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的新作《桂花》記述了他去年的一次黃山之行。主持人舒羽問,「我想請問阿多尼斯先生,阿拉伯半島最高的山海拔有多少?」 「阿拉伯世界最高的山是『人』。」阿多尼斯說。
在阿多尼斯的詩中,山到底意味著什麼?天空又意味著什麼?阿多尼斯為何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阿多尼斯的詩歌又是如何對阿拉伯傳統有著繼承和反思?阿多尼斯愛喝酒,為何他的詩歌中沒有「酒」?11月1日,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的《桂花》新書分享會,詩人阿多尼斯,浙江大學教授江弱水,詩人、作家舒羽和其詩歌中文譯者、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薛慶國,就《桂花》一書展開對話。
《桂花》, [敘利亞] 阿多尼斯,薛慶國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阿多尼斯為何被稱為阿拉伯的「魯迅」?
江弱水認為,阿拉伯半島沒什麼高峰,上面都是平坦的沙漠、浩瀚無垠的地平線。不知道阿多尼斯從小感覺到的天空離他更遠還是更近。在李白的詩裡,人登上高處後會覺得與天空更接近,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不過,江弱水感覺阿多尼斯對天空的感情非常複雜。也許這是因為阿拉伯世界充滿著動蕩,人所居住的大地是一個被損害得非常嚴重的地方。所以,在阿多尼斯的詩歌中,天空經常以一種充滿敵意的形式出現在他的詩中。
江弱水
阿多尼斯回應道,黃山之行讓他印象非常深的是,中國文化對於黃山非常尊敬,以至於把黃山擬人化了。阿多尼斯對黃山是非常欣賞的。而天空在阿多尼斯的詩歌中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種是與宗教觀相連的天空,另一種是大地的延伸,是無窮無盡的一種標誌。
宗教意義上的天空甚至會歪曲了人的意義。所以,在此層面上阿多尼斯是反對、拒絕並批判這一層面的天空。不過,在阿多尼斯的詩歌中,第二層面意義的天空是為了喚醒在人的心靈中對無止境和無窮的意識。
江弱水說,他在讀詩的時候也體驗到了這種感覺。在阿多尼斯第一層意義上的天空中,有一種宗教天堂的感覺,這種力量對人產生了壓迫。這包含了阿多尼斯對阿拉伯現狀以及某種傳統的批判。他對阿拉伯文化愛恨交織的態度,以及他對傳統的強烈批判,與中國的魯迅非常相似。
薛慶國表示贊同。他說,有很多中國的作家朋友在了解阿多尼斯的思想以後,也稱阿多尼斯為阿拉伯的「魯迅」。這個稱呼薛慶國也曾翻譯給阿多尼斯聽,阿多尼斯對這個稱呼感到非常榮幸。
薛慶國認為,阿多尼斯與魯迅之間確實有相似的地方,他和魯迅都對本民族的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認識。阿多尼斯是阿拉伯知識分子中,屈指可數對本民族文化有非常精深認識的大師,他曾編選過四大卷的阿拉伯古代散文選,並以現代的眼光重新去看待這些阿拉伯傳統。而且,阿多尼斯的博士論文《穩定與變化》就有著重新書寫阿拉伯文化史的雄心。
在阿多尼斯對傳統文化非常了解的同時,他又對傳統持有一種深刻的批判意識,就如魯迅一樣。他既愛阿拉伯文化,又對它做出了深刻的批判。此外,阿多尼斯和魯迅一樣,他們都非常精通西方文化。魯迅是通過日語了解西方。阿多尼斯長期生活在法國,他對法國的文學、哲學、思想傳統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魯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在於不觸犯人心、讓人心安理得,所以魯迅的詩要沿著人心走。阿多尼斯也類似,他用了同樣的詞來形容阿拉伯文化的弊端,英文為「Transgression」,中文翻譯成「過犯」。薛慶國認為,這個詞讓阿多尼斯和魯迅的思想之間找到了連接。
阿多尼斯和魯迅還都是多重批判者。魯迅不僅僅批判中國文化,他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政治也是持批判的態度,阿多尼斯亦如此。阿多尼斯既批判阿拉伯傳統,也批判西方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傳統。同時,他們對大眾也保持一種深刻的審視意識。
阿多尼斯試圖通過《桂花》的書名,賦予世界一些陰柔和女性氣息
舒羽問阿多尼斯,是什麼樣的一種氣味感覺讓他書寫以桂花為主題的詩歌?這是與永恆的女性有關還是只與植物有關?
阿多尼斯回答道,在阿拉伯文化乃至於一神教的文化裡,樹是罪惡之源。因為人偷吃了蘋果樹的蘋果而犯下了原罪。而且,女人也是罪惡之源,因為是夏娃唆使亞當去偷食禁果。
在阿多尼斯寫中國題材的詩時,之所以要用「桂花」為書名,是因為阿多尼斯想表達與阿拉伯傳統文化中樹文化和男女文化完全相反的意義:樹是自由的象徵,因為它是女性的象徵。阿拉伯文化裡也有高度評價女性地位的詩人,比如偉大的中世紀蘇菲主義詩人伊本·阿拉比曾寫過:「一切沒有陰柔意味的空間都是沒有價值的,一切地方要有陰柔氣味才有意義和價值。」阿多尼斯試圖通過《桂花》的書名,賦予世界一些陰柔和女性氣息。
江弱水認為,在《桂花》這本詩集裡,讀者能看到阿多尼斯對中國皖南這一帶風物,有著非常精彩的意象。這種意象除了歌頌與讚美平常的生活和對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由衷的讚嘆之外,還隨時鑲嵌著對他遙遠的故土的現實反照與對照。
阿多尼斯
因此,作為主體的桂花,是同阿拉伯的沒藥樹、橄欖樹形成了一定的關係。在中國安詳寧靜的,散發著陰柔之美的桂花,都與阿多尼斯的另外一個世界形成了張力。
阿多尼斯詩歌語言給江弱水最大的感覺,是阿多尼斯有一個非常精粹的壓縮型書寫,其語言跳躍性很大。阿多尼斯經常採用一種警句格言式的寫作方法,其歸納性特別強。這使得他的《桂花》在中國的現實層面、阿拉伯世界的現實層面和眼前一花一草的層面上,同時對阿拉伯的現實和歷史以及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進行著不斷來回跳躍與映照。
這也使得阿多尼斯的詩歌不像但丁的《神曲》,或我們熟悉的結構特別嚴謹的詩歌,而是更像俳句、絕句連綴的、帶有跳躍性的片斷性的寫法。當然,在各個方面,阿多尼斯的詩歌都布滿了閃光的語言光輝。
阿多尼斯愛喝酒,但他的詩歌中為何沒有「酒」這個字眼?
舒羽提到,已經89歲高齡的阿多尼斯,那天中午「隨隨便便」就喝了三到四兩四十度的白酒,一個如此善酒的人,卻沒有把「酒」這個字放入他的詩中。
江弱水贊同道,詩歌與酒的關係太密切了,李白、杜甫、陶淵明,這三位詩人幾乎篇篇有。根據統計數據,李白、杜甫的詩歌中出現酒的比例,在全集當中佔40%。李白、杜甫也能喝,陶淵明更能喝。阿多尼斯也能喝酒。所以酒就是詩人的一個標誌。
但是,為什麼阿多尼斯的詩中沒有酒?古代阿拉伯詩人是經常寫酒的。雖然在伊斯蘭世界裡,真主不允許喝酒,但江弱水在仲躋昆先生翻譯的《阿拉伯古代詩選》裡看到,阿拔斯王朝時期有一個叫艾布·努瓦斯的詩人就說,他一邊看經書一邊喝酒。看經書是真主所喜歡的,喝酒是真主所禁絕的,那樣的話,真主和他就扯平了。後面他又講,他儘快地把自己喝醉,到時候真主會寬恕他的,人為何要犯錯呢?就是因為等待著寬恕。
阿多尼斯
所以,阿拉伯古代世界對酒的態度也是比較松的,阿多尼斯為什麼自己喝酒,但不寫酒呢?阿多尼斯回答道,在他看來,艾布·努瓦斯是阿拉伯的文學世界當中寫詠酒詩寫得最好的詩人。而且,他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創造了象徵意義上的酒,但他沒有為他所創造的象徵意義上的酒命名。在阿多尼斯看來,無名比一切有名更有價值。
為什麼艾布·努瓦斯要創造無名的東西?因為他要讓自己與真主有所不同。真主為一切事物都取了名,命名了一切。他要有別於真主,因此創造的是無名的事物。
對於阿多尼斯來說,他愛喝酒,但他更愛喝無名的酒。正如阿多尼斯愛女性,但他最愛無名的女性。他所愛喝的酒,所愛的女性,他們的精神存在於萬物之中,是萬物之中的奧秘。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阿多尼斯的詩中不是沒有酒,而是到處都有無名的酒。
記者丨徐悅東
編輯丨楊司奇
校對丨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