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被稱為現代中國的「民族魂」?這一評價是否過高?

2020-12-17 文學之新

在《憶韋素園君》中,魯迅先生曾這樣寫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託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逝世之後的魯迅,確如他生前所料那樣成為了一些人手中的沽名獲利之具。但同時,魯迅本人也得到了諸多至高無上的榮耀,如被稱為民族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魯迅先生

下文我們就一起說說民族魂這一稱呼,這是對魯迅的最早的一個總結性論斷,是蓋棺定論之語,是當時文化界和民眾們達成的一種共識。1936年10月19日,魯迅溘然長逝,億萬國人震驚哀慟。上萬民眾自發參加魯迅葬禮,民眾代表獻上了刻有民族魂三字的旗子覆於棺上。作家周文曾以親歷者的身份在《魯迅先生是沒有死的》一文中記錄了當時的場景:

成萬的人悲痛地排成幾裡常的行列擁著裝著魯迅先生的遺體的靈車……萬國公墓黑壓壓的擠滿了人群,舉行了偉大的空前的「民眾葬」的儀式,在矗立著的禮堂面前,有民眾的代表們及救國團體代表在眾人的呼喊中用一幅「民族魂」三個大黑字的白綾期覆在棺上。「魯迅先生精神不死!」……

民眾為魯迅先生送行場景

周文在文中提到了「救國團體代表」,事實上,魯迅的葬禮並不僅僅是一場葬禮,還是一場抗日救亡活動。當時的救國團體組織了許多救亡活動,如紀念「九一八」五周年、紀念孫中山誕辰、援綏運動等等。萬人參加的魯迅葬禮,是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一次抗日救亡活動。此後,魯迅成了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激勵著救國者們不斷前行。

有些朋友或許會感到不解,魯迅為何會有這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只需理解魯迅在中國現代性轉型過程中做出的貢獻。

魯迅所處的時代,古老的中國遭逢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西方的衝擊之下,早已形成穩固體系的中國文化不得不面臨現代性的轉型。魯迅並不是站在古代與現代節點上的唯一一個,但卻也稱得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魯迅站在古今交匯的轉折點上,將自己的一生與古老中國的現代性轉型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從早年離家到南京求學到遠赴日本探索救亡之路,從學習現代醫學到從事文學創作,從在教育部任職到成為專注於立人救國的作家,魯迅的一生可謂是老中國的現代性轉型歷程的一個縮影!

魯迅有著高度的民族責任感,他對民族的生存困境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悟,他對痛苦存活於世的民眾懷著一種極為崇高的悲憫之情,他對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懷著堅定信念。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筆對種種人情世相進行剖析,開發民智啟蒙國人。他以戰士的勇猛在黑夜裡吶喊,呼喚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魯迅,他就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魯迅先生紀念雕塑魯迅先生不僅被稱為中國人的脊梁,也被人稱之為民族魂。魯迅先生紀念碑魯迅被稱為民族魂的原因有很多,今天小編就重點分析幾個比較關鍵的因素。
  • 魯迅先生為何被稱之為民族魂?逝世時治喪委員會公認被公認的
    魯迅先生為何被稱之為」民族魂「?原來這是魯迅先生逝世時被治喪委員會公認的。在北京的魯迅博物館,幾年了魯迅先生一生最後的日子。魯迅,本名周樹人,生於1881年9月25日,死於1936年10月19日。魯迅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魯迅的作品充滿了中學課本。魯迅是為中國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在上海因為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死後的魯迅先生,被譽為」民族魂「。
  • 被稱為是「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私底下居然是一個傲嬌的人?
    要按魯迅先生自個兒的說法,「這蕭就要到中國來,但特地搜尋著去看一看的意思倒也並沒有」,只是他的日本友人內山完造提議要他去見一見,他才打理出一天想著去見一見。可結果在家苦等半天也沒有消息,魯迅急了起:「誰也不知道他躲著的處所,好像到底不會看見似的」,才終於等來了蔡先生的信,立刻就跑去了。魯迅之傲嬌,可見一斑。
  • 魯迅的經典著作,為何慢慢從教科書裡面找不到了?這些原因很關鍵
    魯迅的經典著作,為何慢慢從教科書裡面找不到了?這些原因很關鍵文/小辣椒「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你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對,就是魯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稱為「民族魂」。青年時代的魯迅,深受進化論,尼採超人哲學和託爾斯泰博愛思想影響,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
  • 阿多尼斯為何會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丨文化客廳
    阿多尼斯為何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阿多尼斯的詩歌又是如何對阿拉伯傳統有著繼承和反思?阿多尼斯愛喝酒,為何他的詩歌中沒有「酒」?11月1日,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的《桂花》新書分享會,詩人阿多尼斯,浙江大學教授江弱水,詩人、作家舒羽和其詩歌中文譯者、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薛慶國,就《桂花》一書展開對話。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 魯迅的價值被西方重新發現
    研究這一現象,挖掘「魯迅精神」和「民族魂」的內涵,不僅具有學術和學科意義,也是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限的窗口早在1927年,美國學者巴特勒特(Bartlett)就在美國《當代歷史》上發表《中國革命的思想界領袖們》一文,積極評價魯迅的《阿Q正傳》《風波》和《狂人日記》等短篇小說,開創了西方魯迅研究的先河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鬱達夫在《懷魯迅》中曾這樣寫道: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魯迅,無疑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偉大人物。魯迅所處的時代,古老中國遭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
  • 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誰知別有深意
    就連偉人都評價他說: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魯迅先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文字,喚起大眾對祖國的熱愛,喚醒他們麻木的心靈,他吶喊著: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 棄醫從文對魯迅來說是一場個人的覺醒,但對中國民主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覺醒。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他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批判舊的吃人的社會,無一不是在與反動派和侵略者作鬥爭,無一不是在喚起炎黃子孫的鬥志。但魯迅先生的一些主張相當激進,以至於因此被誣為「民族虛無主義者」,最出名的要屬他的「廢除漢字論」。魯迅先生對漢字是相當深惡痛絕,儘管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
  • 魯迅先生是否真的拒絕了諾貝爾獎?魯迅: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近現代文壇中,魯迅或許不是文筆最優美的,或許不是文才最出眾的,或許不是獲得榮譽最多的,但他一定是最出名的那位。 魯迅的作品講白了就一件事,罵就完事了。因覺得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封建禮教能"吃人",就創作了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因覺得科舉制度禁錮文人思想,麻木的人們需要被喚醒,就有了極具嘲諷意義的《孔乙己》。
  • 出版社:魯迅仍是作品入教科書最多的現代作家
    然而,這一消息隔天即被證明不實。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蘇教版初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委王棟生發表文章指責傳播消息者「根本沒有親手翻一下語文書」,「我手上正拿著最新印次的這套教科書,和前幾年是一樣的。」  莫以「老眼光」作判斷  一些教科書出版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魯迅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已成為新的文化經典,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給學生看的教科書來說,魯迅的作品沒有減少,至今仍然是現代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教科書最多的一位。」
  • 孔子用思無邪概括《詩經》,為何魯迅認為這使民族文化喪失生命力
    如果說「詩言志」給了詩人開拓的方向,那麼「思無邪」可以說是內在地限制了中國詩歌的生命力。魯迅在《摩羅詩力說》寫道:後賢立說,乃雲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雲?強以無邪,即非人志。魯迅可謂是將一頂傷害民族文化的大帽子扣在了孔子頭上,那麼魯迅到底扣得有沒有理呢?
  • ——魯迅向我們拋出的問題
    並且隨後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更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之作。正如嚴家炎評論道:「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魯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來說意義非凡,他的小說多取材於「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也正是從這樣的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念出發,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和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 2017大師對話:魯迅與夏目漱石
    關鍵詞:魯迅;大師;夏目;漱石;文學 作者簡介:   魯迅和夏目漱石的長孫們的會面  今年是日本二十世紀著名的「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也是中國二十世紀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在日本開始文學寫作的一百一十年。
  •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
  • 《國鼎魂》晉京演繹「蘇州國寶傳奇」 專家座談會評價這是一部...
    8月15日晚,蘇劇《國鼎魂》作為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的閉幕式大劇在北京精彩上演。1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蘇州文廣新局在北京召開研討會,會上專家高度評價《國鼎魂》,認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戲,為蘇劇留下了教材級的經典作品。《國鼎魂》是蘇劇傳習保護中心成立後的第一臺戲,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創排。
  •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
    他說:「『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講話滿懷真情、期望殷切,立刻引發強烈反響。師生們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更加堅定了自己做好教師的信心,一定要更加努力,為實現中國夢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 對魯迅的評價為什麼如此高
    魯迅對中國人的是不言而喻的,在近現代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大師有如此強的影響力。魯迅的成就當然首先是在文學方面,尤其在刻畫中國人的人物性格和人格特別方面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但是魯迅的封神之路卻是一步步完成的。
  • 探訪新中國首個名人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名人紀念館,收藏大量許廣平、周海嬰等家人朋友捐贈的遺物、史料照片、所著重要文章的出版物等文物展品,展示出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弘揚「民族魂、愛國心」的文化力量,對凝聚當時社會中國人尤其時代進步青年團結奮進所做的貢獻,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