題的深入思考,或針對教育熱點話題發表觀點,或講述職業生涯感悟,抒發理想追求。校長可自由投稿,《教育家》也會不定期給出主題,邀請校長進行研討,歡迎關注。
師說:
聚焦教育熱點話題,為一線教師搭建成長交流平臺,面向中小學一線教師徵集教學經驗、教育心得、教師成長故事、從教故事等,老師可可自由投稿,《教育家》也會不定期給出主題,邀請老師進行討論,歡迎關注。
少年說:
青少年是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才而開展,但是青少年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卻缺少話語權。「少年說」希望搭建一個老師、家長和孩子間的橋梁,讓青少年發出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讓孩子被看見、被聽見,讓我們更了解孩子,作出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選擇。歡迎青少年投稿,也歡迎老師推薦稿件。《教育家》也會不定期給出主題,邀請青少年就主題發表自己的心聲,歡迎老師組織投稿。
以下欄目歡迎提供線索
發現
《教育家》每期走進一所學校,多版面解剖、立體呈現不同學校有價值的「育人」過程。
歡迎學校自薦或推薦。
先行者
聚焦教育教學創新與變革,展現一線校長、教師或其他教育人物的創新思想與行動。以人物通訊的形式呈現。
歡迎自薦或推薦。
尋找大國良師
尋找熱愛教育、奉獻教育、在學生和家長群體中擁有良好口碑、在育人方面有獨到見解和典型事例、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效果顯著的各級各類學校優秀教師,展現其樸實真切的育人故事,彰顯良師精神,傳遞育人正能量。
歡迎自薦或推薦。
公益路上
聚焦具有閃光點的教育公益人物,包括教育屆人物或其他關注、支持教育的人物與組織,重在故事挖掘,追求新聞價值。以人物通訊的形式呈現。
歡迎自薦或推薦。
其他選題線索:您關注的教育議題,您想深度了解的教育議題,歡迎告訴我們!
— END —
來源|《教育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