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徵稿了!教育局、科研院所、校長、老師、學生看過來!

2021-01-16 騰訊網

《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光明日報主管的教育主流媒體。傳承「光明」血脈,以刊聚智,興教強國,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睿智之言、務實之策。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宣傳者,更是教育改革的發現者與推動者。編輯部堅持不跟風,做忠實於內容的教育守望者,以「傳播有力量的思想,影響有追求的師者」為己任,逐步形成了「因思考,而不同」的辦刊風格。

教育家影響和改變著教育進程,雜誌圍繞「教育家」這一時代教育熱詞,全面、深入解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育家」的成長規律與必備素養,深入國內外教育最前沿,傾聽睿智的改革聲音,記錄時代的教育智慧,講述打動人心的教育故事,為當代教育家群體的成長鼓與呼。

《教育家》始終相信,一本雜誌的氣質因思考而不同,因我們而不同。

《教育家》面向教育局、有關科研院所、校長、老師、學生徵稿。

投稿欄目如下:

課事

呈現一線教師、校長、教研員等在學科課程與課題研究上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學校層面的課程體系建設;或在課堂教學上的探索、研究和思考,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研究、教學理念等。

名師面對面

以全國各地的名教師為對象,呈現其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思考等,旨在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鑑,促進教師成長。

班主任沙龍

面向班主任群體,以班級管理中的具體問題切入,分享班級管理經驗、思考;或展現班級文化建設思考、探索與成果。

師說心語

傾聽來自一線教師的聲音,搭建討論交流的平臺。可以發教師閱讀《教育家》雜誌引發的思考,也可以圍繞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發生交流和碰撞,還可以表達想對學生和家長說的話,等等。

心靈創可貼

關注教師心理問題,並邀約心理專家進行疏導,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提升教師的幸福能力。或請教師就一些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經驗分享,以便教師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助力教育教學、構建文明和諧校園。

實踐者說

一線教育工作者發聲的平臺,著眼於一線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類問題或某種現象,展現創新做法與切實思考。

雲捲雲舒

教師或校長的職業生涯感悟、理想追求抒發等文章,或學生的詩歌等作品,以隨筆、散文為主。

治理

如何推進教育治理變革是區域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現代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變革以層級管理為主導的一元管理方式,實現依法自主辦學的多元共治的結構性轉變,以教育治理現代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區域治理:呈現區域教育治理新型關係,減政放權,權限清單制定,放、管、服及職能轉變等內容。

學校治理:呈現現代學校組織變革,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章程建設,家校合作權利邊界分析等內容。

研究

追根求底細研真實教育(課程教學/學校空間/教師發展/教育科研)

從實踐入手,雙層面選取特色課程,用活潑的、描述性的語言展現課程的結構與操作以及課程背後的故事。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描寫。校長談辦學理念,教師談個人成長和溫暖人心的教育故事。要有時代感,以鮮活的故事說話。走進教科研一線,近距離傾聽「沉默的權威」。

竹風

教師或校長的職業生涯感悟、理想追求抒發等文章,或學生的詩歌等作品,以隨筆、散文為主。

幼教話題徵集

一. 問教解惑

2021年,《教育家》幼教欄目將繼續深挖專業教育話題,做教師和園長的知心夥伴。一如既往,歡迎你的投稿,針對日常教學領域中出現的困惑,聚焦真問題,我們將邀請一線教師和專家給出解答。

同時,今年該欄目進行了延展。延展系列,為教師日常教學和工作中感到困惑和煩惱的小問題,哪怕再細微,也可以向我們提出。我們誠邀一線教師將自己的問題發給編輯部,可以將我們當作「樹洞」訴說,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實名匿名皆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將整理問題,並邀請專家或者一線園長,為你提出量身定製的建議。

參考案例:

班裡正在進行抽線想像畫創作,皮皮看著已經做好的想像添畫說:「我覺得好像大海洋裡的兩個大貝殼啊!」我表示特別喜歡這兩隻大貝殼,鼓勵他繼續講述自己的想像故事。皮皮說:「兩隻貝殼在海洋裡被鯊魚吃掉了!」旁邊的小朋友們聽到後紛紛表示:「被吃掉太可怕了!」「好可憐的貝殼……」皮皮想了想,接著說:「是的,被吃掉的話真是一個很悲慘的事情。」我好奇他在畫面上添加的藍線,便問道:「這個上下來回塗的藍色線條是什麼?」他說:「藍色的線原來是大鯊魚,現在又變成了捕魚網,把鯊魚撈起來,送到市場賣給了廚師。廚師發現鯊魚肚子裡有個貝殼,覺得太好看了,把貝殼送到博物館,做成了紀念品,這樣就不是悲慘的故事了吧。」皮皮創編著自己的故事,大家都津津有味地聽著。

突然,一位小朋友的聲音打破了這種氛圍:「皮皮,你每次就只會畫線條!」其他小朋友應和道:「皮皮是胡亂塗的!」皮皮聽完一愣,小聲說道:「不是的……金老師,你覺得我畫得好不好?」我輕撫他的後背:「嗯!真是個有趣又有故事的藍色線條!」

在繪畫觀察的過程中,皮皮用語言賦予了繪畫「超凡」的生命意義。藍色的線條雖然簡單但是靈動,讓我明確感受到他的情感線索——一個把原本「悲慘」的故事變成美好故事的線條。但回到繪畫本身,我也經常聽到小朋友們對皮皮作品的評價。在這些四五歲孩子的眼裡,他的畫並不能夠獲得認可,有時也會讓皮皮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不確信,以至於想通過尋求老師的評價來獲得認同感。

在教育的真實情境中,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感受,老師往往會用積極、正向的語言給予他鼓勵,希望他能夠繼續保持創作的熱情和創新性思維。但是我內心感到矛盾的是:從幼兒情感表達方面,如果教師遵循幼兒真實想法,他也許可以進行充滿想像、自由的表現,但是從常規的美術評價出發,他並沒有掌握中班應有的技巧和方法。皮皮畫得到底好還是不好呢?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是繼續鼓勵幼兒保持自我感受、自主發展,還是應該做出繪畫方面的引導呢?

二. 教養心語

2021年,我們希望你能將日常家庭或者工作中的教養故事分享給我們,如身為教師媽媽的思考與感悟、針對孩子某類教養問題的實踐、針對家庭成員關係(二孩、隔代養育)等方面的故事和辦法。

三. 成長檔案系列

2021年,我們在欄目中開放徵集系列:可以將你隨手記錄的孩子逸聞趣事、生活片段,以文字、照片或者圖文結合的形式發送給我們。鮮活地展現記錄者的觀察和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將擇優不定期推送。

四. 讀編往來

親愛的讀者,2021年,收到每一期《教育家》雜誌,你有怎樣的閱讀體驗?你對雜誌中的哪個話題,有自己的話想說?歡迎你將這些思考、感悟發給我們。我們將擇優展示,與你進行紙上互動。

五.成長馬拉松

成長沒有起跑線,而是一場慢跑,健康成長離不開科學養育的理念和實踐。針對當前教育焦慮嚴重的社會之風,本欄目圍繞父母關心的問題,涉及0-6歲幼兒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科學知識,傳播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念,進行相關知識普及。

六.海外連線

如果你有海外教育教學、調研或生活經驗,想說說海外幼兒教育或家庭教育的見聞與思索,歡迎來稿!借海外教育的第三隻眼,以慧啟智,探索教育規律。

《教育家》新媒體徵稿

稿件將刊於《教育家》學習強國號、光明網教育家頻道、「光明教育家」APP、「光明社教育家」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

校長說:

邀請校長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文化建設等的經驗做法與先進理念,或談對教育事件、教育議題的深入思考,或針對教育熱點話題發表觀點,或講述職業生涯感悟,抒發理想追求。校長可自由投稿,《教育家》也會不定期給出主題,邀請校長進行研討,歡迎關注。

師說:

聚焦教育熱點話題,為一線教師搭建成長交流平臺,面向中小學一線教師徵集教學經驗、教育心得、教師成長故事、從教故事等,老師可可自由投稿,《教育家》也會不定期給出主題,邀請老師進行討論,歡迎關注。

少年說:

青少年是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才而開展,但是青少年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卻缺少話語權。「少年說」希望搭建一個老師、家長和孩子間的橋梁,讓青少年發出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讓孩子被看見、被聽見,讓我們更了解孩子,作出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選擇。歡迎青少年投稿,也歡迎老師推薦稿件。《教育家》也會不定期給出主題,邀請青少年就主題發表自己的心聲,歡迎老師組織投稿。

以下欄目歡迎提供線索

發現

《教育家》每期走進一所學校,多版面解剖、立體呈現不同學校有價值的「育人」過程。

歡迎學校自薦或推薦。

先行者

聚焦教育教學創新與變革,展現一線校長、教師或其他教育人物的創新思想與行動。以人物通訊的形式呈現。

歡迎自薦或推薦。

尋找大國良師

尋找熱愛教育、奉獻教育、在學生和家長群體中擁有良好口碑、在育人方面有獨到見解和典型事例、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效果顯著的各級各類學校優秀教師,展現其樸實真切的育人故事,彰顯良師精神,傳遞育人正能量。

歡迎自薦或推薦。

公益路上

聚焦具有閃光點的教育公益人物,包括教育屆人物或其他關注、支持教育的人物與組織,重在故事挖掘,追求新聞價值。以人物通訊的形式呈現。

歡迎自薦或推薦。

其他選題線索:您關注的教育議題,您想深度了解的教育議題,歡迎告訴我們!

— END —

來源|《教育家》編輯部

相關焦點

  • 科研院所的招生情況知多少?你考研會選科研院所嗎?
    ▲某研究所培養方式科研院所導師多,學生少,課題項目多。如果是實力較強的科研院所,出國與讀博深造機會也更多。由於科研院所這種稍顯特殊的培養模式,兼具普通高校的理論課程基礎,又有自身研究所較多的課題培養,因此畢業學生都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多用人企業單位的好評和認可。如何報考科研院所?
  • 20考研:高校研究生or科研院所研究生,選哪個更合適?
    其實這是一個擇校的問題,每年都有一些考生糾結報名時是報高校還是報科研院所,其實選哪個要看自己的職業規劃。一般來說,如果將來想從事學術研究,可以選擇科研院所,如果將來打算進入企業工作,可以選擇高校。聲明一下,這不是絕對的,高校研究生也有去做學術的,科研院所研究生依然有進企業工作的。下面說一下二者的區別。1.學術氛圍不一樣科研院所學術氛圍比高校濃,科研院所以做科研為主,學術氛圍濃重,教學是老師的一部分工作內容,更多精力還是放在學術研究上。高校老師則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同時兼顧學術研究。
  • 考研人,除了985、211,科研院所也是不錯的選擇
    「名校」之所以為大家所認可,固然與其自身嚴謹的治學之風和科研實力分不開,但同學們的口耳相傳也不失為一個重要因素,而這正是各個科研院所所欠缺的,因為科研院所只進行研究生的培養。沒有自己的本科生,使得科研院所的「名氣」不大,每年報考的學生相對比較少,錄取率更高;沒有自己的本科生,也使得科研院所在招生時,錄取程序更為公正,不會出現一般高校招生中偏愛招收本校學生的情況。
  • 為啥不選科研院所?
    這些科研院所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可能很陌生,甚至有些同學們平日都不清楚,但不了解並不意味著這些科研院所實力不強,相反,這些科研院所在其所在的領域往往處於研究前沿,科研實力不容小覷。一、優勢  與一般的高校招生單位相比,選擇科研院所有許多優勢:  第一,與一般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錄取率高,錄取程序也更公正。"
  • 2019考研:報考科研院所的優劣勢比較
    選擇考研目標院校的時候不要只把目光定位在某某大學,也要適當的了解一下研究院之類,這些科研院所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可能很陌生,甚至有些同學們平日都不清楚,但不了解並不意味著這些科研院所實力不強,相反,這些科研院所在其所在的領域往往處於研究前沿,科研實力不容小覷。研究院所是獨立於教育部和高校系統之外、以科研工作為業務核心的各級、各類研究機構。
  • 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河南省科學院工作概況】2004年,河南省科學院緊緊圍繞改革發展這一中心工作,開拓創新,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年度責任目標,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原崛起做出了應有貢獻。   (1)院屬開發類科研院所的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 考研掃盲:科研院所與普通高校有何區別?
    它們在向所屬省市政府和相關單位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時,也為各自領域培養後續的研究力量,如北京市首都兒科研究所、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等。   ►科研院所與普通高校的區別,有何優勢?   1.導師多且更具專業性   科研院所導師多,學生少,課題項目多。
  • 考研選擇科研院所的有這9大優勢
    而事實上與一般的高校招生單位相比,選擇科研院所同樣具備很多優勢,這些都值得2018考研的同學們仔細斟酌考慮。  1.錄取率較高  名校具備普通院校無法企及的硬體實力和軟體資源。名校的學術資源、人脈資源對讀研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會有很大幫助。因此名校每年的報考學生都是扎堆往上湧,而名校錄取人才時是「優中選優」,所以考生能被順利錄取的難度非常大。
  • 博士畢業,去大學、科研院所還是企業?
    上次我聽一位大學老師聊天,他說現在的博士已經過了黃金時期了。讀博非常困難,很多博士都是延期畢業,有抑鬱症的博士也不少。博士就業也不容易,因為高校過了擴張期。在很早以前,博士算是高校的引進人才,要給安家費的。現在各個大學對博士都是挑挑揀揀,如果去高校,還只能先當博士後,等幹完合格後才能入職。
  • 這位校長登上《教育家》封面,他做了這些事
    2020年9月,《教育家》雜誌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刊登了《在泥濘中蹚出自主教育路 ——訪重慶巴川中學總校長郭洪》一文。 《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主管的國家一級教育期刊。《教育家》雜誌依託《光明日報》在知識界、文化界、教育界、理論界的權威影響力,致力於打造深度與廣度並重、專業與內涵並包的教育人物高端期刊。
  • 拒絕把教育家泛化、神秘化,「襄派教育家」成為這裡的一張城市名片!
    堅守鄉村教育講臺37年的崔德麗,除了讓山區孩子英語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得有效外,她還試圖點燃孩子看世界的夢想。她常給孩子說:「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世界那麼大,我拿什麼去看看」。崔德麗之所以常講這兩句話,是想讓孩子知道,只有掌握知識、有一定本領才能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才能改變他們的人生。
  • 《教育家》雜誌封面人物:濟鋼高中校長邢文明
    日前,《教育家》雜誌2021年1月第1期刊物出版,一張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濟鋼高中邢文明校長榮登為封面人物。  《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光明日報》主管的教育主流媒體。《教育家》雜誌依託《光明日報》在知識界、文化界、教育界、理論界的權威影響力,致力於打造深度與廣度並重、專業與內涵並包的教育人物高端期刊。
  • 考研報考:科研院所,最易被忽視的別樣選擇
    二、選擇科研院所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在選擇科研院所時一定要選擇成規模,有「體量」的研究所。所謂有體量,就是研究所成規模,培養方式規範,一般有研究生院的研究所都是有體量的研究所。 例如: 中科院就是一家有體量的研究所。中科院的培養機制是很健全的,研究生是在培養模式下和指導下進行的。
  • 科研院所與高校,哪個「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高校的導師每人每年都會帶學生,但研究所並不是每人每年都帶學生。研究所會有幾個導師持續帶學生,也有一些導師只是偶爾帶帶學生。研究所的教師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別是一些公共課或是基礎課。,一般過了國家線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畢業後不用為工作發愁,已經籤約,而且提前2到3年趕上就業形式,也就是2018年籤約的時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畢業則是2到3年後,其學位貶值不可預知,當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對於已經籤約的同志也是試用的,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學習可以接觸不少名校學生
  • 老師寫不寫教案誰說了算?校長,教育局,還是老師自己?
    那麼作為一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到底能不能自行決定是否書寫教案呢?最起碼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能。老師要不要書寫紙質教案,決定權可能是校長說了算,也可能是教育局說了算,但就是當事者——老師本人,說了不算。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學期都會面臨教育局的考評檢查,教案可以說是必查項目之一。
  • 巴南一學校總校長登上《教育家》封面,他做了這些事……
    《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主管的國家一級教育期刊。《教育家》雜誌依託《光明日報》在知識界、文化界、教育界、理論界的權威影響力,致力於打造深度與廣度並重、專業與內涵並包的教育人物高端期刊。此次,郭洪校長榮登榮《教育家》雜誌封面人物,表現了他在辦學實踐及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影響力,展示了中國教育巴川系近20年的豐碩成果,樹立了巴川系學校致力於打造一流名校的品牌形象。
  • 貴州一中學老師打學生,致其身上多處淤青,教育局通報:校長、老師皆...
    很多學生家長認為,把孩子交到學校是最放心的,把孩子交給老師由老師來管理比自己管理更有助於讓孩子成才,所以有時候老師批評孩子兩句,家長也覺得是應該的。但有些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卻有失偏頗,他們不恰當的做法,給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 六部門出臺舉措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
    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讓張國華十分振奮,尤其是「『裡程碑』式管理和『包幹制』的落實,將進一步為一線科研人員鬆綁」。  「近年來,蘭州大學作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穩定支持科研經費中提取獎勵經費』試點單位,持續完善相關科研管理制度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取得了顯著成果。」蘭州大學校長助理、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許鵬飛說。  在許鵬飛看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基礎研究與前沿領域研究國際競爭日益激烈。
  • 2020考研報名:高校碩士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有什麼區別?
    2020考研報名:高校碩士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有什麼區別?由廣東研究生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高校碩士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區別,2020考研,廣東研究生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研究生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陽新「未來教育家打卡圈」成員來我校舉行讀書分享活動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8月19日上午,陽新「未來教育家打卡圈」的成員來到英才中學,向英才中學全體新老師傳遞了如何讀一本好書,怎樣做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師的觀念。 分享會伊始,英才中學董事長鄧承普向在場所有老師隆重介紹了與會嘉賓,並就其與「未來教育家打卡圈」的緣分做了簡短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