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新廣漢
2020年9月,《教育家》雜誌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刊登了《在泥濘中蹚出自主教育路 ——訪重慶巴川中學總校長郭洪》一文。
《教育家》雜誌是中共中央黨報主管的國家一級教育期刊。《教育家》雜誌依託《光明日報》在知識界、文化界、教育界、理論界的權威影響力,致力於打造深度與廣度並重、專業與內涵並包的教育人物高端期刊。此次,郭洪校長榮登榮《教育家》雜誌封面人物,表現了他在辦學實踐及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影響力,展示了中國教育巴川系近20年的豐碩成果,樹立了巴川系學校致力於打造一流名校的品牌形象。
《在泥濘中蹚出自主教育路——訪重慶巴川中學總校長郭洪》
今年53歲的重慶巴川中學總校長郭洪,迄今35年的教育路,伴隨著一路質疑,一路風景。
18歲,他從中等師範學校以優異成績畢業初登三尺講臺,被分配到全縣最偏遠的小學,任全科教師;一年後,調入當 地片區中學(下轄6個鄉生源)任團委書記,承擔兩個人的工作量,卻意外被頂替「下課」;28歲,他調至重慶市銅梁縣(現為銅梁區,下同)最好的初中——巴川初級中學,兩年後任教務處副主任,彼時沒帶過畢業班、沒有顯著教學成 果,「火箭式」升職引發爭議;兩年後,跨過正主任級升任該校副校長,又引發更大的爭議;37歲,他接任重慶巴川中學校長,上任伊始,主持分層教學試驗,家長、教師、社會質疑聲不斷,初次教改以失敗告終……
他的教育路,時有泥濘坎坷,他只顧向前奔跑,不言棄,不盲從,一次次化危為機,保持教育定力,堅守教育本真,於困境中找到「自主教育」之路,帶領重慶巴川中學突出重圍、走向壯大,成為引領區域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
01
良師啟迪
在「自主學習」中受益
經師易遇,人師難求。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一生的幸運。郭洪在中等師範學校學習時,結緣了兩位對他教育生涯影響至深的教師——數學教師王鳳儀、語文教師兼班主任羅德剛, 為他今後「自主教育」思想的提出孕育了萌芽。
20世紀80年代初,在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導的時代,這兩位教師顯得與眾不同。
王鳳儀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物理學系,一頭捲髮,一口標準而流利的普通話,話語簡潔、條理清楚,治學嚴謹,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每節課的例題,總是給全體學生較為充足的時間獨立嘗試,然後巡視全班,有針對性地請一兩位同學板演,接著讓其他同學觀察並點評,比如典型錯誤、巧妙解法等,最後,她再予以精講。於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中都得到提升。郭洪常常被抽到板演或點評,這大大激發了他的數學學習興趣。
羅德剛重在引領學生在切身體驗中獲得成長。那時,班會課常被老師「拿」去讓學生做作業,羅德剛卻費心思認真設計——或將自己精心準備的各種剪報讀給學生聽,讓學生討論;或把他用心收集的已參加工作的師兄師姐的來信片段與學生分享,常令學生特別感動。郭洪還記得,羅老師針對班級凝聚力差的問題,讓全班讀了大量有關中學數學的文章。專科結業後,他又順利考入重慶師範學院數學系函授本科班學習。當時,他還承擔著初二年級兩個班的數學課,併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郭洪記憶猶新:「夏日酷暑難耐,幾個大電扇不停地搖擺,上課老師講得汗流浹背。回到學校,不僅要批改作業、準備考試,還要為『還課』加班加點工作,其間的艱辛很多人無法想像。」
怎麼做到求學、教學兩不誤?郭洪給自己定下三個原則:一不調課,二不請人代課,三保證學生學業成績不受影響。他認真研讀教學大綱、教材、教法,堅持訂數學雜誌,每兩個月去縣城書店買資料,除了為兩個班的數學特長生新編講 義、實行分層教學外,還建立了兩個興趣小組,實行組長負 責制,強化學生自主學38個同學各剪一個五角星組成兩個紅色大字「團結」。郭洪回憶道:「38顆『紅心』緊緊 凝聚在一起的畫面,深深觸動了我們,讓大家激動了很久很 久……正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領悟到德育的價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郭洪在擔任副校長時,儘管分管全校教學,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同時,在兩位良師身上,他看到了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實踐形成的合力,初次感受到 「自主」二字的力量。而堅定他對「自主學習」理念信心的,還要從他切身的教育實踐說起。
1988年,郭洪以成人高考理工類全縣第二名的成績如願考上四川省渝州教育學院數學系脫產進修專科。此後,他一頭扎進書堆如饑似渴,閱習和自我管理,讓小組成員相互提醒、 相互解疑、相互評價,每兩周集中輔導一次。
在那屆初三,郭洪進行了大膽嘗試:讓兩個班的優秀同學組成兩個小組,自己為數學單元測試命題。在郭洪的指導下,學生們把兩組命題進行整合併形成正式的測試題。至今, 當年學生的那種高興勁、投入勁,以及那種強烈的自信和滿足感,仍然令他難以忘卻。在師生共同努力下,他執教的兩個班數學成績大幅提升, 在畢業考試和數學競賽中史無前例地創下兩個「第一」,其中陳波同學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四川省共50人、重慶市僅7人),成為銅梁縣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同年,郭洪被評為銅梁縣優秀青年教師。
02
初任校長
臨危受命帶最差畢業班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1995年,巴川中學面向全縣擇優招聘6名數學教師,郭洪以第一名的成績受聘。2002年,銅梁縣人民政府與重慶新鷗鵬集團合作辦學,從此巴川中學走向民辦教育之路。
2004年,老校長退休,郭洪接任巴川中學校長。他大膽嘗試在初三年級進行分層教學試驗,由於教師發動不充分,在沒有召開家長會、學生會的前提下,將全年級30多個班打散重新組合,分為A、B班。被分到A班的學生、教師及家長都很滿意,分到B班的則都很有意見。加之個別人從中作梗,導致改革舉步維艱。教學試驗僅進行了三天, 就在縣教育局、縣政府的強力幹預下宣告失敗,學生和教師重新回到原先狀態。
改革的失敗,並沒有讓郭洪退卻,他意識到:分層教學本沒有錯,但是實施策略上多有不當。學校改革必須加快, 集團和學校領導也必須有氣度地、實事求是地自我批評。
研討會上,學校領導班子研究出了很多學校發展措施, 其中一條讓所有幹部都備感意外:由郭洪接任初三年級最差 一個班的數學教師兼班主任。原因在於,那時郭洪剛成為正校長,有很多事情沒有理順,更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在觀望。對此,集團董事長認為:郭洪只要帶好了全校最差的班,就一定能證明他能帶領好全校。
反覆掂量後,郭洪同意了。
作為一個距離主城50多公裡的郊縣民辦學校,要想與重慶市教委直屬的一流中學爭搶市場的蛋糕,談何容易?郭洪清楚,初中屬於義務教育,民辦學校只有走特色優質發展之路,才能讓家長心甘情願送孩子到校讀書。經過研究,學校 最終確定「巴川中學——初中教育專家」的定位,而那時除了中考成績,少有其他成果支撐這一定位。學校教師外出參加教研,都會被旁人送上一句「初中教育專家」,其中有友好的,有質疑的,當然更有嘲笑的聲音。
之後,郭洪的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校長工作一點兒未少,還增加了滿工作量的教學任務。近100個班、5000多人 的學校,校長何以有精力兼任多職?面對超負荷的工作,倘若依靠傳統的教師主導型的班級管理,難以兩頭兼顧。「既然承諾了,就得想想該怎麼平衡兼顧。」郭洪決定,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上下足功夫。
他想到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助手」,幫助教師管理班級,隨即召開幹部座談會,尋找得力班幹部,發展學習小組長,建立激勵機制,儘可能放手讓學生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而郭洪的功夫主要花在了備課、指導、驗收和評價上。紮實而有 效的工作,讓郭洪帶的畢業班不僅甩掉了倒數第一的帽子, 而且那年中考成績創下學校新高。「無論是學校,還是我這個校長,一直憋著這口氣,總算不負眾望。」郭洪很欣慰。
教育不息,革新不止。在紛擾的輿論中,郭洪卯足幹勁狠抓學校內涵發展。他認為,正是因為有創新、有進步、 有「吃螃蟹」的勇氣,才會與質疑狹路相逢,「每一次質疑淡去,化作掌聲,也就意味著跨過了一個坎,又將迎來新的開始」。
03
自主教育
做真正的「初中教育專家」
「選擇了民辦教育,就選擇了永遠的憂患意識。」郭洪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初中必須辦得比別的學校好,而且要好很多!」
建設優質的民辦學校,勢必要突破「重教師而輕學生、 重傳授而輕探究、重共性而輕個性」的教育桎梏。「如果丟下99%的人,而追求1%的金牌,那不是教育!」郭洪強調道。學校經過反覆討論、思考,決定走小班教育發展之路,把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郭洪直言:「倘若人數不能少下來,素質教育很難落到實處。」
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學校很快確定了小班發展整體改革思路,確立了強健體魄、流暢表達、自主管理、合作學習四大核心,以整合課程、改革課堂、創新評價為抓手,開展班級文化展、辯論賽、達人秀、英語節、畢業典禮五大特色活動。環環緊扣,一一落實,逐漸贏得了學生、家長、教師的認可,學生的文化成績和綜合素質同步提升,為巴川中學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校全面推行初中生自主管理——讓學生自上而下參與學校管理、班級管理並進行自我管理,成為學校的主人,教育從「外化」走向「內化」,從「老師說教」走向「學生自我教育」。每個學生在明確標準、付諸行動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自主性、自律性和自覺性,最終促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時,學校對學生自主教育也從單純偏重德育的教育,走向關注全人的教育、關注人的成長 過程的教育。據巴川中學畢業生張燦回憶:「以前自習,班主任總是坐 在講臺上守著。只要老師一走,教室裡頓時像炸開了鍋。郭 洪老師卻不這樣,他讓班幹部輪流坐在講臺上管理秩序。當學生自己成為『領導』的一分子,積極性立馬被調動起來。自習時間即使老師不監管,一切也井然有序。如今想起來,這種讓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的確讓我們受益匪淺。」
巴川中學2006級畢業生、高考考入北京大學的但雪聰清晰地記得:「一次做課後練習,同桌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向我請教,我正打算給同桌詳細解答,郭老師看到後默默地對我搖搖頭,又告訴那位同學要先思考再問。雖然同桌會因此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我相信她的思考是有價值的。工作後很多問題雖然脫離了原本數字和符號為主的形式,但是它們對於解題者的要求卻殊途同歸——勇氣、自信、獨立思考和積極總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這些品質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近些年,巴川中學在「自主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不斷 完善學校架構,構建了從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體系,於2011年創辦了國際高中,2014年又創辦了新高中。初中小班教學更加關注學生個體,注重教育的品質和內涵;國際高中為有出國深造夢想的孩子開設了一條綠色通道;新高中著 重面對高考改革實施一系列新的教育舉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如今的巴川中學已成為巴渝大地的品牌學校,中考成績連續19年領跑區域教育,新高中學生連續四年100%上重點本 科、90%以上考上雙一流大學。郭洪的「自主教育」思想在德育、教學、科研等方面多維實踐,從模糊到清晰。他永不停歇地行走在教育革新之路上,潛心鑽研、不斷學習,先後考上西南大學的教育學碩士、博士,將教育理論融於實踐,又在實踐中生成新的教育智慧與思想,他常說:「教育無它,就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教育者必須踐行自主教育,讓學生懂得做人、學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