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工作,這種話千萬不要對同事說,後患無窮

2020-12-14 文化小不懂

有一種話有很大的外部效應,我們常常會自己說,也常常被動接受,他的外部效應巨大到可能摧毀一個人,打擊一個人的信心,給人帶來巨大的內傷,導致人抑鬱,甚至自殺。

被借到其它部門工作,這個部門新招了五個大學生,派遣制的。

其中有一個男孩a,臉上很多青春痘,瘦瘦的,帶著眼鏡,愛發牢騷,今天遇到他,在庫房,庫管員女孩是這個部門的正式員工,他們聊到一些事,男孩a就說,如果辭職,會不會一年不能出國,庫管員有點不耐煩,說「沒事,這個不是問題,無所謂,你馬上走了都沒事,想那麼多幹嘛,說不定明年就不要你們了,把你們都辭退了。」

聽到這段話,我看著男孩a,他沉默了,屋裡好幾個人,也沒有人再說話了。

沒過幾分鐘,男孩a一聲不響走出去了,本來要領的東西都沒領。男孩a的情緒很明顯,庫管員還不知道自己說了一段特別傷人的話,仍大大咧咧的。

天道裡有這麼一段,丁元英進飯館,老闆很熱情,上完面還主動做過來陪他聊天,問他「做什麼工作的。」丁元英說「沒工作。」老闆繼續諂媚的說「做大買賣的吧?幹什麼買賣?」丁元英說「您要是不嫌棄,我上這給您打工來。」老闆變臉了「這麼大個人,說話不著調,光吃不幹活,也不嫌丟人」。說著走開了,連看都不願看丁元英一眼。

最近中餐廳挺火,黃曉明被吐槽成中年王子病,活在偶像劇裡,霸道總裁,很多上升到人身攻擊,其實節目裡,你很難說黃曉明真做錯了什麼 ,真實的管理者可能比黃曉明差勁很多,作為節目裡的元老,黃曉明想主持大局沒錯,但黃曉明受到了太多非議,各種被諷刺,被吐槽,各種難聽話都加在了黃曉明頭上。

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生活中難以避免的就是要和這些非言非語打交道,你總會聽到這些話,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是這些話的製造者,我們不知不覺就出口傷人了,有時候我們知道,就是排放一下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我們不知道,只是無心出口,或者開玩笑,卻恰好觸碰到了別人的敏感地帶。

你很難給這些話定義,它有巨大的外部效應,我們可能還不自知,

作為一個製造者,只能儘量管住自己的嘴,不去製造這些垃圾話。很多時候我們一句無心的話,會給別人帶來很長時間的困擾,甚至會造成一些人的抑鬱症,這些話外部效應可能很大。

作為一個被動接受者,只能自己儘量想辦法去排解,成年人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要學會自己消化負面情緒。大部分時候,說這些話的人沒有針對誰,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一直在起伏中,即使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有相對低谷的時期。自己儘量管住嘴,在最不喜歡對方時也能嘴下留情。

隨著大眾文化程度升高,敏感的人也越來越多,有時候,你在公眾場合隨便說了一句話,不針對任何人,或者不針對在場的人,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尤其是你說那些相對負面的信息時,大部分人會自動往自己身上套,如果有符合的,就會覺得在諷刺自己,比如你抨擊了一下去國外留學,有過留學經歷的,或者把子女送出國的,或者有打算送子女出國的,都會往自己身上套。在辦公室,聚會上,或者朋友圈這種相對公開的場合,說話要留點心。

有時候說話者可能覺得對事不對人,自己沒有錯 但在於聽者來說,就是對人的,否定一個人的審美,就是否定一個人,否定一個人的做事,就是否定一個人,否定一個人的選擇,就是否定一個人,這背後都包含了這個人的三觀,經歷,學識,知識結構,沒有人喜歡被否定,沒有人喜歡受傷害。

當聽到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特徵,或者其它與自己有關的事被批評,許多人心裡會被砸出一個坑,你需要鍛鍊自己的自我消化負面評價,負面心情的能力,自我癒合傷口的能力,但你不能要求別人都一樣。

就個人經驗來說,其實我很多時候聽到這些話,開始也會不舒服,比如你剛買了新東西,別人貶低它,或者你說了一件關於自己的事,別人槓精式的回應。

說這種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出於嫉妒,對於別人得到的東西假裝不屑的貶低,比如對方買了個很貴的三星手機,你不屑的說「三星手機不是爆炸嗎?」這話足以讓大部分聽者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能抹殺大半得到新手機的喜悅。

比如出於盲目自信,或者只是想打壓一下對方,過度的誇耀自己擁有的某些東西,比如另一半的優點,比如自己的某些決策,總是想把別人比下去,其實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世界足夠大,不是非的誰比誰強。

比如如開篇說的庫管員一樣,自以為是的自說自話,先不說部門的政策一個庫管員決定不了,她也缺乏真正的理解,沒來由的說了一番外部效應很大的話。

或者如那個飯店老闆一樣,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發表自己見識實在有限的看法。這是見識短淺造成的,以為自己見到的就是世界,喜歡用自己這一套東西去衡量別人,大到該結婚了,該找什麼樣的工作了,該怎麼為人處事了,小到一頓飯,一次哄孩子。

小時候聽到過很多類似的話,不怎麼怎麼一定怎麼怎麼,怎麼怎麼一定不怎麼怎麼,那時候真信以為真,覺得這就是真理,真長大了,見得多了,發現都是見識短淺造成的,越是見識多的人,越不會說這麼絕對的話。

對於不太懂人情世故的朋友,我經常推薦這套書

這套書我也買了,對於行走工作,確實幫助很大,能夠很好的幫助大家提升情商和為人處世能力:

《為人三會》:教會你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

《口才三絕》:會讚美、會幽默、會拒絕,說話直擊人心。

《修心三不》:不計較、不抱怨、不生氣、懂取捨。

這套書實用價值很高,古今鑑用,值得好好看看、學習,越早領悟,越早成功!

目前還是618活動,原價68元,現在只要29元,也就是一包煙錢,三本書帶回家,學會為人處世。

相關焦點

  • 體制內工作,千萬不要做這三件事,犯了大忌
    小王在大學畢業以後,在外企工作了一年的時間。因為父母還是想讓他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覺得孩子還是進體制內比較好,所以小王最終拗不過父母的建議,到了體制內工作。但是進入體制內工作以後,他還是保留著很多之前在外企工作的習慣,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習慣。
  • 如何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切記千萬不要說這三種話
    如何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切記千萬不要說這三種話現在的社會,似乎沒有人都在擴展自己的人脈,仿佛大家都認識到了人脈的重要性。畢竟現在的社會,多個朋友多條路。而職場中,我們的同事仿佛成為了我們最基礎的一個人脈關係。
  • 在體制內,領導經常說的這4句話,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要相信
    在體制內,但凡是個大小領導,都會有一些共同的口頭禪,尤其是對下屬,為了激勵下屬工作,領導們也有各種各樣的「話術」,但是,你要記住,有些話,只是「話術」罷了,目的是為了激勵你的上進心,但是它的實質性內容,可千萬不能當真。
  • 千萬不要從體制內辭職,總結3點,離開的人都後悔了
    之前有篇文章在公務員備考圈大火起來,說是一個90後的男生本來考上了省公務員,在體制內工作了4、5年,每年能有近十萬左右的收入。但是一直覺得不滿足。後來,這個男生和自己業務上認識的私企老闆聊起來,老闆說可以給他提供工作,年薪20萬。
  • 畢業後選擇體制外還是體制內的工作?
    這也是我下面要介紹的缺點: 1、優質人際圈迅速萎縮,現在的網際網路大廠真的都是充斥著名校光環和閃亮履歷的小鮮肉,老牌合資整廠名校老臘肉也很多,但是到了三線城市的學校以後,特別是所在地沒有比較好高校的地級市,就像我同事說的「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這些渣渣」...周圍的同事,可能畢業院校和履歷都沒有以前的同事那麼光鮮,茶餘飯後習慣是聊聊房價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上)
    ,你在體制內工作還是體制外?在體制外工作了兩年,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去做營銷類,常常要喝酒陪吃陪喝,只要老闆要求,都要去接送老闆,要討好老闆,反正就是要靠嘴皮子才能得到資源活下去的工作。由於性格不適合,於是考試進入體制內,進入體制內三年,可能是遇到的領導比較好,整個人工作起來積極了許多,除了處理業務問題以外,沒有其他別的亂七八糟的應酬,陪吃陪喝的現象也沒有,有也可以拒絕不去,非常適合我這種肥宅。
  • 都覺得體制內工作好,那些從體制內離職的人,都是因為什麼呢?
    他說,想了好久了,而且這幾年也確實有一些朋友勸他,一起合作創業。但是問題一回到家庭,就遇到重重阻力,而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父母老人的不同意。這個同事說:我每次提出辭職的事,老人都會說一句話,「辭啥職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 關係再好也要忍住,不要和同事說4種話
    走入社會,開始有自己的工作之後,隨著彼此之間的熟悉,很多人在公司裡會有一兩個比較要好的同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畢竟關鍵時刻還能幫上忙什麼的,一個人在公司的時候也不會感覺那麼孤單。但是即便是再要好的同事,也不要輕易地對他們說出下面的這些話。這是聊天藝術也是自我保護!
  •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都不大愛發朋友圈?
    / 3 /我之前也在類體制內單位工作過很多年(何為體制內?我的理解是各級政府機構、各講究編制的國企和事業單位以及靠壟斷牌照、特許經營、財政撥款吃飯的單位,甚至那些靠上述單位給資源生存、不參與充分的市場競爭的企業,也都可以算在「類體制內」)。說實話,體制內單位的門檻都不低的。
  • 永遠不要輕易從體制內辭職,特別是30歲後,否則讓你悔青腸子
    最近和相處多年的老同事敘舊,原來我們都在一個機關單位工作,幾年前他從單位辭職,他辭職的時候是三十歲出頭,剛被提拔為單位部門的副職,人品不錯,工作能力也挺強,以後的發展前途肯定非常好。但是他不喜歡這種清閒安逸的工作環境,主要是骨子裡面天生有一股不安分的情節,喜歡折騰、挑戰,剛好有個私企老闆給他開出高薪想挖他,眾人怎麼勸都不行,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辭職。通過這次聊天,雖然他明面上沒有說後悔什麼的,但是我知道他心裡是非常悔恨的,話裡話外都充滿了對原單位的嚮往,但現在什麼都晚了。
  • 體制內要正確認識老實人的概念
    這些話有沒有道理呢?我們說作為幾千年來能夠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當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們對任何的忠告,任何的建議,都不能照搬照抄,都不能全盤的接受。 體制內做人做事一定要順勢而為,這個勢指的是針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和策略。
  • 在體制內工作的好友說,他對未來感到很迷茫
    喝了正常酒量的一小半就已經微醉,我當然知道他有話說,他和我碰了一杯酒說:「現在有沒有什麼門路可以帶帶我?」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我很早就已經預料到了,以前我不止一次的主動告訴他有門路要不要一起做,然而每一次他回復的都是「不靠譜」。他是在體制內工作,很多年前我們都一起在外面學技術當學徒。他家裡的人託關係讓他進入了體制內,說實話那個時候我是很羨慕的。
  • 爛在肚子裡,也不要和同事說的3種話,能看懂的人說明你很精明
    有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被麻煩纏身,往往是因為自己無意中說錯了話,得罪了人家。正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職場中有3句話,爛在肚子裡,也不要和同事說,能看懂的人說明你很精明。一、吐槽領導的話。只要你的領導一旦聽到了你的吐槽,那麼你多半「兇多吉少」,要知道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下屬私底下說他的壞話,因為這很容易對他在團隊中的威望造成影響。所以,不管你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有多好,你也千萬不要常常和他們吐槽領導,哪怕你沒有帶任何惡意,但是就怕那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給你抹黑。
  • 同事向你抱怨領導,你會怎麼回應?總之,不要這樣說
    我比較內向,話少,不過與同事們相處得還算融洽。小王與小直性格開朗,常常一起玩,一起吃飯。她倆不在一個科室,但是同一個分管領導。但突然間,她倆關係就疏遠了,也不「有說有笑」了,也不一起吃飯了。我想可能鬧矛盾了吧,過幾天就沒事了。沒想到,大半年過去了,她們的關係緩和了,但再也沒有像之前那麼親近了。小直還是對我說出了原委。
  • 在職場中,有哪些話千萬不能說?,就算天崩地裂都不能和同事說?
    古語有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舌之間多出是非,身在職場更是如此,有些話即便是天崩地裂都不能輕易向同事吐露。說話是一門學問,掌握語言藝術更是職場的必修課,那麼哪些話存在這種「禁忌」呢?一.當你人前喋喋不休地宣揚負面情緒,情緒化地反饋各種問題,將自己悲觀厭世的消極情緒傾瀉向四周,造成整個工作氛圍懶散低效。沒有人會希望與滿腹牢騷、抱怨不休的人共事,同事自然也不願被這些情緒影響而消極怠工,都會選擇避而遠之。
  •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工作哪個好?
    就是應為家裡人認為公務員是鐵飯碗,是體制內的工作,死活就讓考。paperfree的小編給大家聊一聊體制工作與非體制工作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在體制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吃國家飯的,這是上代人、或者上上代人的思想,而且根深蒂固。
  • 性格內向的人其實很適合體制內工作
    體制內對於性格內向的的寬容度是相對比較高的,相對於體制外來說,體制內對於性格內向者的寬容度其實要大一些。為什麼呢?這是由體制內的工作性質決定的,體制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按部就班,政策性也比較強,辦事講究規矩、講究程序,講究下級服從上級,要求一個人低調、穩重,不能太外向、太張揚。
  • 體制內的我,憑什麼要現在辭職?
    辭職從來就不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說沒就沒的風險投資。對於體制內的人來說,無疑給這次風險投資加了槓桿012月初,一位前同行辭職了,並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文章。理由很簡單,只因想做一回自己。而作為一個曾經差點就辭職的人,為了避免她們頭腦發熱也跟風辭職了,我只好狠狠地給她們澆了一盆冷水:「無論你家境是好是壞,無論你的能力是強是弱,都不要在工作兩年內辭職,更不要裸辭。 另外,再回去看看那篇爆文吧,如果你只看到雞湯,沒看到內涵,你有什麼能力辭職?」
  • 在體制內工作,和領導鬧翻!過來人:該懟就懟,不慣毛病
    表弟的能力素質還是不錯的,從他幹那些工作也可以看出來,關鍵他還是追求上進的。我呢,在體制內幹了將近二十年,現在混得不好也不壞,就藉機和他說了一下我的經歷和感受。表弟說的情況,我也遇到過,說明他是有上進心的,對有些東西還是看重的,在體制內工作這是難能可貴的,在體制內工作最怕的是無欲無求,最安全的也是無欲無求。
  • 工作中,和同事相處,不想倒黴,這5種話不能說?
    所以,若是你不想脫離辦公室的人群,那麼和同事相處,一定要注意這5件事,否則必倒黴1.在工作中,不要抱怨在工作中,我們總會碰到各種挫折,也許會來自你的上司給你壓力,也許是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加班加班等等,但是千萬不要產生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