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瞿佑,詩詠殺雞驚貴客
明朝初年的文學家瞿佑,字宗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和詩書結了緣:愛讀愛寫,讀得多而熟,寫得快而好。著名詩人楊維楨看了瞿佑的詩作後,曾對他的叔祖瞿士衡說:「宗吉這孩子是你瞿家的千裡駒啊!」楊維楨是當時詩壇上有影響的人物,由於他的推許,瞿佑的詩名一時傳遍了家鄉一帶。
瞿佑童年時期寫了不少詩,在流傳後世的若干首中,《詠雞》詩要算是最為人熟知的了:
宋宗窗下對談高,五德名聲五彩毛。自是範張情義重,割烹何必用牛刀。
這也是他14歲那年的作品。有關它的寫作情景,已成為一段詩苑佳話。
一天,錢塘人張彥復(福建做官)趁回鄉探親之機來拜訪老友—一瞿佑的父親。在瞿家的客廳裡,主客久別重逢,激動不已。揖讓坐定之後,便暢敘起來。二人憶往昔,話別情,談學問,興致越來越濃,不覺日將中天,該是吃午飯的時候了。瞿佑的父親留住張彥復,說要做一頓豐盛的午飯,好好款待一下老友。他準備好了酒菜,又提來一隻雞。當他霍霍磨刀、將要殺雞的時刻,瞿佑放學回來了。
瞿佑看見客堂裡有客人,便彬彬有禮地上前施禮問候,父親介紹後他方知這便是那位身為大吏,卻喜愛文學,又能寫詩畫畫的張彥復伯父。瞿佑把每次與前輩詩人的見面,都看作是請教詩道的好機會,因此,對張彥復格外尊敬。張彥復見瞿佑如此聰明俊秀,甚是喜歡,關心地問他年歲幾何、在什麼私塾讀書、讀什麼書、會不會寫詩,等等。他都一一作了回答。
他們一老一少正在談論詩道的時候,從庭院裡傳來咯咯的雞叫聲,張彥復循聲向門外一望,只見他的老友左手提雞,右手握刀,正要宰割,於是對瞿佑說:「你不妨以雞為題寫首詩,好嗎?」
瞿佑回答說:「好。」接著略加思索,便聲音朗朗地念出了一首七言絕句,這就是前面所錄的《味雞》詩。
張彥復聽後,稱讚再三。他對14歲的程佑所具有的高超才華感到驚異。他走到書案邊,展紙提筆,即時畫出了一幅桂花圖,並在畫面上題了這樣一首詩:
瞿君有子早能詩,風採英英蘭玉姿。天上麒麟原有種,定應高折廣寒枝。
作者描繪了瞿佑英俊的儀表,同時表達了對他的厚望:日後參加科舉,必能高中。
這時瞿佑的父親也湊了過來,看過老朋友贈送的這幅專為小兒畫的桂花圖和上面的題詩,高興得合不攏嘴,心裡想,人常說「知子莫若父」,我怎麼沒有看出佑兒這孩子還有詩才!
後來,瞿佑的父親按照老友的詩意,在家裡構築了一座「傳桂堂」,以此來勉勵兒子苦學上進。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瞿佑這首《詠雞》詩。
詩的第一句中的「宋宗」即宋處宗,是晉朝人,據說他放在窗口的雞籠裡,關的是一隻長鳴雞。這雞會說話,宋處宗經常和它談論,因之學問大進。第二句中的「五德」,即指雞的五種德行:文、武、勇、仁、信。第三句中的「範張」,指的是東漢的範式與張劭。他們交誼甚厚。有一次,兩人相約,明年某月某日,範式去張劭家拜望張劭的母親。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張劭沽酒殺雞,準備款待範式。母親卻說:「他在千裡之外,怎麼能來呢,你也過分認真了。」但張劭相信他的好友不會爽約。範式的確是個講信用的人,他牢記約會日期,不顧路途遙遠,如期趕到了張劭家。第四句是活用《論語·陽貨》中的一句成語:「殺雞焉用牛刀?」
小詩人瞿佑先寫雞的靈性:能通人語。讀者從所引用的故事中聯想到他同雞的親密關係。接著寫雞的高尚德性和美好外表,對雞予以熱情讚揚。下面筆鋒突轉,引用「範張友情」的佳話,借古喻今,寫出了父親與張彥復之間的深厚友誼。最後一句是寫實感,看到父親手中拿的是一把比較大些的刀,他便說道:何必小題大做,殺雞哪裡用得著殺牛的刀呢!語言十分俏皮風趣。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典多。四句詩連用的四個典故。一、三句用的是事典,二、四句用的是語典。典故用得比較活,比較好。僅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小詩人的古文知識是相當豐富的。
瞿佑長大以後,沒有在科場上求取功名,走「月中折桂」的道路,而是從事文學著述,寫了大量作品。楊維楨預言得不錯,在當時文壇上,他真是瞿家的「千裡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