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結論:在考研這件事上,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某考生勵志考清北復交,結果一直考不上,等到同期考研的學生讀研究生畢業了,他還在努力地奮戰四戰五戰。我們都知道,努力的同時也是很需要天賦的,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天賦,就算是再努力,也很難去實現逆襲。
就像高考,每年想去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有不少,也相信有一些比那些清華北大學生更努力的學生,但最終還是沒有考生。
從這裡就能看出,努力了是一部分,有沒有那樣的智商和天賦以及各種各樣雜七雜八的因素,也很重要。
至於考研,我覺得有時候選擇要比努力更重要。
我前幾天寫了篇文章,裡面提到了考研考復旦四年,最終卻只上了個非全的考生。他從2015年開始考研,一直到2018年,每年都報復旦,但每年也都沒考上。2018年的時候,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終於他選擇放棄了復旦,最終去了另一所雙一流高校,只是可惜的是非全。
綜合他四年的成績,除了第一次不太理想之外,第二年第三年都是高分,憑藉著他的實力,如果不是執著於復旦,也不至於同時期考研的同學都研究生畢業了,他還沒進入研究生院。
說他不努力嗎?也不是,他也有過400+的分數,只不過相對於努力,他最大的失誤是在選擇上面。
如果他一開始就不要把目標定得那麼高,或者在第一次考研失利就把目標降下來,也不至於考了那麼多年(如果考上了說不定還是個勵志故事,可惜最後不僅沒有考上,而且上的還是非全)。
做什麼事一定要量力而行,考研也是如此。如果一個連三本都很難考上的高中生,天天叫嚷著考北大清華(雖然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不是天方夜譚是什麼?
突然想起賀舒婷的《你憑什麼上北大》,她從一個文科班只有三個人能上本科,並且這三個人還都是複習生的學校,不可思議的考上了北大,這真的很勵志,真的讓人不由自主的崇敬。但這樣的例子畢竟是少數,她的學校也沒因為她進入了北大,在第二年就提高了本科錄取率。
所以,如果自認為去不了名校,那麼一定要為自己留好後路,學校差點沒關係,起碼比考了幾年沒考上,最後還是去了差學校要強很多。
當然,這裡並不是鼓吹努力無用論,考研還是需要努力的,我只是在說考研要量力而為,全國每年高考有千萬人,真正能上清華北大的又有幾人?
不過努力還是很重要的,考研如果不努力的話,別說名校了,就是一般的學校也進不去,因為很有可能連國家線都過不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有效學習。
可能有很多人身邊都有這麼一種學霸,就是整天好像也吊兒郎當的,但是不管你怎麼努力,都趕超不了他的成績。其實很多時候這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你沒有做到有效學習。
什麼是有效學習?
有效學習是指符合教育、教學原理的學習,它的目的是為了花更少的時間,學到的更多、更牢、更好,用正確的學習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學習不是刻苦學習,不是題海學習,不是把千篇一律地對待學生,不是灌輸學生知識。
有效學習就像是睡眠中的深度睡眠一樣,進入了深度睡眠之後,睡眠效果是淺度睡眠的好幾倍,是低質量睡眠(整夜輾轉反側無法進行長時間睡眠)的無數倍。深度睡眠之後,人們醒來會覺得神清氣爽;淺度睡眠之後,人們醒來會覺得身體有些疲憊;低質量睡眠之後,人們醒來會覺得身心疲憊,感覺身體被掏空。
有效學習的理論跟深度睡眠類似,在複習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自己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每門課程一次至少學習兩個小時以上。而不是囫圇吞棗,一會看看這個,一會看看那個,甚至有的人做張試卷、背會單詞就滿足了,然後拿出手機刷刷刷,這樣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像這樣的問題,還是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會付出巨大努力了,還只是考研大軍中的炮灰吧!