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是周樹仁的筆名,周樹仁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中國 作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之父」。他以對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的諷刺觀察而聞名,被譽為現代白話文學的先驅,是當時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魯迅出生在浙江省一個受人尊敬的家庭。1893年,他的祖父因檢查欺詐罪被判入獄,導致家人的聲譽下降。此外,他們被迫向政府官員定期和賄賂,以避免他的祖父被處決,讓魯迅在年輕時對帝國政府的腐敗感到失望。1902年,魯迅赴日本學習醫學。
然而,他很快就離開了學校,專心致力於文學,相信中國需要治癒其「精神病」而不是其身體疾病。他開始為針對日本中國學生的激進雜誌撰稿,甚至試圖在1906年創辦自己的文學雜誌,雖然沒有成功。他於1909年回到中國教書和工作。1918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以尼古拉果戈理的同名故事為藍本,諷刺諷刺傳統的儒家價值觀,並發表於與五四運動相關的新青年,這是一個呼籲以現代為基礎的新社會秩序的政治運動,反傳統和民主價值觀。在「狂人日記」的成功之後,在北京各大學擔任教授兼職的魯迅繼續撰寫著名的短篇小說集「 A Call To Arms」(1923年)和「 Wandering」(1926年)。
他的精闢故事在20世紀的劇變中主要描繪了中國鄉村生活,譴責了當代社會危機和政府腐敗,以及魯迅在他周圍看到的迷信,墮落和貪婪。1927年,由於政治和個人原因,魯迅被迫逃離北京,最終在上海結束。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停止寫小說,而是把時間花在編輯,教學,翻譯俄羅斯作品和撰寫諷刺文章上。
他用各種假名寫作,因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政府禁止出版。魯迅認為共產黨是中國的唯一希望,但從未正式加入黨。他於1936年死於肺結核。他去世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把他當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典範,毛澤東稱他為「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指揮官」。直到今天,魯迅的作品在中國廣泛傳授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