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

2020-12-19 百家號

魯迅(1881-1936)是周樹仁的筆名,周樹仁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中國 作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之父」。他以對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的諷刺觀察而聞名,被譽為現代白話文學的先驅,是當時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魯迅出生在浙江省一個受人尊敬的家庭。1893年,他的祖父因檢查欺詐罪被判入獄,導致家人的聲譽下降。此外,他們被迫向政府官員定期和賄賂,以避免他的祖父被處決,讓魯迅在年輕時對帝國政府的腐敗感到失望。1902年,魯迅赴日本學習醫學。

然而,他很快就離開了學校,專心致力於文學,相信中國需要治癒其「精神病」而不是其身體疾病。他開始為針對日本中國學生的激進雜誌撰稿,甚至試圖在1906年創辦自己的文學雜誌,雖然沒有成功。他於1909年回到中國教書和工作。1918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以尼古拉果戈理的同名故事為藍本,諷刺諷刺傳統的儒家價值觀,並發表於與五四運動相關的新青年,這是一個呼籲以現代為基礎的新社會秩序的政治運動,反傳統和民主價值觀。在「狂人日記」的成功之後,在北京各大學擔任教授兼職的魯迅繼續撰寫著名的短篇小說集「 A Call To Arms」(1923年)和「 Wandering」(1926年)。

他的精闢故事在20世紀的劇變中主要描繪了中國鄉村生活,譴責了當代社會危機和政府腐敗,以及魯迅在他周圍看到的迷信,墮落和貪婪。1927年,由於政治和個人原因,魯迅被迫逃離北京,最終在上海結束。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停止寫小說,而是把時間花在編輯,教學,翻譯俄羅斯作品和撰寫諷刺文章上。

他用各種假名寫作,因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政府禁止出版。魯迅認為共產黨是中國的唯一希望,但從未正式加入黨。他於1936年死於肺結核。他去世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把他當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典範,毛澤東稱他為「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指揮官」。直到今天,魯迅的作品在中國廣泛傳授和閱讀。

相關焦點

  • 中國現代文學在德語世界:文學中國與真實中國
    可以說,集「雜文家、小說家、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宣傳者」和翻譯家於一身的魯迅,符合當時這位西歐知識青年心目中理想現代知識分子的全部標準;同時,魯迅作為文學革命家和五四運動先驅,在西歐學生運動時期前後,也是被當時西方左翼青年高調認可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是以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最重要的文學和政治實踐者的形象出現在國際社會的。
  • 民國文學大師之魯迅先生
    帶著這些問題我搜集了一些相關材料,按出生年月的先後順序列出以下17位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魯迅、胡適、郭沫若、林語堂、沈從文、徐志摩等),並儘量的尋找他們之間的聯繫,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望多提寶貴意見。我們今天先從魯迅先生講起,首先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最後講一講他與其他民國文人之間的故事。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
    新文化運動本質是引進吸收運用西方文化現代思想啟蒙運動,並直接促成了文學革命。北大新舊思潮碰撞文學革命發生,文白之爭成為新舊文學之爭的焦點之一,「三大主義」為「文學革命」的徵戰目標(陳獨秀)文學革命先驅者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主動性和批判精神,摧毀當時舊文學陣地如黑幕派,鴛鴦蝴蝶派。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對林紓的維護古文守舊派摧枯拉朽。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然而,儘管改革開放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香港回歸也已二十多年,大陸地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然忽略或遺忘了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這一歷史。初步統計,僅友聯、亞洲出版社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著,至少有18部之多。3.大陸地區歷次政治鬥爭的衝擊。如果說1949年之後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美國資助等因素客觀上推動了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那麼,大陸地區歷次政治運動,則對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構成了直接衝擊。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學者顧彬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作為詩人獲得了2007年中國獎金最高的詩歌獎。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錢理群)
    新文化運動本質是引進吸收運用西方文化現代思想啟蒙運動,並直接促成了文學革命。北大新舊思潮碰撞文學革命發生,文白之爭成為新舊文學之爭的焦點之一,「三大主義」為「文學革命」的徵戰目標(陳獨秀)文學革命先驅者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主動性和批判精神,摧毀當時舊文學陣地如黑幕派,鴛鴦蝴蝶派。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對林紓的維護古文守舊派摧枯拉朽。
  • 「砍頭」與文學:魯迅和沈從文的兩條路線
    對比來看,沈從文對於「砍頭」的描寫,則抽離了「身體與精神、社會與禮教、國家與國魂」之間的象徵鏈條,以「溫柔」與「抒情」的描寫,給現代小說的敘事方式覓得了另一條出路。本文摘自王德威的《想像中國的方法》,作者以「砍頭」切入,對比了魯迅與沈從文的寫作方法,以新的角度理解中國現代文學。
  • 專家齊聚中山大學探討魯迅文學
    原標題:專家齊聚中大探討魯迅文學   5月16、17日,紀念魯迅來穗90周年研討會在中山大學中文堂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中山大學承辦,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傅光明、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魯迅博物館研究員陳潔、《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等省內外共計70位學者、專家參會。   90年前,魯迅來到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擔任中國文學主任兼教務主任,為當時尚處於新文學邊緣地帶的廣州帶來了新的風氣。
  • 川大文學新聞學院院長李怡綿陽文聯講堂:現代中國文學的地方路徑
    —中國現代文學的地方路徑》的文學講座,令人受益匪淺。整個講座過程中,李怡教授以深厚的學養、風趣幽默的表達,帶領大家重新認識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地方路徑,提出了文學創作要發現地方、發現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性。他說:「挖掘地方資源不等於落後。恰恰相反,深處就是普遍性,深度就是廣度。」這讓廣大中青年作家、文學愛好者深受啟發。講座結束後,文學愛好者們積極與李教授互動交流。
  • 「中國現代文學導論」開放選課啦
    教   室:前衛校區 逸夫樓 第15階梯教室時   間:第8周至第16周,隔周的周二9-11節(晚課)選課碼:(2020-2021-1)-tg01120115-607979-1我的「中國現代文學導論」課,是一門線上線下混合的文學藝術類通識公選課,面向吉林大學全校本科生開放選修。
  • 最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全部考研筆記)
    3、個性化的追求4、多樣創作方法的嘗試第二講  魯迅(一)一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號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
  • 現代文學社團總結
    《語絲》創刊於1924年,主要撰稿人有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儘管語絲同仁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相同,但仍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的風格是:排舊促新,放縱而談,古今並論,莊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一格。
  • 黃育聰 |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課堂的轉變——以魯迅的文學教育為中心
    近年來,還有侯甫知:《魯迅教育思想概論》,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但其思想體系與史料完備性均不足,也未能如前兩位研究深入。此外還有一些單篇論文與碩士論文,均以結合魯迅相關論著,關注魯迅的教育思想,但未能超越前面兩書的見解。[4] 陳平原在《清儒家法、文學感覺與世態人心——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裡指出魯迅的文學史著作對於中國文學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常用借代詞語和中國文學之最
    17、提攜,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二、中國文學之最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古代最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6.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7.古代最傑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 魯迅為何被稱為現代中國的「民族魂」?這一評價是否過高?
    逝世之後的魯迅,確如他生前所料那樣成為了一些人手中的沽名獲利之具。但同時,魯迅本人也得到了諸多至高無上的榮耀,如被稱為民族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複習資料
    2、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年3月成立於上海,1936春解散。會上魯迅做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左聯成立後,先後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鬥》《文學周報》《文學導報》《文學》半月刊等,另外接辦和改組了《大眾文藝》《現代小說》《文藝新聞》等期刊。在北平建立「北方左翼作家聯盟」,吸引了大批追求革命的文學青年。
  • 威廉·萊爾譯介魯迅小說的啟示:文學外譯貴在靈活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創作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短篇小說因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情節和主旨而引人入勝,同時也是語言運用的典範。萊爾對魯迅的成功譯介對於擴大魯迅在世界的影響力功勳卓著,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1. 目的明確,策略靈活威廉·萊爾作為美國譯界著名的翻譯家,其譯本既忠實順暢,又追求「神似」,被尊為「翻譯的典範」。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翻譯自覺,其翻譯和研究的實踐都是在明確的目的指導下進行的。
  • 中國現代文學館:守護文學的夢想
    1985年1月5日,中國現代文學館宣布成立;1993年起,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備建設新館。2000年5月23日,一座展現中國現代文學成就的大型文化設施——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從此,人們可以步入這座中國文學的殿堂,去重溫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輝煌,從中找尋中國作家走過的足跡;2012年5月23日,中國現代文學館二期常設展覽《中國現當代文學展》對公眾開放。
  • 羅雪村畫筆下的文學風景展現身中國現代文學館
    「文學禮拜——羅雪村畫筆下的文學風景」展現身中國現代文學館  新華網北京4月26日電(記者周瑋)「文學禮拜——羅雪村畫筆下的文學風景」展日前現身中國現代文學館。200餘幅畫作,分為「作家肖像」「作家故居」「文學之旅」和「作家紀念冊」4部分。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文學研究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發展成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使整個現代文學都著眼於批判社會現實而相當程度地忽略了文學的娛樂作用。(相關閱讀:《現代文學社團總結》詳見文末連結) 6、創造社 1921年7月成立於日本東京,發起人有郭沫若、張資平、鬱達夫、成仿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