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為何會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丨文化客廳

2021-01-08 新京報

阿多尼斯的新作《桂花》記述了他去年的一次黃山之行。主持人舒羽問,「我想請問阿多尼斯先生,阿拉伯半島最高的山海拔有多少?」 「阿拉伯世界最高的山是『人』。」阿多尼斯說。

在阿多尼斯的詩中,山到底意味著什麼?天空又意味著什麼?阿多尼斯為何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阿多尼斯的詩歌又是如何對阿拉伯傳統有著繼承和反思?阿多尼斯愛喝酒,為何他的詩歌中沒有「酒」?11月1日,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的《桂花》新書分享會,詩人阿多尼斯,浙江大學教授江弱水,詩人、作家舒羽和其詩歌中文譯者、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薛慶國,就《桂花》一書展開對話。

《桂花》, [敘利亞] 阿多尼斯,薛慶國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阿多尼斯為何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

江弱水認為,阿拉伯半島沒什麼高峰,上面都是平坦的沙漠、浩瀚無垠的地平線。不知道阿多尼斯從小感覺到的天空離他更遠還是更近。在李白的詩裡,人登上高處後會覺得與天空更接近,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不過,江弱水感覺阿多尼斯對天空的感情非常複雜。也許這是因為阿拉伯世界充滿著動蕩,人所居住的大地是一個被損害得非常嚴重的地方。所以,在阿多尼斯的詩歌中,天空經常以一種充滿敵意的形式出現在他的詩中。

江弱水

阿多尼斯回應道,黃山之行讓他印象非常深的是,中國文化對於黃山非常尊敬,以至於把黃山擬人化了。阿多尼斯對黃山是非常欣賞的。而天空在阿多尼斯的詩歌中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種是與宗教觀相連的天空,另一種是大地的延伸,是無窮無盡的一種標誌。

宗教意義上的天空甚至會歪曲了人的意義。所以,在此層面上阿多尼斯是反對、拒絕並批判這一層面的天空。不過,在阿多尼斯的詩歌中,第二層面意義的天空是為了喚醒在人的心靈中對無止境和無窮的意識。

江弱水說,他在讀詩的時候也體驗到了這種感覺。在阿多尼斯第一層意義上的天空中,有一種宗教天堂的感覺,這種力量對人產生了壓迫。這包含了阿多尼斯對阿拉伯現狀以及某種傳統的批判。他對阿拉伯文化愛恨交織的態度,以及他對傳統的強烈批判,與中國的魯迅非常相似。

薛慶國表示贊同。他說,有很多中國的作家朋友在了解阿多尼斯的思想以後,也稱阿多尼斯為阿拉伯的「魯迅」。這個稱呼薛慶國也曾翻譯給阿多尼斯聽,阿多尼斯對這個稱呼感到非常榮幸。

薛慶國認為,阿多尼斯與魯迅之間確實有相似的地方,他和魯迅都對本民族的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認識。阿多尼斯是阿拉伯知識分子中,屈指可數對本民族文化有非常精深認識的大師,他曾編選過四大卷的阿拉伯古代散文選,並以現代的眼光重新去看待這些阿拉伯傳統。而且,阿多尼斯的博士論文《穩定與變化》就有著重新書寫阿拉伯文化史的雄心。

在阿多尼斯對傳統文化非常了解的同時,他又對傳統持有一種深刻的批判意識,就如魯迅一樣。他既愛阿拉伯文化,又對它做出了深刻的批判。此外,阿多尼斯和魯迅一樣,他們都非常精通西方文化。魯迅是通過日語了解西方。阿多尼斯長期生活在法國,他對法國的文學、哲學、思想傳統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魯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在於不觸犯人心、讓人心安理得,所以魯迅的詩要沿著人心走。阿多尼斯也類似,他用了同樣的詞來形容阿拉伯文化的弊端,英文為「Transgression」,中文翻譯成「過犯」。薛慶國認為,這個詞讓阿多尼斯和魯迅的思想之間找到了連接。

阿多尼斯和魯迅還都是多重批判者。魯迅不僅僅批判中國文化,他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政治也是持批判的態度,阿多尼斯亦如此。阿多尼斯既批判阿拉伯傳統,也批判西方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傳統。同時,他們對大眾也保持一種深刻的審視意識。

阿多尼斯試圖通過《桂花》的書名,賦予世界一些陰柔和女性氣息

舒羽問阿多尼斯,是什麼樣的一種氣味感覺讓他書寫以桂花為主題的詩歌?這是與永恆的女性有關還是只與植物有關?

阿多尼斯回答道,在阿拉伯文化乃至於一神教的文化裡,樹是罪惡之源。因為人偷吃了蘋果樹的蘋果而犯下了原罪。而且,女人也是罪惡之源,因為是夏娃唆使亞當去偷食禁果。

在阿多尼斯寫中國題材的詩時,之所以要用「桂花」為書名,是因為阿多尼斯想表達與阿拉伯傳統文化中樹文化和男女文化完全相反的意義:樹是自由的象徵,因為它是女性的象徵。阿拉伯文化裡也有高度評價女性地位的詩人,比如偉大的中世紀蘇菲主義詩人伊本·阿拉比曾寫過:「一切沒有陰柔意味的空間都是沒有價值的,一切地方要有陰柔氣味才有意義和價值。」阿多尼斯試圖通過《桂花》的書名,賦予世界一些陰柔和女性氣息。

江弱水認為,在《桂花》這本詩集裡,讀者能看到阿多尼斯對中國皖南這一帶風物,有著非常精彩的意象。這種意象除了歌頌與讚美平常的生活和對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由衷的讚嘆之外,還隨時鑲嵌著對他遙遠的故土的現實反照與對照。

阿多尼斯

因此,作為主體的桂花,是同阿拉伯的沒藥樹、橄欖樹形成了一定的關係。在中國安詳寧靜的,散發著陰柔之美的桂花,都與阿多尼斯的另外一個世界形成了張力。

阿多尼斯詩歌語言給江弱水最大的感覺,是阿多尼斯有一個非常精粹的壓縮型書寫,其語言跳躍性很大。阿多尼斯經常採用一種警句格言式的寫作方法,其歸納性特別強。這使得他的《桂花》在中國的現實層面、阿拉伯世界的現實層面和眼前一花一草的層面上,同時對阿拉伯的現實和歷史以及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進行著不斷來回跳躍與映照。

這也使得阿多尼斯的詩歌不像但丁的《神曲》,或我們熟悉的結構特別嚴謹的詩歌,而是更像俳句、絕句連綴的、帶有跳躍性的片斷性的寫法。當然,在各個方面,阿多尼斯的詩歌都布滿了閃光的語言光輝。

阿多尼斯愛喝酒,但他的詩歌中為何沒有「酒」這個字眼?

舒羽提到,已經89歲高齡的阿多尼斯,那天中午「隨隨便便」就喝了三到四兩四十度的白酒,一個如此善酒的人,卻沒有把「酒」這個字放入他的詩中。

江弱水贊同道,詩歌與酒的關係太密切了,李白、杜甫、陶淵明,這三位詩人幾乎篇篇有。根據統計數據,李白、杜甫的詩歌中出現酒的比例,在全集當中佔40%。李白、杜甫也能喝,陶淵明更能喝。阿多尼斯也能喝酒。所以酒就是詩人的一個標誌。

但是,為什麼阿多尼斯的詩中沒有酒?古代阿拉伯詩人是經常寫酒的。雖然在伊斯蘭世界裡,真主不允許喝酒,但江弱水在仲躋昆先生翻譯的《阿拉伯古代詩選》裡看到,阿拔斯王朝時期有一個叫艾布·努瓦斯的詩人就說,他一邊看經書一邊喝酒。看經書是真主所喜歡的,喝酒是真主所禁絕的,那樣的話,真主和他就扯平了。後面他又講,他儘快地把自己喝醉,到時候真主會寬恕他的,人為何要犯錯呢?就是因為等待著寬恕。

阿多尼斯

所以,阿拉伯古代世界對酒的態度也是比較松的,阿多尼斯為什麼自己喝酒,但不寫酒呢?阿多尼斯回答道,在他看來,艾布·努瓦斯是阿拉伯的文學世界當中寫詠酒詩寫得最好的詩人。而且,他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創造了象徵意義上的酒,但他沒有為他所創造的象徵意義上的酒命名。在阿多尼斯看來,無名比一切有名更有價值。

為什麼艾布·努瓦斯要創造無名的東西?因為他要讓自己與真主有所不同。真主為一切事物都取了名,命名了一切。他要有別於真主,因此創造的是無名的事物。

對於阿多尼斯來說,他愛喝酒,但他更愛喝無名的酒。正如阿多尼斯愛女性,但他最愛無名的女性。他所愛喝的酒,所愛的女性,他們的精神存在於萬物之中,是萬物之中的奧秘。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阿多尼斯的詩中不是沒有酒,而是到處都有無名的酒。

記者丨徐悅東

編輯丨楊司奇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他和魯迅一樣,都是多重的批判者,這次來中國談到了什麼?
    他和魯迅一樣,都是多重的批判者江弱水(浙江大學教授):我們中午一起聊天時,薛慶國先生提到阿多尼斯在阿拉伯文化中的地位,他同阿拉伯文化這樣一個愛恨交織的態度以及他對傳統某種病毒的強烈抗拒及批判,與魯迅非常相似。
  • 每一個詞語,都長出一簇有聲的花兒——讀阿多尼斯《桂花》
    年屆九旬的阿多尼斯,創作出的中國題材長詩《桂花》,可看作中國文明與阿拉伯文明一次親切的握手。這些優美的詩句,如同悠悠絲綢古道的駝鈴,迴響著文明交融的足音,充溢著遠方友誼的溫度,也表露出詩人對現實與未來的隱憂。
  • 阿多尼斯對話谷川俊太郎:不選擇上帝 也不選擇魔鬼
    對於阿拉伯文化來說,有兩個核心,一個是詩歌,一個是宗教,這兩者一直存在著緊張的關係。宗教是阿拉伯主流文化,或者是阿拉伯體制性的文化所賴以生存的機制。宗教代表的是可見的現實,這樣可見的現實代表的是權力,代表的是對其他事物的排斥。所以它淹沒了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世界裡面具有創造力的思維。
  • 阿拉伯語的文化危機:捲土重來的東方主義
    阿拉伯世界的聲音愈發變得微弱,並不是因為阿拉伯文化落後於時代。這種衰落更多地可能是因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環境遏制了阿拉伯語在當代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產生了一些與標準語大相逕庭的方言。進入近代以來,在古典阿拉伯語的基礎上,又誕生了新的現代阿拉伯標準語。這種標準語接替了古典阿拉伯語在政治領域和公共領域中的地位。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現在在阿拉伯國家的官方電視臺所看到的節目,阿拉伯國家政治領導人發表講話等等都使用的是標準語。絕大多數報紙和文學作品也都是用標準阿拉伯語寫作。
  • 從「孤獨」到「焦慮」:阿多尼斯詩歌短章選中文版書名誕生記
    1阿多尼斯(1930- )是享譽世界詩壇的阿拉伯大詩人,也是一位思想家、文學理論家,迄今共出版25部詩集,並著有文學與文化論著、雜文集等20餘部,還有許多重要的翻譯、編纂類作品。他已獲得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中國等國頒發的數十項國際文學大獎,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 魯迅為何被稱為現代中國的「民族魂」?這一評價是否過高?
    逝世之後的魯迅,確如他生前所料那樣成為了一些人手中的沽名獲利之具。但同時,魯迅本人也得到了諸多至高無上的榮耀,如被稱為民族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 從敘利亞到上海,一個阿拉伯桂冠詩人的愛與哀愁
    「借著陸地、海洋和天空的舞臺」,上海國際詩歌節首個「金玉蘭」大獎揭曉,87歲的敘利亞桂冠詩人阿多尼斯獲此殊榮。「阿多尼斯對阿拉伯詩歌的影響,可以與龐德或艾略特對於英語詩歌的影響相提並論。阿多尼斯的詩超越阿拉伯的時空,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俯瞰人生萬象。」評委會如是評價。桂冠詩人「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 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除了體驗古巴、波蘭、英國、阿拉伯的異域風情,你還能和濮存昕、萬方等名家一起,雲遊北京人藝。今夜,首先開場的是古巴之夜!歡迎大家掃碼收看直播。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直播時間8月27日晚19:30-21:30主理人:劉震雲
  • 江南水榭 充滿詩意的文化會客廳
    碧霞池內為何建有水榭?江南水鄉的水榭到底有何特色?江南水榭 明朝時達到高峰「山田雨足心無事,水榭華開眼更明」。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水榭是「新霽煙雲」之處,「林泉繞舍」之所。水榭是指建於水邊或水上的亭臺,是供遊客休息、觀賞風景的中國傳統建築。
  • 情人節的來歷:維納斯對阿多尼斯的苦戀
    如果兩人的腳被紅頭繩拴住,即使距離再遠也終究會走到一起。中國將婚姻愛情這樣重要的事交給老人去做,而西方則將其交給小孩子去做。由此可見,東西方在愛情上的巨大區別:一個更穩重,一個更任性;一個更理性,一個更感性;一個更容易為責任廝守,一個容易被欲望驅動。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假如這個小愛神一時調皮搗蛋,把一個男人和驢的心臟射穿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魯迅先生紀念雕塑魯迅先生不僅被稱為中國人的脊梁,也被人稱之為民族魂。魯迅先生紀念碑魯迅被稱為民族魂的原因有很多,今天小編就重點分析幾個比較關鍵的因素。
  • 【七七阿語】真香級別阿拉伯語學習網站!!!
    語言種類非常多,登錄註冊後會顯示更多內容,當然註冊很方便在我看來這就是屬於學歷史的福音,阿拉伯歷史在內。功能及其強大,涵蓋範圍極大,內容之多。別樣的歷史文化展現方式 ,寶藏中的寶藏我最愛的一個功能:丨AB路徑丨如果我問你:魯迅和納吉布.馬哈福茲他倆啥關係?孟子和薩達姆啥關係?你肯定一臉懵逼?但是「AB路徑」就可以回答你。
  • 仲躋昆教授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與阿拉伯語已是「鑽石婚」
    這首詩來自敘利亞大詩人尼扎爾·格巴尼,而這位讀詩的老者,正是這首詩的譯者,一生致力於教授阿拉伯語、翻譯阿拉伯文學作品、撰寫阿拉伯文學史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仲躋昆先生。今天(11月19日)上午,仲躋昆先生獲得了代表我國翻譯界最高榮譽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此前,北京大學的季羨林先生、許淵衝先生都曾獲得過該獎項。
  • 起源於印度的數字為什麼會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1、起源於印度的數字為什麼會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現今國際通用的數字,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生活中我們總會或多或少地用到阿拉伯數字,尤其是會計人員對這些數字的使用更加頻繁。但事實上,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發明的在大多數人的認識中,一項研究或發明常常會以研發者的名字或相關事物來命名,如牛頓定理、瓦特蒸汽機等。也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在見到一些名詞,尤其是發明項目和研究課題的時候,往往會望文生義,認為這是某某的發明項目或研究課題。但是阿拉伯數字的命名方式卻與之不同。
  • 柯衛東︱肯特插圖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
    《維納斯與阿多尼斯》是莎士比亞所寫最早的長詩,另一首為《露易絲受辱記》。《維納斯與阿多尼斯》的故事來自奧維德《變形記》,主題乃是關於愛情和悲劇,此書刊行於一五九三年,是年莎氏二十九歲。《維納斯與阿多尼斯》書套及書《維納斯與阿多尼斯》書面,真皮脊布面,大十六開本看他的這番評論,乃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何能不朽,說的十分簡單明白。
  •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2012-02-24 11:43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 第三屆中韓魯迅研究對話會在韓舉行
    人民網首爾12月18日電 (記者陳尚文)12月15日,第三屆中韓魯迅研究對話會暨「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韓文版出版紀念會在韓國首爾舉行。此次活動由國際魯迅研究會、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等主辦,由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駐韓大使館文化處等提供支持。來自中韓兩國魯迅研究專家就魯迅作品研究、中韓文學交流等展開討論。
  • 紀念|翻譯家仲躋昆逝世,其著作是研究阿拉伯文學的奠基之作
    2020年4月13日晨,中國翻譯界最高榮譽「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北京大學著名阿拉伯語專家、我國著名阿拉伯語文學研究學者仲躋昆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作為仲老的後輩學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薛慶國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心情沉痛,他介紹說,仲老此前罹患前列腺癌,由於他病情擴散,春節前後住進了北大醫院。
  • 百年翻譯運動,開啟了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新生的阿拉伯帝國在這一時期實現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必要整合,正是這個帝國對多元文化和信仰的兼容並包,生發了真正的期望和樂觀主義,在願景和樂觀精神的指引下,帝國迎來了啟蒙和智識進步的黃金時代。為了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和技術,阿拉伯人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翻譯運動,先於伊斯蘭文明的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智慧多數被翻譯成了阿拉伯文。
  • 讀往丨專訪周國平:魯迅當年為何會誤讀尼採?
    不是誤讀尼採,而是沒讀尼採 問:尼採真這麼好,為何魯迅先生挖苦他說「然而尼採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周國平:魯迅先生年輕時很喜歡尼採,他將尼採思想概括為兩點:首先,強調個人,反對眾數。即關注個人的唯一性、獨特性,反對從眾。其次,重精神,輕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