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這樣的視頻:
劇中,「害怕的不要,眼淚的不掉」、「什麼的幹活」,這種話被認為是「日本話」。那麼,歷史上真有這種「日本話」嗎?
歷史上確實存在類似的中日混雜式語言,稱作「協和語」。
自從清末,日本的勢力侵入中國以來,日本侵略者為了交流,逐漸開始使用一種把中文和日語混雜在一起的語言。這種語言是從中國東北首先產生(因為中國東北最早受到日本的侵略),有幾個很明顯的特徵:
一:「的」字的濫用。
在中文裡,「的」一般表示所屬(例:我的電腦),或用在形容詞後、名詞前(例:藍藍的天);「地」一般用在形容詞後、動詞前(例:輕輕地碰一下);「得」一般用在動詞後、形容詞前(例:打得好)。協和語中,三個「de」不分,而且存在濫用現象。比如「你的,什麼的幹活」,這個「的」就是毫無意義的。
由於中文的單音節詞比較多,「你、我、他」這些人稱代詞,都是單音節詞,只發一個音。日語裡基本都是多音節的詞,比如日語的「我」,念わたし(發「瓦塔西」的音)。因此,日本人在協和語中,在人稱代詞「你」後面加一個「的」,純粹是為了發音節奏的問題,強行把單音節詞變成多音節的詞。
二:中日發音混搭。
現在有人模仿協和語的時候,總會把吃飯叫「米西米西」。其實,「米西」就是日文「飯」的發音,本身就是日語「吃飯」的意思(也有說是「召し」的發音,表示呼喚,但可信度不高),只不過在協和語裡被雜糅進來了。在趙本山的小品當中,曾經模仿過這種「協和語」:「哈嘍啊,飯已OK啦,下來米西吧!」協和語中,中日發音混搭的情況是常態。比如很多中國抗日劇裡,漢奸們所說的「太君」這個詞,也可以認為是協和語的一種。「太君」其實是日語たいじん,「大人」的意思,表示高級軍官,後來在漢奸口中代指一切日本人。
三:謂語後置。
日語是一種主-賓-謂的語法,謂語放在最後。(其實韓語也這麼用)。比如日語的「私は箱を開ける」,是「我打開箱子」的意思。但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順序是「我,箱子,打開」,主語和賓語在前面,謂語在後面。所以,應用到協和語,他們也只說「你的,什麼的幹活」,而非「你是幹什麼的」。
協和語由於伴隨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而產生,因此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象徵,同時讓人聯想起中國那一段被侵略的歷史。所以,除了在某些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偶有出現,目前在生活中使用這種語言的極少,即使是出於調侃。
其實在日本,也流行一種面向中文的「協和語」,他們稱之為「偽中國語」。但區別在於,他們只能用文字表達,說不出來。
具體的方法是:日本人在網上與中國人交流的時候,全部用漢字來表達,去掉所有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這樣一來,中國人就能從字面上看懂每個字。雖然這種所謂的「中文」由於語法和用詞差異,看上去會十分奇怪,中國人讀起來也會感覺有點搞笑,但大致意思是能清楚的。
舉個例子,比如這條:
我睡眠欲最大,二度寢最高快樂天國。
意思不用解釋相信大家也能看懂:我很愛睡覺,尤其是睡回籠覺,爽的像上天一樣。
再舉幾個偽中國語的例子,這個就看得不是很懂,但至少知道「頑張」是加油的意思,能明白個大概。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對中文其實還是有相當興趣的。當然,這種興趣也鬧出過不小的笑話。日本有個企業家,叫幡谷祐一。他的一大愛好,就是寫詩,而且不是日本詩,是中國漢詩。不過,由於他對中文的理解、對漢詩的理解都不到位,寫出來的詩除了平仄、意境差的比較多,還會給人一種「老幹部體」的喜劇效果。
日本茨城機場開港的時候,幡谷祐一為了祝賀,寫了一首叫《先見》的「漢詩」。這首詩是這麼寫的:
強韌意志反對耐,卓越先見空港開。
永年鄉土為繁榮,萬人歡呼自衛隊。
在中國人看來,這不叫詩,這就是大白話。但日本人居然給這首詩刻了個碑。當然,幡谷祐一也出過一個詩集,叫《平成自由詩》。既然是「自由詩」,那就不拘泥於一些平仄格式之類的東西,完全放飛自我。
當然,日本網民當中也有覺得這種詩很搞笑。他們模仿起「平成自由詩」,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偽中國語」作品:
所以,日本網友可不僅僅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土味的東西,他們也能玩。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中國的網民故意惡搞,網絡上一些看上去很易懂的「偽中國語」其實是中國網民寫的。隨著日本的動漫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流行,一些玩二次元的網民,常常會在網絡上使用到日語。但他們當中很大一批人日語水平有限,發表的所謂「日語」,除了機翻就是各種中式日語,甚至實質上的協和語。
受到一些抗日劇的影響,中國網民心中的協和語,就是簡單地把謂語後置,以「你的,什麼的幹活」一樣的格式進行套用。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新協和語」,但實際上看著像日式的偽中國語。比如「今日頑張!全然問題無!」(今天要加油啊,完全沒問題的)。也有人把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時的著名臺詞翻譯成所謂的「日語」:私の義大利炮はどこにいる、はやく拉出來!(這句就不翻譯了,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這樣一來,網上就有了個新梗,叫做「君日本語本當上手」。翻譯過來,就是「你的日語很不錯嘛」。當然,「君日本語本當上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句中式日語。用在這裡,是出於調侃和諷刺。
由於「偽中國語」的流行,甚至有網民認為,「中日交流新手段成」。但單純去掉平假名和片假名,還不足以讓我們理解日語原文的意思。因為在日本,許多漢字的字面意思,和中國是不一樣的。
曾有網圖曝出,中國進口的某日本產品包裝上,印有一行中文提示:除本中文標籤外,瓶身上的其他文字均為日文,不可按照中文字面予以理解。
所以,如果大家認真地想學日語,一定要到專業機構學習。協和語、偽中國語,基本只能用於惡搞和調侃,不是解決中日交流問題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